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现代化离我们还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离我们论文,还有多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日益逼近的现代化浪潮,上自审计署与各级有关部门领导,下至各级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无不感到前所未有的亢奋,都希望抓住这一波现代化浪潮的契机,全面提升我国审计水平,一举实现审计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审计署及各级审计机关纷纷加快了审计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的省市审计机关成立了审计现代化领导小组,着手制定审计现代化的发展规划;有的成立了审计现代化课题组,探索研究审计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其相关方法与技术;有的则把审计信息化当作审计现代化,赶着配备计算机设备。如此种种,似乎审计现代化是唾手可及的一碟“小菜”。
然而,在我们即将拥抱扑面而来的审计现代化之时,扪心自问,我们准备好了吗?本文就审计现代化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期望能对大家的“准备”有所启迪。
一、审计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审计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广,是一项多层面、多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观念层面
审计观念的现代化是审计现代化的灵魂,转变与更新陈旧落后的观念,树立和倡导先进科学的观念是审计现代化的前提。
在现实的审计实践活动中,审计思想观念影响和决定着我们审视审计活动的视野、角度和方法,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合理的、先进的审计观念不但使我们观察审计现象或问题具备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而且使我们设计和操作审计实践活动有了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和理论思维模式。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说明,如果没有现代化思想观念,即使有了现代化的新事物,现代化的进程依旧无法推进和延展。
(二)制度层面
审计制度的现代化要求建立完善的审计新体制和强化审计法制。制度层面是审计现代化的保证,因此,审计体制改革是审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审计现代化终极目标的根本出路。中国现行审计制度自1982年建立以来,中国审计界的专家学者就基本围绕审计独立性探索如何完善和改革现行审计体制的方式和途径,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立法论”、“升格论”、“垂直论”和“独立论”等几种改革观点。
1、立法论。杨时展教授从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研究国家审计问题,提出了“立法论”改革观点,主张审计机关应设立在人大;蔡春和项俊波等进一步研究了公共受托责任与审计制度之间的关系,支持“立法论”改革观点,主张全面实现审计的转型。
2、升格论。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尹平教授提出了“升格论”的改革观点,主张审计署仍隶属于国务院,但审计长提升到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的级别。
3、垂直论。李齐辉、吴联生等专家提出“垂直论”改革观点,认为应该改革地方政府对审计的领导关系,实行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统一垂直领导。
4、独立论。高存弟等主张“独立论”,即审计机关是一个不涉足立法、司法、行政活动的独立存在的监督组织。
(三)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是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从这个层面来考量,信息化是实现审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审计现代化的技术载体。
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要考虑技术方面,更要考虑环境、应用和管理等,必须与审计系统各方面改革、建设相结合,与审计现代化的主体目标及长远发展相结合,科学论证和决策,对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进行深刻变革,实现审计工作全程信息化,最终实现审计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根据上述目标,审计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下列内容:
1、构筑高效实用的广域网络,形成全国性的审计信息快速通道和共享平台。
2、组织、协调、引导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和完善基础性、综合性、关键性审计基本数据库群,包括审计政策法规库、审计对象基本信息库、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数据库、审计分析数据库、审计结果数据库以及审计动态信息资源等。
3、开发、推广有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软件系统和应用工具,研制智能化审计专家系统,在审计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Internet的远程审计与协同审计系统。
4、通过整合与优化,建立一体化的集成系统;在完整、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基础上,通过网络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审计机关在审计监督、审计管理、电子政务以及信息交流等环节的一体化,全面提高审计业务与审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5、建设一支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同时全面提高全体审计业务及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素质。
6、树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现代审计理念,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的现代审计体系与管理制度,构造以审计业务流为核心的全新审计模式,广泛采用远程审计、协同审计、实时审计、全程审计等新概念审计技术。
二、审计现代化的挑战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效性差
回首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走过的道路,从总体上看,发展的速度不可谓不快,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也不算小,为我们展示的未来审计的前似乎景更加美好。
但由于在具体的实践中囿于信息科技知识的准备不充分、审计理念的相对落后、现行审计体制的某些制约、科研开发投入的局限等诸多原因,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信息化项目变成了游离于见行审计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大量的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更多的信息化项甚至成了作秀节目,步入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个误区,导致举步维艰,严重制约了审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更偏离了审计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二)审计主体自身存在着不符合现代化目标的缺陷
1、立法和执法问题。一方面,我们依法监督的宪法和审计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审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审计职业人忠于宪法和审计法的意识淡薄,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执法随意性。
2、管理体制的缺陷。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病: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之间是两个不平行的行为主体,地位也不平等。故此,审计主体的独立性较差。这种情况在地方审计主体中尤其突出,审计工作在诸多方面受到党政机关的节制,在审计客体领导审计主体,而审计主体依附于审计客体的状况下,势必造成审计职能弱化,监督流于形式。
3、审计职业者整体素质不高,诸如职业道德素养、科学人文素养、知识结构比例等诸多方面,都与现代化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此外,由于从事审计事业回报率较低,不具有竞争力,也不利于队伍稳定。
(三)体制落后
