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和绿色GDP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GDP
GDP(注: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国家的中文译名为“国内生产总值”,各地区的中文译名为“地区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被誉为20世纪的重大发明之一。
要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GDP的功能必须首先了解GDP的三种测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驻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值。全社会所有常驻单位增加值的总和就是GDP。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新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最终去向的一种计算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项内容。[1]
在GDP的三种计算方法中,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先计算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将各行业增加值加总后得到GDP;支出法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观察最终产品的去向,从全社会的角度计算GDP。三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到的GDP从理论上讲是一致的,反映了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及初次分配结果与社会最终使用的一致性。此外,由于GDP核算的三种方法均剔除了生产环节重复计算的因素,因而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水平。
自1985年我国开始核算GDP以来,经过不断的完善,该指标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和经济管理部门判断经济运行状况,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经济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讲,GDP指标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1)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并结合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经济波动的预警与监测,经济增长的中长期预测等。通过可比价GDP能够计算经济增长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变动情况。
(2)利用生产法或收入法计算GDP的资料,分析三次产业及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揭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根据支出法计算GDP的资料,计算投资、消费等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比例关系,分析研究合理的数量界限。
(4)根据收入法计算GDP的资料,研究GDP在政府、企业、居民间的初次分配情况,研究确定合理的分配比例。
(5)通过计算每亿元中间投入产出的GDP、中间投入率、投资效果系数等指标,分析宏观经济效益状况,并通过有关指标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
(6)用于进行广泛的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分析研究综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情况。
(7)通过GDP和人口数量能够计算出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状况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
(8)GDP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根据人均GDP来决定一个国家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
我们不可能要求GDP能够满足所有各方面的要求,世界上没有一个统计指标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在肯定GDP指标功能的同时,也应客观地认识GDP指标存在的不足。
其一,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反映GDP增长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例如,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某些产品的生产会向空气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质,GDP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却不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2]
其二,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变化。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还取决于其质量。例如,我们在2003年修了一段路,2004年由于工程质量问题重修这段路。2003年修的路增加了2003年的GDP,2004年重修的路又增加了2004年的GDP,从而GDP增加了两次。由于GDP相对应的存量是多年积累的社会实物资产(国民财富),因此,2004年底的国民财富中只能包括当年重修的那段路,而2003年修的路因被重修,在2004年底的国民财富统计中就被剔除了。同时,2004年在重修时又消耗了一次自然资源(如果2003年修的那段路不出现质量问题,这些资源就不会被消耗掉),所以,与2003年底的国民财富相比,2004年底的国民财富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会减少。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GDP的数量,还要注重它的质量。
其三,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损失了客观性和可比性。例如,同样的家务劳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高,对GDP的贡献就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低,对GDP的贡献就小。两个典型例子:有位先生请了一位保姆,他为保姆的劳动支付报酬。这个报酬在统计上被记入GDP。后来,先生与保姆有了感情,保姆变成了先生的妻子,照样劳动,但却没有报酬,她的劳动没有反映到GDP里。又如一辆汽车正常行驶,这时它对GDP增长没有贡献。突然汽车撞上大树,司机受伤,汽车受损。要救司机,要修汽车,这些服务都被计入GDP。前例说明GDP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劳动成果。后例说明GDP只反映结果,不管原因,坏事在统计上变成了好事。
其四,GDP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人均GDP中看不出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状况而产生的福利的差异状况。人均GDP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增加时,这个国家的平均福利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小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增加,或增加得较少,因此他们的福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或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其五,GDP不能反映产品、服务质量及技术进步状况。由于GDP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生产的概念,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无论质量高低均计入GDP,特别是垄断以及短缺的产品或服务。此外,GDP不能反映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特别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利于各地区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能正确评价、客观认识GDP指标,就能在使用GDP指标分析研究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的时候,做出全面、系统的考虑,根据分析研究的需要,把GDP和相关的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做到“趋利避害”。
二、国内外绿色GDP研究的透视
