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环保产业发展轨迹及特点分析_环保产业论文

台湾环保产业发展轨迹及其特色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产业发展论文,轨迹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台湾环保产业发展的背景透视

国民党当局自1949年迁至台湾之后,一直到80年代初,经济发展成为台湾当局在“国家安全”之外的最优先政策。在工业化与经济优先的发展策略下,忽视自然生态保育与环境保护,日益面临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的窘境。当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与富裕时,却要面对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和公害污染。

上世纪5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第一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潮。台湾在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从海外引进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结合岛内劳动力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以纺织、食品、塑料、化工等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工业,推动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60—70年代的台湾经济年增长率达到10.1%。1963年,台湾第二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标志着台湾正式进入工业社会。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台湾抓住第二次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之契机,大批引进日本和美国电子制造工业,使台湾电子元器件和家用电器产业迅速成长。同时,融入以电脑、办公与电信设备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的国际产业分工链,使台湾的“代工型”电子高科技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在这种“经济优先”的政策主导下,台湾的生态与环境日益恶化。80年代初,台湾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累积爆发与民众的抗争事件,引发台湾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如淡水竹围红树林之争、德基水库集水区梨山地区温带果树存废问题、垦丁地区南湾附近海域软珊湖资源的保护、垃圾抗争、工业有害废水排放、滨海地区的工业开发造成的海域污染以及台南湾里、高雄茄定燃烧废电缆而产生的世纪之毒事件等。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媒体皆呼吁“当代台湾环境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制订环境政策”。认为“在台湾环境问题根源上,台湾缺乏环境政策、以及利益团体之介入,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主张‘台湾以经济增长政策为重是台湾环境恶化的主因’”。1980年9月,台湾《中国论坛》刊出社论,表达对“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看法,主张当局要采取强制、积极的措施,制定法律来保护环境,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平衡。与此同时,台湾“立委”对环境问题的质询案迅速增加,质询案中涉及到的最关心的问题为工业公害、空气污染、水污染、环保、核能、废弃物处理、生态保育、环境卫生、噪音等。尤其是台湾在1985年发生“鹿港反杜帮事件”之后,环境污染问题更引发台湾社会普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当局开始反思以往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育的经济发展政策,开始完善环保规制的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并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的协调发展,追求两者双赢的发展模式。一是调整环保行政官僚体系。在1986年之前,环保的行政组织体系一直归属于卫生系统,“环境保护局”是台湾“卫生署”下辖的一个建制。1987年“卫生署环境保护局”改制升格为台湾“环境保护署”。改变了过去台湾环境主管部门的组织功能的弱势与缺失。二是制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与自然生态保护的法律规章,如“环境影响评估法”、“空气污染防治法”、“噪音管制法”、“水污染防治法”、“废弃物清理法”等30多项有关环境与自然生态保护的法律规章。三是以市场经济手段规范环保行为,建立环境税制。目前,台湾已实施的环境税制包括空气污染防治费、水污染防制费、水权费、能源税与碳税等。四是积极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台湾环保技术产业的发展

台湾环保产业是在环保运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当局的政策支持、环境法律规制的后援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从理论上分类,环保产业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广义来说,包括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工程装置业、环保工程规划设计、资源回收、减废、污染预防、环保技术研发、环保咨询服务业等。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将环保产业分为环保工业和环保技术服务业两大类。其中:环保工业包括环保设备业、环保工程、资源化与仪控设备业等;环保技术服务业包括工程顾问技术咨询、废污清除处理及操作维护、监测及分析、绿色产品设计咨询、节省能源咨询业等。台湾“环保署”则将环保产业区分为“环保设备及器材制造业”、“环境保护服务业”、“环保工程建造及装置业”等三大类。其中:环保设备及器材制造业包括空气污染防制设备、水污染防制设备、废弃物防制设备、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制设备、噪音及振动防制设备、环境检测评估设备、病源防治设备;环境保护服务业包括空气污染防制服务、水污染防制服务、废弃物防制服务、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制服务、噪音及振动防制服务、环境检测评估服务、病源防治服务。环保工程建造及装置业包括空气污染防制工程、水污染防制工程、废弃物防制工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制工程、噪音及振动防制工程、环境检测评估工程。

台湾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真正意义上的环保产业还未出现,沾点环保服务边的广义环保产业主要是城市垃圾处理服务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环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下,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环保产业成为其重要的新兴产业。台湾顺应潮流,从政策上重视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为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于1999年7月制订实施“环境保护工业发展策略与措施”,台湾“行政院”将环保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十大新兴工业”之一,并制定许多优惠、奖励办法,以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体现在当局资助比率较大项目和民间企业的研发补贴上。前者对凡投资环保生产,购买防治污染设备或技术的支出,可在支出金额5—20%限度内,抵减当年应纳营利事业所得税;对投资计划实收资本额10亿元以上,购置环保设备金额在5亿元以上者,抵减当年应纳综合所得税。(林世渊《产业与绿色管理》,台湾《中山大学第八届环境与都市管理研讨会论文集》)。后者包括以厂商个体和以产学研合作体为对象的研发活动进行补贴。另外,台湾公共环保事业的投资由公营投资逐步转向市场化投资等政策措施,使台湾环保产业从量上得到迅速发展,从质上得到迅速提高。目前,台湾环保产业已具相当规模,环保产品种类繁多,环保服务体系较为完备,环保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1、环保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效应初现。依据台湾《产业科技“白皮书”2001》材料中“环境工程公会”的统计资料,2000年台湾环保厂商1200多家,从业人数近2.5万人。其中环保工程领域的厂商数量约占台湾环保厂商总数的70%多。2000年台湾环保产业市场值为1835多亿新台币,岛内产值占8成左右(见表1)。其中,产值最大为环保工程业,依次为环保设备业、资源化业、环保服务业。

