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务用工涌入建筑行业,已然成为工程一线的主力军。在人员管理过程中,流动性频繁、受制度约束较差的特点暴露的尤为突出。传统管理模式通过手工录入的方式进行信息台账汇总更新,人工管理档案资料,过程繁琐、出错率较高,无法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给劳务人员的现场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企业要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用工关系,促使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从管理理念上创新、手段上创新、模式上创新,本文就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劳务用工实名制考勤、工资在线支付、企业管理智能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性的探导与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工地、实现途径。
伴随着国家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建筑行业市场的法律化、规范化、标准化是新形势下必然结果。施工企业面临着用工管理法制化、工程质量终身制、企业管理国际标准化等新格局,尤其是面对多元化的施工用工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从各个维度去思考,去规避不合规、不合法用工行为。应运而生的用工管理信息化技术是企业管理必然手段。
(一)行业监管加强,劳务用工管理信息化是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培育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全面构建和谐社会。2017年底,国务院十二部委联合发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人社部、住建部相继下文对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和工资监督支付做了明确的要求,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也已经建立。住建部明确,2019年要全面落实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2020年起,未在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上登记,且未经过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的建筑务工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建筑企业不得聘用其从事与建筑作业相关的活动。企业必须积极适应全国建筑行业劳务用工管理趋势,由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断提升企业用工管理效,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
(二)信息技术发展,劳务用工管理互联化是发展方向
建筑行业的劳务人员管理是一个刚性系统,垂直、水平管理体系纵横交错,而且存在多级管理的情况,例如:同一家企业的人员需要同时接受国家、行业、上级单位和本单位的管理,也要接受合约方的监管。各种管理机制纵横交错,但管理要求却不尽一致,需求的信息也千差万别,这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复杂的人员信息如何实现信息化、互联化、自动化成为了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信息资源的互动互补出现了转机,通过信息化手段结合生物识别技术解决行业劳务人员管理的模式应运而生,
(三)工艺进步加速,劳务用工管理智能化是发展要求
建筑行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已经在若干年的实践过程中根深蒂固。现阶段,机械化、智能化正在成为行业内新兴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应用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眼前的管理手段仍然难以达到先进技术所预期的管理效果。以本人就职的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目前自招在册劳务人员达到10000人以上,协作队伍劳务人员达到5000人左右,施工项目遍布全国各地,海外市场也在不断开拓,管理跨度很大。传统的手工记录和数据报表统计形式已经不能实时实现对人员的动态管理,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管理变革,才能真正做到在制高点推进国家隧道及地下工程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时代日新月异,劳务用工管理数据化是发展需求
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展示的是数据集成成果的水平,体现的是数据形成成果的提炼水平,竞争的是数据转化成果的应用水平。大数据时代,谁掌握数据的来源,谁就拥有决定发展方向的优势;谁掌握的数据更多,谁就具备制定规则的权利。数据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得行业信息在自己建立的平台上存在,数据安全性和资源的完备性将更有利用掌控。
二、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本人任职的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构建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系统命名为“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旨在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真正实现农民工实名制管理,通过自动形成考勤记录,计算工资,落实工资发放,加强企业劳务成本管理,配合现场监控设施,进行安全监控与预警,最终通过云计算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全方面管理农民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主要做法如下:
(一)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打牢系统基础