从监督工作全局来看,一个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自然也未形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在利益驱动下(包括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部门职能自我扩张与其不作为、越位、缺位同时并存,致使部门的行政行为偏离公共利益。另一种现象是,权力结构不合理,往往把具有制衡作用的职能和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谁是一把手,这个部门或单位就是谁的。这种环境,对监督主体(包据审计监督)自然不利,使其与他监管主体很难形成一种合力。
(四)起步较晚,发展滞后
一是与我国其他行业现代化的进程相比,与我们的审计对象相比,审计现代化起步较迟,落后不少。许多审计对象现代化水平远远高于我们审计机关。如海关系统、银行系统、税务系统以及许许多多的现代化企事业单位,他们不仅仅在财会处理技术方面实现了电算化、网络化,而且大量使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处理业务,他们的现代化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素质等方面也比我们离现代化更近。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更大。欧美等发达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审计现代化普遍起步较早,水平更是远远高于我们。
反观我国审计系统,且不论制度方面的矛盾,仅从计算机审计这一角来看,除了审计署特派办有部分能较熟练地运用于审计实践外,绝大多数审计人员在面对审计对象武装到牙齿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或账务处理时,大都是绕道而行。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审计现代化是我们的一个远景宏图,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我们在近年来所进行的种种审计改革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质都是对审计现代化做出的积极反应,但离真正的审计现代化还有相当远的距离,站在未来现代化社会的高度,用全新的观点、全新的视野对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和审计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国内外审计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冷静的审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信息化环境特别是网络化环境的审计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理念。
三、后发先至,超限发展
(一)运用超限战理念,实现跨越式发展
超越战理论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由乔良先生(空军大校,中国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提出。它的定义是运用一切资源对敌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攻击。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非武力、军事非军事、杀伤与非杀伤去迫使竞争对手接受自己的利益。这种战争意味着手段无所不备,信息无所不至,战场无所不在;意味着一切武器和技术都可以任意叠加;意味着横亘在战争与非战争、军事与非军事两个世界间的全部界限统统都要被打破;还意味着已有的许多作战原则将会被修改,甚至连战争法也需要重新修订。
从超限战的视角来看审计现代化的推进,正如《超限战》所说:“它对实施者的基本要求是,通盘考虑所有与‘这一场’战争有关的因素,在观察战场和潜在战场、设计方案和使用手段、组合一切可动用战争资源时,视野上没有盲区,观念上没有障碍,方位上没有死角。”一是战略上集中兵力于某一个点,形成重点突破。即以审计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进而推动审计观念、审计文化、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审计技术等层面的整体发展。二是战术上在更多的领域和方向上组合机会和手段,实现立体发展。在知识准备方面,要充分汲取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科学、战争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为我所用,整合而成指导审计现代化实践的全新理论体系;在运行手段方面,要充分调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组织等领域的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推进审计现代化的超限发展。
(二)跨越式发展的要点
审计现代化的后来者应客观认识迟发展的正面效应,尽力减小迟发展的负面效应。
1、充分借鉴先行者的正反面经验教训。当后来者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进程时,先行者的现代化已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后来者此时对现代化的认识无疑要比先行者开始现代化时要丰富得多,这样后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和吸取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省却许多“在黑暗中探索”的过程。
2、充分吸收先行者的成熟思想与技术。后来者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或“落后优势”(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跃过一些先行者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比如在技术上,后来者可以直接吸收发达国家的最新技术,不必一切从头开始、按部就班,从而提高起点,超限发展。
3、避免冒进带来的发展失衡和资源浪费。中国作为一个审计起步较晚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较快的速度发展审计,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但应避免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如果急于求成,不愿正视现实条件的现实,片面强调和夸大超限战的作用,则会“欲速则不达”。冒进式发展往往不仅不能按时达到预定目标,而且还会给本不充足的审计资源带来巨大的浪费,影响审计现代化的进程。
资料链接
“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modernization是从modernize和 moodern衍生出来的。
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大约产生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①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②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 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
英语单词modern的两层含义,具有不同特点:①表示性质,只有时间限制 (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②表示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大约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
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moddernize的名词形式,含义是:①实现现代化的过程,②实现现代化后的状态。
综合“现代化”的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它的两个基本词义是:①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②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简单地说,“现代化”既可表示一个“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发展过程、也可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新发生的变化,或者最新变化(最先进水平)。
“现代化”的一般定义
美国学者本迪克斯认为:“我把现代化理解为社会变迁的一种类型,它起始于英国工业革伞和政治性的法国大革命。它存在于几个‘先锋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进步以及继之而来的后进社会的变迁进程之中。”德国社会学家查普夫积极推荐这种观点。
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队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认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锋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经典现代化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
显然,“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经典现代化理论,一方面阐述了现代化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阐述了现代化的结果——现代性,即已经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国家所处的状态和特点。
标签:审计质量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