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的城市环境_信息社会论文

信息社会中的城市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环境论文,社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信息社会的自然环境污染

1.1电磁污染

电磁环境(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EME)是由各种电磁场构成的环境,当“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全面进入人类社会,人类将处在全频谱的高电平辐照之中[1]。生活中的EME分类见表1。

电磁场对生物(植物、动物、人体)的影响是复杂的,与其频率、能量、极化形式、结构、介质、体形、尺度、环境、湿度等有关。足够强的电磁场对生物体除了会引起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外,还有不可低估的生理反应。超量的EME,会破坏生态平衡,使人体产生失衡、头晕、疲劳、恶心等不适症状,损害人体健康。

1.2废旧光盘污染

光盘作为计算机信息存储介质,仅在我国,正在使用的各类光盘总数已达5亿多张[2]。新光盘的生产和旧光盘的废弃,成为一类新的固体垃圾,其回收与处理就成为需要人们考虑的问题。

1.3高科技型污染

半导体制造是在超净间内进行的,有着清洁生产的表象,然而,它却是涉及300多种不同性质有毒有害化学药品的化学工业,半导体生产工艺及主要污染物见表2[3]。美国半导体制造业每年排放的危险废物有7000多t[4]。由于工艺和管理两方面的原因,这些物质在制造过程中会通过挥发、泄漏等形式进入环境。

1981年11月,在美国硅谷费尔恰尔德半导体工厂的地下贮罐中,发现大量有机溶剂的废液泄漏,工厂附近的水井受到污染,当地居民饮用了这些受污染的水后,普遍受到严重的健康损害,流产发生率、心脏缺陷和畸形婴儿出生率都高出其它地区2~3倍[5]。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掌握的资料,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发生过泄漏事故,使人们不得不正视高科技产业造成污染的现实。

2 信息社会的信息环境污染

20th90年代中期,互联网开始普及,信息环境就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环境。信息是没有质量的比特,具有易传输、易复制的特点,其使用价值不会在流通过程中磨损。这种特点使比特成为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用信息会因为使用者增多而社会经济价值增大;另一方面,信息病毒和信息污染也由于上述特点广泛扩散和传播,其消极作用不可小视。

2.1信息病毒

污染信息环境的信息病毒,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寄生性”的传统电脑病毒,另一类是网络病毒[6]。电脑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系统型病毒,主要潜伏在硬盘的开机磁区或分割磁区中,开机时该病毒就伺机复制并潜伏到电脑的记忆体中,并传染到被同机使用的其它磁盘上。二是档案型病毒,其主要感染对象是一些可执行的档案,当受感染的档案被执行时优先执行该病毒程序。三是混合型病毒,这是以上两种病毒的综合体。另外一种目前最难对付的病毒是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由于目前网络用户的使用率越来越频繁,网络通常是传播速度最快,版本最新,病毒种类最多的地方,相信人们对近年发生的CIH和ILOVE YOU等网络病毒的破坏力仍然记忆犹新。

信息病毒不同于生物病毒,它的再现无法预测,同时信息病毒千变万化,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直接对社会的信息环境造成破坏。

2.2信息垃圾

科学研究表明,在1/10s时间内,人的大脑可接受1000个信息单元,当人们对短时间内输入的大量信息难以适应时,就会导致大脑“吸收不良”,身心疲备,产生烦躁等消极情绪。在网络上,由于信息产生的方便性和传播的快捷性,其增长数量往往超出人们的需要,一方面干扰了有用信息的接受,另一方面又使得大量信息垃圾得以传播。就人的生存状态而言,信息太多,反而会在许多方面让人无所适从,最终影响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与此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形成所谓的“信息污染综合症”[7]。

3 信息社会的环境保护

3.1信息社会将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将广泛地应用和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推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使传统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少。具体表现在:

(1)信息本身将成为战略资源和主要产品。就信息本身而言,未来的经济将是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经济,经过实践验证并固化为知识和技术的信息,将成为第一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同时也成为主要产品。

