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假日旅游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假日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的消费向节假日集中。节日的喜庆气氛又给假日消费带来更多的兴奋点。1999年国庆各地旅游的空前火爆和2000年“五一”波及全国前所未有的旅游热潮,已经发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假日经济已经形成,旅游业当仁不让成主角。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10月1日至7日,全国居民在国内旅游的人数达4000多万人次,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山东、海南、四川等省市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0%以上。如北京的国庆黄金周期间铁路部门日均发送游客比春运多出42.2万人次,客货运输总收入约20亿元,创下北京铁路客运新纪录。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以上,王府井大街每天有几十万游客光临,北京百货大楼日均销售额在600万元以上(高出平时的好几倍)。又如上海1999年10月1日至4日,日均有685.33万人次本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约占45%)在沪购物,比上年同期增长152.89%。
2000年“五一”期间全国居民出游达4600万人次,旅游消费约18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和27%。仅北京市外出旅游人数就达178万人次。外地进京的游客则高达300万人次。
2000年5月1日至6日,全国铁路客运完成旅客发送量2365.7万人次,同比增长42.2%。5月1日为创纪录的413.5万人次,比春运最高日还多4.3万人次。民航“五一”期间旅客运输量达170万人次,比春节期间增加34%。
2000年“五一”期间全国消费品市场高潮迭起,各地商业均呈现火爆场面。如上海2000年5月1日至3日,136家商业零售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27.6%。“五一”期间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各大型零售商场、超市、餐饮业等销售额增长幅度达到30%以上。
在此,我们不难看出,旅游直接消费的支出总额在假日经济中带动的各相关产业中显然居于领先地位。铁路、民航业的收入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旅游客流带来的。就是商业消费收入中的相当大的比重,也是旅游者的购物消费。可见,公休假的延长,有效地刺激了旅游消费,直接带动了商业、交通运输的兴旺,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这表明旅游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已充分显现。
然而,1999年国庆、2000年春节和“五一”三个黄金周出现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全国性旅游热潮给假日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其红火场面的背后也出现了诸多无奈。知名旅游景区(点)的普遍“爆棚”对旅游部门的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交通拥挤、住宿紧张、饭店爆满、景点超载接待、服务质量下降、安全隐患较多,游客花钱旅游不尽如意,导致旅游投诉不断上升,甚至由此而产生对旅游的误解,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形象。众多旅游者乘兴而去,扫兴而归的局面如不迅速扭转,势必会挫伤人们外出旅游的热情,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假日旅游潮中凸现的一些不尽如意的问题,既有旅游设施供给不适应消费高峰需求的问题,又有有关部门估计不足、准备不够、协调不力、应急措施跟不上的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即使放在发达国家,如此集中的旅游潮,也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关键的问题在于正确引导和各个部门的鼎力合作。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利用信息和舆论导向,调节假日旅游市场。我国真正较长时间的假日旅游刚刚开始,人们的思想准备还不充分,再加上国民的旅游消费历史不长,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都欠成熟,喜欢“跟风”,盲目出游的现象严重。所以,舆论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倡导健康、多样的旅游消费形式,推荐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培育健康、成熟的旅游消费文化,做好旅游宣传引导工作,促使旅游客流合理分流。
信息不灵是导致游客盲目出游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在加强宣传引导的同时,建立假日旅游信息统计制度、市场预报系统和旅游、铁路、民航、商贸等相关行业的宏观协调工作机构,做好假日旅游的信息通讯工作。要在有关媒体开辟专栏,定期发布有关信息,正确引导旅游行为。要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有针对性地介绍假日旅游市场预测、产品情况和接待准备工作。要切实做好对假日旅游前期的预测、预警,假日旅游期间的跟踪、监测,假日旅游后的统计、汇总等工作,通过预警系统随时对假日旅游市场进行全程动态信息管理。同时,借助互联网适时将旅游动态信息(全国各旅游主要城市及景区、景点、各地客运状况,宾馆饭店接待情况等)及时发布给旅游企业,相关行业及旅游者,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监控调配,以便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及时调配充足运力,制定好运输方案,并准备部分机动运力以应急需,采取措施,方便旅游者购票(含预售往返票);以便旅游景区(点)做好各项接待准备工作,科学安排游客活动;以便商业、餐饮、银行、邮电、饭店等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安排,搞好便民服务;以便旅游者合理选择出游地点。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部门也要给予支持配合,及时通报信息;各重点景区(点)也要在显要位置树立告示牌,动态公布各旅游景区(点)最新客流数量及客流分布,增辟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防止热点过于集中,避免旅游企业经营操作和旅游者出游的盲目性,实现假日旅游科学有序发展。