表1 1995—2000年台湾环保产业市场值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环保署”统计室资料,台湾“2002年产业技术‘白皮书’”

据台湾综合研究院2000年提交的一份题为“台湾环保产业及其市场之分析”的研究报告中的“亚洲主要国家(地区)环保产业市场产值及成长率比较”表中的数据显示,1995年台湾环保产业产值为29.1亿美元,1996年为31.7亿美元,1997年为32.5亿美元,1997—2000年成长率为4—8%。台湾综合研究院企业经济研究所李坚明副所长指出,2001年台湾有关单位对岛内2600多家从事环保设备制造业、工程业、服务业的厂商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台湾从2000年起的6年(2000年—2005年)内,样本企业环保产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7.21%、21.83%、17.69%、10.53%、6.6%、7.12%。依台湾《绿色硅岛》计划,台湾环保产业现在至2005年的发展目标:环保产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为8%;产值达到58.28亿美元;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重提高到3%;环保产业的内外销比率由目前的87∶13转变为64∶37;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率由目前的55%提高到60%。充分显示台湾环保产业在未来的高速增长率。

2、环保产品种类繁多,环保技术居世界中上水平。在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污染治理专用药剂和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七大类环保产品,在台湾均有生产,其中水污染治理设备的生产比重较大。台湾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平均而言大约落后欧美发达国家3—5年,差距在于“具回收特性以及大型精密设备的技术上”。但在一般性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化学混凝技术,燃烧源的简单空气防治技术以及小型固定式焚化炉等属传统与小型设备的应用技术领域,台湾已基本赶上发展国家和地区。

3、环保产业贸易特性强,环保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高。1998年台湾污染防治设备市场总规模为15.49亿美元,其中台湾本土生产规模为6.79亿美元,从岛外进口额8.7亿美元。污染防治设备需求总量的56.2%依赖进口。美国是台湾污染防治设备最大的来源国,1998年从美国进口污染防治设备2.02亿美元,占进口额的23.2%。1999年台湾从27个国家地区进口环保设备及零件,根据台湾“财政部关税总局统计室”按货品国家地区资料,该年空气污染防制设备、噪音污染防制设备、振动污染防制设备、环境监测设备、水污染污染防制设备及废弃物清理设备的进口额50.01089亿元(新台币,下同),而同年空气污染防制设备、噪音污染防制设备、振动污染防制设备、环境监测设备、水污染防制设备及废弃物清理设备的零配件进口额10.37982亿元。这些设备和零配件大多自日本、美国、德国、丹麦及法国进口。1999年台湾出口环保设备(种类与进口一样)总值为2.78138亿元,零配件总值为1.29225亿元。出口43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主,尤其是香港占出口环保设备、零配件总值比例分别为63%及32%,为台湾环保产品出口最重要的转运地。

4、环保产业技术可持续发展存在“瓶颈”制约。主要体现在:环保产业群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占90%左右的比例;投入的研发、资金、人才相对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密;台湾岛内环保需求市场相对狭小等等。

三、台湾环保产业技术的引进及其本土化

台湾环保产业技术均由日本、美国引进并直接应用为主。在环保技术引进过程中,随着环保法规的制定实施与政策鼓励,在推动台湾环保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台湾环保产业技术的本土化成长。尤其在污染防治技术领域。而像减废、清洁生产、环境化设计等预防性的环保技术以及工程顾问业务的本土化较为薄弱,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台湾环保产业的应用污染防治技术的主要技术范围可以区分为:(1)废污末端处理技术,如废水、废气的处理技术;(2)废弃物处理技术,如焚化、固化及其它热处理等;(3)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如从金属、塑胶等大宗废弃物中回收有价值的再生资源的技术;(4)污染器材设备开发技术及关键性零部件,如活性碳、混凝剂、薄膜等开发应用、设备系统设计、操作软件开发等;(5)环境管理及检验技术,如污染源鉴定、污染物检验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等;(6)其它环保技术,如噪音、振动防治技术等。