(2)生产过程实现信息化。第一,信息基础结构作为一种生产性基础结构,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力。而信息高速公路的高效、充分、及时的全球信息传输,使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第二,在信息经济中,生产者主要是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的劳动者。生产过程也将主要表现为(并非全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而不是物资的消耗或转换。第三,信息经济中的主要生产工具,将不再是纯粹的机械工具和设备,而基本上是以数字式的先进信息技术武装的工具和设备。它们将使生产能力成百倍、千倍地提高,同时还能够消除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表1 生活中电磁环境的分类与作用

Tablel Types of EME

EME分类

 作用类型

 作用结果

信息EME

 电磁干扰使信息变坏或信息设备性能降低

安全EME

 电磁危害造成的各种不可挽回的损失

生态EME

 电磁污染影响人体健康或妨碍生态平衡

(3)在信息社会,知识产品的消费将成为消费主流。首先,知识产品消费是以知识信息等无形产品为消费对象,其消费过程几乎不向外界排放废弃物。其次,知识产品的消费将促进知识产品的生产,而知识产品的生产将有效地避免对自然物质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再次,人类在知识产品消费的导向下,将更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极大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后,由于知识产品的消费具有社会共享性,人们将自觉崇尚知识、智慧和创新,人类社会会向更现代、更进步、更文明的历史阶段迈进。

有理由相信,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将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理念及其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生产过程中的物资、能源、时间、空间、人力和资金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空前提高。

3.2信息环境污染的特点

(1)非实体性

与自然环境污染不同,信息环境的污染很难通过物化指标衡量,这种污染不是通过改变物质的结构,而是通过改变信息的结构体现的。信息环境污染的非实体性,增加了人们判断污染信息的困难。

(2)非功利性

自然环境的污染总是以污染者的收益与环境的受损为特征,它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因此,治理自然环境的污染通常是以成本与收益重新分配为基础。然而,信息环境的污染并不具有这样的特征,无论是信息病毒还是信息垃圾的制造者,本身并不能从污染中获得直接的利益。对于这些污染源的制造者,很难通过传统的经济人假设说明其行为,提出解决的有效办法。

表2 半导体工艺与涉及污染物

Table 2 Semiconductor high-tech industrial pollution

(3)非稀缺性

相对于人们的需要而言,污染信息与有用信息一样,本身是非稀缺的。然而,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通常是稀缺的。非稀缺的污染信息,在稀缺的信息传播渠道中人为地制造拥挤现象,增加了人们获取有用信息的成本。

(4)非地域性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全球INTERNET网的建立。如果说自然环境的污染范围主要决定于水流、大气等传播媒介的运动,那么信息环境的污染则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危害与影响比自然环境污染更广、更深远。

(5)非预见性

自然环境的污染,可以根据其生产目的、原料、工艺、规模等因素加以预测,而信息环境的污染,由于其污染源具有隐匿性,难于捕捉,信息污染的种类和方式又变化无穷,因此信息环境的污染是无法预见的。

4 结语

(1)由于信息环境的污染无法通过客观的标准去度量,有用与无用的判断更多地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信息环境的保护需要人们形成共识。

(2)信息环境的污染者行为,不能用现有的环境污染理论去解释。如在自然环境的污染治理中,环境污染中出现的种种外部性行为都可以通过人的自利性来解决,如外部性内部化、征收排污费等。然而,在信息环境的污染中,大多数的污染者并没有从中获得利益,因此,对于以上信息环境污染的新情况,需要更有力的对策与措施。

(3)由于信息环境的污染会导致人类获取和利用有用信息的成本增加,如果不对污染信息加以控制,则传播的范围更广,污染的种类更多,产生的危害更大。因此,有必要借助立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好网络信息管理问题。

标签:;  ;  ;  

信息社会中的城市环境_信息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