以本人就职的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的建立了“建设国内引领国际一流行业领导企业”的宏伟目标之一,建立“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变革,通过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要求,构建面向行业市场的一体化数据管控平台,发挥智能化信息系统管理优势,抢抓市场机遇,实现全业务流程实时监控,争做行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建立管理组织架构,完善运行机制。成立了以总会计师为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员为成员的系统推进小组。各小组成员所在部室分别从劳务人员资质管理、安全管理、协作队伍人员管理、资金支付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等各方面实施全面管控,为系统的梳理开发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与行业市场发展需求结合,做好运行规划
1.高起点进行规划,明确软硬件功能定位
为有效避免传统的人员基本信息和档案失真的难题。信息系统从员工入职资格审查、人脸识别考勤记工、工资计算支付、共享数据生成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全过程管控,软件定位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的高效收集和分析,保证准确性;硬件的定位是将市场上日趋成熟的人脸识别考勤设备与施工现场环境实现高度融合。同时按照住建部有关实名制管理平台建设的要求,涵盖了各类管理功能,并预留了与各地住建部门实名制管理平台的接口,能够实现与各类数据平台以及硬件设备的兼容和完美融合。
2.精准化问题导向,实现线上线下闭环管理
系统抓住劳务人员流动性大,过程管理不能实现精细化,工资发放不易监管的几大难点深入研究。一方面利用线上审核、线下进出场权限的功能严控劳务人员进出,保证人员的实名制登记。另一方面通过系统计算工资,记录工资数据,上传工资发放记录,后台监控发放情况,做到公司对项目工资发放的实时监管和调度,保证现场人员管理和信息化有序进行。确定了以资金计划审批总体把控,将工资的计算作为前置程序,完成资金计算并经审核通过后才能形成业务表单并发起资金计划,资金使用完成后,相关支付凭证和银行回单作为附件流转至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工资监督支付”模块,形成闭环管理,有效保证系统运行的逻辑性、严谨性,管控重点突出。
(三)与人力资源运行现状结合,满足现场管理需求
1.云平台存储、大数据展示,全面评估人力资源运行状态
本人就职的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近17000余人,分布在100多个施工项目。大数据平台可以全面展示和分析所有人员的管理状态,并形成各类报表和分析图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包括:员工构成性质,年龄结构分布,工种分布,员工数量变动情况,出勤情况,工资发放情况等,同时可以细化到每一个班组和人员。管理人员可以快速识别出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异常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对于正常运转或者运行较好的便于确定出管理经验,指导下阶段现场管理。
2.大数据分析,合理化决策,不断优化人员组织管理形式
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各在建项目均可以对现场人力资源组织情况和施工计划做时时对比分析,给管理团队作出阶段性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不断优化调整到最切合施工现场实际的组织形式,化解过程管理的滞后性带来的损失,避免过程管理不到位导致结果难以挽回的后果。后台可以时时了解各施工工序的资源投入情况,甄别出效能较低的单位,做好预警提醒,便于快速反应,提升管理。
3.大数据融合,智能化控制,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合规化建设
建筑市场工人流动性极大,人员资质审核工作量大,且线下审核的出错率较高。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了有关人员年龄、身体状况、“黑名单”、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等方面的设置,系统可以迅速识别出不符合相关资质要求的人员,帮助人事管理人员更好地判断其工作能力并安排相应工作岗位,为提升项目经济效益夯实基础。
(四)与建筑企业管理实际结合,实现产品功能市场化
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硬件确定了以中控智慧人脸识别考勤设备为主的方案,中控致力于以人脸识别技术研发,目前在国内考勤设备市场占据着一定的主流地位,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联系中控智慧设备厂商从室外环境适应性、人脸识别参数设定、系统数据对接等多个方面入手,研究开发新型设备,通过结合各地不同的形象建设要求和现场管理实际情况,开发对接了不同型号和规格的设备,截至目前已具备三种满足使用需求且规格不同的设备可供选择,现场运行情况良好。
(五)与数据安全防护结合,保障云端信息安全性
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和数据文件的安全,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在使用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将智慧工地系统部署在云终端,既解决了上述问题,也保证了用户的使用效果。隧道股份在云终端安全防护上,接着从全局出发,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涵盖全部云资源用户,围绕人、设备、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基于访问权限控制和整体安全管理机制,对数据划分细粒度等级,进行实时的安全操作监控,有效管控外部攻击威胁带来的风险,提升了云计算平台的安全,为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一是通过建设集中式的身份认证系统(CA),合理规划和限定了多租户的访问权限,同时建设了通过IPSEC VPN和SSL VPN系统,对入网终端进行有效识别和风险控制。二是在网络边界部署了防火墙系统和WAF应用防火墙系统,保障了传统流量的安全访问控制,并在核心交换以旁路镜像的方式部署了IDS入侵检测系统,对全网威胁流量进行了实时监测。云计算的核心是虚拟化,为了保障虚拟化的安全,制定分级、多层次、立体的防护监控和响应体系,通过杀毒、策略控制、终端管控等手段,确保了数据流量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和行为审计。三是根据数据安全级别的不同,采取分布式数据资源的存储方式,并通过防泄密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同时通过可信度量机制保障虚拟机的动态完整性,通过可信报告机制实现不同虚拟环境的可信互通,通过可信存储机制保障数据迁移、存储和访问控制,利用可信计算技术实现了对云资源数据的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性明显提升。