虽然目前台湾环保产业技术平均水平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3—5年,但台湾环保产业中的传统与小型设备应用技术已经基本上与欧美先进国家水平相当,特别是一般性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燃烧源的简单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化学混凝技术、小型固定式焚化炉等。据台湾中兴工程顾问有限公司陈立儒计划主任依据2001年台湾环保技术特性与竞争力现状研究调查资料整理的报告显示:台湾的空气污染防治设备的技术来源主要为台湾业者自行研发,其次为日本、美国技术引进;水污染防治设备及技术、废弃物及其它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主要技术来源为台湾业者自行研发,其次为日本、德国、美国技术引进。另据台湾综合研究院企业经济所李坚明副所长的相关研究显示,台湾在废水处理技术设备领域的优势包括:重金属电解回收及电解氧化套装设备、连续结晶回收设备、复合性分离膜废水处理设备(废水回收再利用)、涡流式三项分离设备、光氧化处理设备、废水处理厂自动化监控技术、废水处理生物担体技术(含生物纲膜技术、内包性生物担体技术)、废水理化/生物结合式处理技术(含预氧化/生物处理技术、生物活性碳技术)。在废弃物处理技术设备领域的优势包括:低污染小型套装式焚化炉、废弃物碳化资源能源回收技术、电桨处理技术、灰渣及污泥资源化建筑骨材产品、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废塑橡胶资源化技术、高科技工业废弃物资源回收技术)、受污染场址整治技术、受污染场址生物复育技术。台湾岛内目前在废气处理方面采用的主要技术以有机废气处理与监控技术为主,如有机废气自动监控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收集处理技术、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等。

在台湾环保产业技术的本土化方面,政策的扶持起较大的引导作用。一是鼓励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活动,以税损减免的方式给企业创新研发活动以支持。在企业研发上,其抵减率(当年所得税)为20%(研发金额为营业收入3%)(见林世渊《产业与绿色管理》,台湾《中山大学第八届环境与都市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二是官方环保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从近年台湾在环保领域实施的“科技专案”看,环保科技专案研究计划投入经费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996年为1.134(新台币,下同),1999年为1.278亿元,2000年为2.215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近1倍。

台湾环保技术本土化发展的重点侧重于应用污染防治技术,主要技术范围有:废污管末处理技术,如废水废气的处理;废弃物处理技术,如焚化及其他热处理、固化等;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环境管理及检验技术;污防器材设备开发技术;其它如噪音及振动防制技术等。而预防性的环保技术,如清洁生产、减废、环境化设计等仍处于起步阶段。

台湾环保法规标准接近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推动了环保产业技术研发事业的发展。据台湾“经济部技术处”1999年出版的《产业技术“白皮书”1998》中的材料,台湾今后环保产业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和关键技术如下: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具有潜力的产品——废水处理套装设备、复合性分离膜废水处理设备、高级氧化处理设备、重金属电解回收设备、流体化床结晶设备、薄膜过滤设备、以及固液分离设备等;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关键的环保技术——生物菌种筛选技术、废水高级处理与回用技术、COD分解与同时脱氮除磷技术、生物固定化技术、毒性与难分解有机废水分解去除技术、微孔薄膜、生物担体、接触滤材以及臭氧产生设备等。

在空气污染防治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过滤集尘设备、有机气体处理设备、半干式除酸设备、静电除尘设备、湿式排烟脱硫塔、低氮氧化物燃烧机、脱硝系统以及逸散性有机气体冷凝设备等。

在空气污染防治领域关键的环保技术——有机气体吸附脱技术、气流控制技术、生物脱臭技术、dioxin控制去除技术、高湿陶瓷滤材、氧化/还原型触媒、有机废气自动连续监测系统、以及臭味自动监测系统等。

在废弃物资源化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焚化灰渣资源化系统、废家电回收再生系统、电子废料回收系统、有机污泥及废弃物发酵设备,以及废弃物碳化设备等。

在废弃物资源化领域关键的环保技术——灰渣固化及资源化(制造建材)技术、四机—脑材质分离技术、电子废料粉碎及分离技术、高湿快速发酵、以及废弃物中重金属萃取分离技术等。

在永续土地资源保护领域的关键技术——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监测与整治技术、透地雷达应用技术、生物复育技术以及重金属萃取技术等。

四、结语

台湾环保产业萌芽的催生土壤与西方工业发达地区工业发展初期极为相似,即在“追求经济发展优先,忽视环境保育”的政策主导下,环境生态恶化并异化(反害)经济增长与生活品质。在这种境况下,环保产业应运萌生。台湾当局的主导(实施严格的环保规制、政策激励等)在台湾环保产业的成长轨迹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由于岛内市场狭小与环保产业链的层差特质,使台湾环保产业呈现较强的贸易特性。在引进欧、美、日环保产业技术的同时,环保产业技术本土化迅速成长,是台湾环保产业发展轨迹中的另一特色。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普遍重视本土环保产业成长的大环境下,台湾环保产业发展的环境正在面临剧烈的变化。未来,台湾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在诸如引进先进环保技术与提升本土研发能力、产业结构转型与提升环保产业体质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改善经营环境、开拓产品行销等领域,将面临较多挑战性的课题。

标签:;  ;  ;  ;  ;  ;  ;  ;  

台湾环保产业发展轨迹及特点分析_环保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