所谓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成本后的余额,是经济“净”增长的概念。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GDP和绿色GDP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绿色GDP=GDP-(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环境污染损失价值)。绿色GDP指标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把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各级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促使经济发展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芬兰、挪威、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测算工作。挪威从1978年开始进行资源环境核算。重点是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流动性资源(水力)、环境资源,还有土地、空气污染以及两类水污染物(氮和磷)。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主要是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芬兰借鉴挪威的做法,建立起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森林资源核算。森林资源和空气排放的核算,采用实物量核算法;而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的核算,则采用价值量核算法。此外,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也开展了绿色GDP的核算工作。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从而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基础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又进一步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与此同时,在资本形成概念基础上还产生了两个净积累概念:经济资产净积累和环境资产净积累。这些方法,印尼、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纷纷仿效。
联合国在总结各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于1993年、2000年和2003年出版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供各国在开展资源环境核算时参考。
从我国的情况看,国家统计局近年来就绿色GDP核算工作开展了许多基础性研究和试点工作。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2002)》中,专门设置了附属账户,如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并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与挪威统计局合作,试编了1987年、1995年和1997年中国能源与使用账户,测算了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甲烷、颗粒物等8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黑龙江省、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森林、水和工业污染损失等试点工作。2005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试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地区环境核算框架。研究《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提出建立、完善适合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二是开展污染损失调查。通过调查污染损失案例,建立地区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和估算方法,确定估算技术参数;完成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损失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三是开展环境核算。进行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项目调查,确定内部环境治污成本;调查社会环保支出情况,确定外部环境治污成本;在污染损失调查、污染实物量核算和环境治污成本调查基础上,进行环境核算。
尽管目前国内外绿色GDP核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却也存在着不少争论,全世界依然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核算结果。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绿色GDP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核算的内容不易界定。目前关于绿色GDP的提法很多,核算绿色GDP除了考虑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外,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人所造成的伤害,工程质量、设计问题造成的重复建设,人为、技术等原因造成的资源开采率、使用率低等问题,绿色GDP是否应予以考虑,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讲对此都是有争议的。
(2)价格不易确定。对资源环境的核算有两步,一是确定实物量,二是确定价值量。实物量的确定本身就是一项很复杂的事情,相对而言,价值量的确定更难,这首先涉及到物价、财政、金融、统计等方方面面,光靠统计部门是不行的。
(3)核算的空间范围不易界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往往是跨越地区,有的是跨越国界的,如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破坏等,如何从GDP中扣减,涉及到地区间的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但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我国的很多资源是比较短缺的,例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1公顷,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3%;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1/4,森林蓄积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8;许多矿产资源人均量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消耗型特征十分明显。例如:我国GDP虽只占世界总量的4%左右,但水泥消耗却占世界的50%左右,钢材和煤炭消耗也都超过世界生产量的30%,每万元产值的用水量是先进国家水平的10倍。尽管如此,有些地方依然只顾GDP增长,不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因此,尽管绿色GDP核算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积极研究并逐步实施绿色GDP核算,对我国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结语
首先,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GDP指标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高能耗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GDP指标所存在的缺陷,而是在使用的时候出了问题,是在使用GDP指标时有意无意地将其作为反映地方政府或领导绩效的核心指标,致使有些地区相互攀比,不计资源和环境代价,不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单纯盲目地追求GDP增长。因此,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负面效应归咎于GDP的观点是不客观的。
其次,GDP和绿色GDP之间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应该用联系、辩证的观点看待GDP和绿色GDP之间的关系。从绿色GDP的计算公式不难看出,GDP核算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绿色GDP核算是GDP核算的进一步深化。因此,现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GDP核算制度,夯实绿色GDP核算的基础。
其三,绿色GDP核算是一项极其困难的长期性课题,所谓绿色GDP“呼之即出”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并将之同GDP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各项政策措施,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依据,使各级领导及时了解为发展经济所付出的资源及环境代价,客观评价经济增长,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在此基础上,把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指标纳入干部工作绩效的考核体系,以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特别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