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学不良反应的避免措施论文_姚伟志

北安市五官医院 黑龙江北安市 164300

【摘 要】目的:探讨西药学不良反应的避免措施。方法:根据2014年9月2015年6月我院的100名患者的一般资料,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为(68.7士6.94)岁,按照年龄段划分为60-69岁31例,70-79岁16例,80-87岁8例。病历资料来源:门诊患者5例,住院患者50例。55例患者中6例有一定的药物过敏史。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西药类别、临床表现以及给药途径等各项指标进行归纳与分析,对不良反应的表现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类别共有4类,品种数量为20个,不良反应发生例次50次,常见不良反应药物的前2位分别为抗感染类药物(发生例次30例,占60%)与心血管系统药物(发生例次10例,占20%),其次为呼吸系统药物(发生例次8例,占16%)与消化系统药物(发生例次7例,占14%)。结论:为了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医生应当做好合理用药与重视用药安全,对不良反应状况进行监测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在药理学中,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可以是预期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是无法预期的过敏性或特异性反应。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医生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虽然有些药物不良反应较难避免,但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根据2014年9月2015年6月我院的100名患者的一般资料,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为(68.7士6.94)岁,按照年龄段划分为60-69岁31例,70-79岁16例,80-87岁8例。病历资料来源门诊患者5例,住院患者50例。55例患者中6例有一定的药物过敏史。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类别共有4类,品种数量为20个,不良反应发生例次50次,常见不良反应药物的前2位分别为抗感染类药物(发生例次30例,占60%)与心血管系统药物(发生例次10例,占20%),其次为呼吸系统药物(发生例次8例,占16%)与消化系统药物(发生例次7例,占14%)。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西药类别、临床表现以及给药途径等各项指标进行归纳与分析,对不良反应的表现和防治措施进行总结。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效果采用率(%)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患者之间,对比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注: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较(P<0.05)

3 讨论

3.1 西药学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凡用药后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其特定的发生条件是按正常剂量与正常用法用药,在内容上排除了因药物滥用、超量误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及质量问题等情况所引起的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的调节能力也会有所下降,老年患者机体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会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降压药、三环类的抗抑郁药和利尿剂进行治疗时,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的出现。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皮肤、器官、各个组织中的水分会相应地减少,肝功能损害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几率会相应地比较高。在临床药物方而,万古霉素和氨基糖普类药物对肾脏的损伤极大,因此,在临床上对这类药物的使用要谨慎.研究表明,无论什么药物都会对人体产生小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伤残、畸形等问题。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特异质反应及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一般是可预知的,但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则是难以恢复的。患者临床症状多为红肿、皮痒、皮疹等过敏反应,可能与药物本身、药物的代谢产物、制剂中的杂质或辅料和患者的过敏体质等有关。临床医师在用药过程中也应密切观察给药速度和病人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应立即停药,并根据严重程度给予相关治疗。

3.1西药学不良反应的避免措施

如何避免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临床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也对负责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人员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临床药理或药物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培训,使其了解更多的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知识,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医护人员也应重视西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并把它纳入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熟悉所用药品的已知西药不良反应表现,注意监测患者肝、肾等器官的功能状况,密切关注其临床体征的改变,尽可能地做到正确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处理,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了使患者用药时具有高度安全性,尽可能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医生在进行临床用药时应当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充分了解,从而提升临床用药的水平。同时,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充分结合合理用药相关要求,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了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医生应当做好合理用药与重视用药安全,对不良反应状况进行监测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性。总之,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通过培训和宣传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临床医师更应重视用药的安全性,在工作中科学合理用药,尽可能地防止或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应虎.45例西药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9:132-133.

[2] 孙志新.老年患者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及防治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30):212.

[3]杨云莹.老年人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J].医学信息,2013,13(20);572.

论文作者:姚伟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  ;  ;  ;  ;  ;  ;  ;  

西药学不良反应的避免措施论文_姚伟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