(六)与地方实名制平台结合,提升项目社会影响
系统功能需求不仅能够满足企业管理需要,而且预留了与地方住建、人社部门实名制平台对接的接口,在各单位的推进落实过程中,也特别注重与地方政府、各建设方的沟通协调,目前情况来看很有成效。以本人所在企业的项目为例:苏州地铁5号线8标已经完成与苏州市住建局实名制平台,银行付款平台的数据对接,实现了在线管理和工资代发管理;深圳春风隧道项目已完成与深圳市住建局实名制平台对接,与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平台完成对接。通过试运行后,得到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各方都取得了良好的评价。同时此系统应用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成本节约。按照住建部2019年度落实实名制管理的有关要求,考虑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设备的统一性和兼容性以及部分项目设备重复投入的成本,使用整套系统,每个施工项目预计将节约投入10万元以上,以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项目规模,仅以生物识别技术考勤机和闸机的硬件设备投入初步估算,总的支出节约将达到1000万元左右,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三、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果
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使用,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资源投入更加合理有序,成本测定更加精准及时,实名制管理更加有效到位,安全管理手段更加丰富可视,顺应了新时期国家和行业的要求。
(一)全过程管控劳务用工信息,管理效率明显提升
住建部要求下,各地均在陆续开发使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并要求属地各施工企业将在场人员和数据同步进入数据平台,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端口对接迅速实现数据的推送和融合,极大地减少了基层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和手机端快速浏览和识别现场人员管理情况,人员信息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的要求,成为项目人事管理人员手中的利器,满足了项目人员管理“方便、快捷、适用”的整体需求。
(二)准确掌握资源投入情况,现场管控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现场的人脸识别系统记录施工现场的人员情况,进而了解现场作业情况,信息系统后台形成大数据展示平台,各种数据均汇总在平台上,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管理账号登录后台,准确掌握上百个在建工程项目的人员使用和出勤情况,借助统计功能准确掌握现场资源的投入情况。便于更加及时准确地作出资源配置的合理决策,避免现场用工浪费。
(三)准确测定现场施工定额,成本控制水平明显提升
系统正常使用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现场各工序资源的投入情况判断现场资源和施工工筹的安排是否匹配,适时调整施工生产计划,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统筹。系统的后台数据掌控,还可以为现场资源浪费发出预警通知,管理者可以迅速发现人员出现窝工的情况,加强资源调配使用,提高利用率,实现成本管理的明显加强。
(四)监督劳务工工资支付,风险防范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对劳务工现场作业情况的记录产生考勤记录,系统自动根据员工的工资构成及标准计算工资,工资的支付同共享平台直接连接,并通过支付系统实现银行代发功能,有效完成了工资支付监督和实名制管理。可以有效遏制个别劳务队伍或农民工恶意讨薪事件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为企业降低损失。
(五)加强系统化推广应用,产品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众所周知,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是今后一个时期行业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智慧管理系统在帮助决策、节约成本、合规管理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不仅为项目管理提升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在各级有关落实实名制管理的政策制度要求下,形成了一个技术领先、运行可靠、功能完善的“工程实体展示”,得到了各界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政策法规要求,不断提升项目管控水平和盈利水平,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工地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推广使用,为建筑施工企业做出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突破,在信息技术潮流中着充当着排头兵的角色,相关的经验和做法在国内建设施工领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空间和市场前景。
论文作者:田红祥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人员论文; 数据论文; 实名制论文; 劳务论文; 系统论文; 情况论文; 工地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