2.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形成资源最大合力。从我国旅游接待能力来看,目前全国旅游住宿设施总量并不少,何况旅游城市及景区(点)的接待能力是有张力的。假日旅游潮使各旅游景区(点)出现的“不见风景净看人头”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水平偏低,各部门协调联动和应变能力差。为了克服这一弊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支持与理解,更需要旅游企业之间在资源分配的合理协调,对旅游高峰期人流的有序疏通。为此,为促进“黄金周”假日旅游健康发展,确保管理部门能及早做好整体部署,应该建立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成立“全国假日旅游调控中心”和“部际协调小组”(重点旅游城市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定期研究工作,协调处理相关问题。各旅游城市应把城市作为一个总体产品进行考虑,每个景点应主动融入整个旅游大网络,相关部门应真诚合作,切实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行统一规划,网络化管理,改变旅游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职能弱化等弊端,使旅游管理由单一管理变为综合管理,由局部管理变为全面管理,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管理权威。
3.加速旅游景点扩客和新产品开发,有效疏导旅游客流。解决假日旅游中硬件不足的问题,寄希望于旅游业硬件与假日旅游需求的完全配套是不现实的。那样的话,又会出现满足了假日旅游市场对硬件的需求之后,造成平时旅游市场硬件的严重过剩闲置浪费。能否彻底根治假日旅游潮中存在的接待能力有限和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让每位游客满意,从目前一些景区(点)的硬件条件来看,在短期内是难以做到的。但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增辟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扩大景区(点)容量,提高服务设施标准,疏导旅游客流;(2)各旅游城市要开放更多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和重点景区周围的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和度假休闲旅游等;(3)不断刺激消费市场不同时段的兴奋点,避免“一劳永逸”和“一锤子买卖”的做法,特别要注意组织好平时的双休日和个人休假旅游;(4)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使休假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散假日旅游市场压力;(5)尽可能提前公布放假日期,并允许地区、企业和个人提前或错后灵活安排轮休,使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制定旅游计划,以便假日旅游高峰期人流的有序分流;(6)要针对目前适合“黄金周”和双休日旅游中低档消费水平的旅游住宿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积极鼓动引导“家庭旅馆”、“汽车旅馆”和“帐篷旅游”的发展;(7)各旅游景区(点)要准确测定合理接待量,完善服务设施,制定景区分流预案;(8)旅游部门要理智组团,避开热线,另辟冷线,发掘热线附近的配套景点,延长扩大景区溶量;(9)旅游者也应冷静思考,理智出游,避热到冷游出好心情。
4.依法治旅,强化监控,切实保护游客利益。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法制经济、合同经济,一切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和旅游者都必须保持一种以法律为准绳的平常心,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地方旅游经营企业不能在利益驱使下,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旅游资源状况和自身容量,有意高强度超量接待,并强行提高收费标准和降低服务标准;公安、交通、工商行政管理、卫生等部门要抓好市场管理,抓好安全,加强对景区(点)和社会服务单位的治安、运输市场、交易行为以及食品卫生管理,严励打击欺客宰客、偷盗扒窃等行为,防止发生火灾、食物中毒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要引导旅游者文明旅游,保护环境,保护文物;旅游、商业、餐饮等社会服务企业都要明码标价,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景区(点)门票以及机票、车船票价格的管理,任何单位和部都要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和处理旅游者投诉,维护旅游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经营,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5.切实抓好双休日旅游,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双休日旅游的主体参与者是城镇的工薪阶层,人均月收入多为500~1800元人民币,多数人受过高、中等教育或职业培训。其旅游动机具有回归自然、休养娱乐、主动参与等特点,出游并不过多地注重旅游点的等级和知名度,但较注重环境、交通、服务、安全等,其出游范围在100~150公里之间,自费出游比例较高,人均花费一般200~400元人民币之间,主要用于吃、住、行三方面。
根据双休日休闲旅游的特点,旅游部门应高度重视城市近郊自然景点的建设,开发新颖、奇特、刺激、富有挑战性的、个人参与性强的项目,改善吃住行条件和服务态度,提高质量,规范秩序,建立双休日旅游会员制,采用低价策略,尽可能提高重游率。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重点开发生态旅游(让游客观察动、植物种群构成情况,观赏珍奇动、植物,亲手采集制作标本,从而获得丰富的自然知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乡村风情游(环境优美的乡村空气清新宜人,田园风光迷人,乡情淳厚感人,居住在繁荣、热闹、现代快节奏城市里的居民,到自然、恬静、朴实的乡村去别有情趣)、疗养及健身游(可调节身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产业休闲旅游、新奇娱乐休闲旅游和观光休闲旅游等。
标签: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