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贡献_政治论文

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贡献_政治论文

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贡献论文,政治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上,邓小平无疑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为推动中国政治的发展,殚精竭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我国建国后30多年的经验教训,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又说:“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1页;第2卷,第249页)

有鉴于此,邓小平鲜明突出地、始终一贯地把经济建设置于压倒一切的中心位置上,视其为最大的政治。1979年3月, 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1页)1990年3月, 邓小平在评述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时,很有针对性地分析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

邓小平把经济建设视为最大的政治,决意加快这一进程,其思想动力是源自于他在理论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深层探索。在他看来,长期以来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搞清楚。在总结了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批判了“四人帮”炮制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谬论之后,邓小平得出了一个非常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他反反复复地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已经雄辩地证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范式和政治路线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理论范式和政治路线,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起思想路线上的转变来说,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认为,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二、理顺各种政治关系,实现社会整合,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

粉碎“四人帮”以后,73岁的邓小平第三次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没有满足于恢复官职、安享晚年,而是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致力于排除各种障碍,以便在有生之年实现他酝酿已久的兴国大计。而要实现经济发展和国家的振兴,首先必须理顺各种政治关系,实现社会整合。

从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历次政治运动的恶果是:冤狱遍地,株连者众。仅在“文化大革命”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冤假错案共有200多万件,受到错误处理的有几百万人,加上不同程度受到株连的人,共涉及1亿人口。此外, 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迫害打击的有100万人以上。

要给这么一大批人洗清沉冤,恢复名誉,其中困难和阻力是可想而知的。首先是来自“凡是”派、极左思潮的阻力,在“凡是”派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邓小平只能因势利导,在反对“四人帮”的口号下开始平反昭雪工作。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77年底,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凡属反对“四人帮”的人,已拘捕的,应予释放;已立案的,应予销案;正在审查的,解除审查;已判刑的,取消刑期予以释放;给予党籍团籍处分的,应予撤销。邓小平的得力助手胡耀邦针对“两个凡是”提出了“两个不管”。即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历史遗案进行调查核实,分析研究,“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和批的,都要改正过来。”(见《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增订本)第417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1978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实践标准讨论的重大胜利,也是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重大突破。邓小平在三中全会上号召:“我们的原则是‘有错必纠’。凡是过去搞错了的东西,统统应该改正。有的问题不能够一下子解决,要放到会后去继续解决。但是要尽快实事求是地解决,干脆利落地解决,不要拖泥带水。”(《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7页)在邓小平的有力推动下,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势如破竹。

邓小平复职仅三年多的时间,就使几千万人洗涮了沉冤,恢复了名誉,幸存者恢复了工作,有的还得到了经济补偿。这一切变成了凝聚在邓小平周围的强大向心力,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动力。

邓小平把毛泽东时代留下的所有政治帽子全部摘掉了,使千百万曾经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恢复了政治名誉、公民权利,使得除了依据法律加以处罚的犯罪分子以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公民。这对于理顺各种政治关系,实现社会整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方式——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改革推进中国政治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他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动力问题和途径问题。这个动力就是改革,改革政治体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途径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起步,我国政治体制中积累的各种弊端也暴露得越来越突出,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此的感受越来越强烈。对于这些问题,邓小平并没有将其简单地归咎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而是更多地注意从体制上找原因,从制度上着手解决问题。邓小平多次分析过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其中最为集中、最为系统论述这一问题的,是1980年8月18 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长篇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 页)邓小平深刻而透彻地论证了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与不健全的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这些弊端无一不来源于制度上的缺陷,没有制度约束或制度不健全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根本改变我国的政治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好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但是,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应该怎样领导,怎样才能领导得好?邓小平在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并在借鉴国外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判断,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要改变适应于过去领导革命战争和计划经济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更好地支持和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如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律化的问题上,邓小平的主导思想很明确,就是要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从这个思路出发,邓小平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讲究领导改革的方法和艺术,注意改革方案的科学论证,并要进行改革方案的试点,以减轻风险,提高改革的成功率。二是强调民主化与法制化紧密结合,把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靠法制来保障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曾反复指出:“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9页)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决不是社会主义的法制,而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也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

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以后,随着政治体制改革条件的日渐成熟,1985年下半年和1986年,他提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直存在着各种障碍和阻力,也几次遇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包括1989年政治风波的干扰,但在邓小平的努力坚持和及时提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始终没有停顿,而且还在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实行干部选拔和任免上的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定期考核评议制;健全和完善各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建立国家机关的监督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关系也更加明确。所有这一切,都渗透着邓小平的心血,体现着他的智慧和贡献!

标签:;  ;  ;  ;  ;  ;  ;  

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贡献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