李荣融等高层走马上任 国资委21司局架构初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马上任论文,国资论文,架构论文,初定论文,高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位高层
对58岁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李毅中来说,4月1日是他37年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当日上午,在中石化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上,李毅中被正式免去中国石化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改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
此前的3月24日,在原国家经贸委机关大楼内,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被正式任命为国资委主任。
同时宣布的任命包括原中石化李毅中及原经贸委副主任黄淑和、原企业工委副书记王瑞祥、吴晓华出任国资委副主任。
21个司局
国资委的成立涉及到几个部门,上千人的工作变迁,这意味着其机构设置、人事安排相对复杂。
尽管国务院已原则上通过了国资委的“三定方案”,但原国家经贸委一位司局级官员透露,由相关部门提出的“三定方案”几易其稿,具体细节至今还稍有分歧。不过,他表示,随着商务部挂牌以及银监会“三定方案”的出炉,国资委“三定方案”正式出台估计也快了。
这位官员透露,根据十六大对国资委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秉承原中央企业工委、中组部“管人”、财政部管“资产”、原国家经贸委“管事”的大致分工,按照出资人的职责,国资委将设置21个委内司局。
其中,财政部企业司、综合评估司部分职能纳入国资委设立的“产权管理局”和“统计评价局”。
国家经贸委22个委内司局中的企业改革司、企业监督局(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产业政策司3个专业司局,以及办公厅、综合司、研究室、经济法规司、综合司、培训司、外事司、人事司、机关服务管理局9个综合性管理机构将一并纳入国资委,加上原中央企业工委的全部机构,组建“企业改革改组局”、“企业分配局”、“企业监督局”、“监事会工作局”、“负责人管理一局”、“负责人管理二局”、“企业规划局”、“业绩考核局”、“统计工作局”、“政策法规局”、“外事局”、“宣传工作局”、“群众工作局”等18个专业局,及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厅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三个综合性管理部门。
此外,有消息人士称,原经贸委下属的10个事业单位: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信息中心、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经济节能信息传播中心、经济干部培训中心、屠宰技术鉴定中心、军工生产技术发展中心、经济出版社、经贸导刊杂志社,“将根据业务性质的不同分别并入国资委、商务部和发改委。”
而过去由经贸委产业政策司行业协会办公室管理的近250家行业协会,这位人士表示“将全部挂靠国资委”。
两处挂牌?
3月下旬,商务部已正式挂牌,作为“超部委”的国资委挂牌时间更加引人关注。
“由于是几个机构、几块业务的重组,人事安排相对复杂,所以挂牌时间还很难说。”原经贸委一位官员这样说,但他同时表示:“不过,这么多人都等着,应该很快。”
对国资委的挂牌地点,一种主流说法是,由于国资委在编人员接近2000人,并入发展与改革委的原经贸委7个业务司局将继续留守原经贸委大楼,因此,将整个国资委放在原经贸委大楼显然不现实。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并入国资委的原企业工委员工继续在安定门外大街56号工委大楼办公,进入国资委的原经贸委相关人员则继续在位于宣武门西大街26号的原国家经贸委大楼办公。而由财政部、中组部等部门并入国资委的人员不多,将迁入原国家经贸委大楼。
另一种流行说法则是,企业工委除特派员留在原办公地点外,其余人员迁入原经贸委大楼。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多的相关人土认为,国资委两处挂牌的可能性较大。
两级管理机构
根据十六大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要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国务院研究机构一位专家提出,国资管理系统由于涉及30多个省级、200多个市(地)级国资机构的组建,地方国资机构应在国资委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以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自上而下,依法有序设立,以便于规范运作。
这位专家认为,完成机构设置仅仅是搞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如何既使国有企业所有者到位又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摆在各级国资管理机构者面前的最大难题。
正如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毅中在告别中国石化集团时所言,“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工作,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风险。”
“国资委要立足于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更好地坚持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坚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国资委要总结借鉴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继续搞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完善和发展国家控股公司,巩固和扩大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
无论从何种角度说,国资委的成立都只是迈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标签:李荣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