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

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

于宏[1]2001年在《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文中提出1986年钦·艾特玛托夫的长篇小说《断头台》的发表是80年代苏联文学界的一件大事。这部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兴趣,并且也成为文学家和评论家热烈讨论的对象。考虑到我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不多的现实,本论文试图从多样化的人物性格、作家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探索以及假定性手法的运用叁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对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独特性深刻而全面的把握。

阳漂[2]2009年在《试论艾特玛托夫的生态悲剧意识与拯救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选择当代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突出的全球意识、浓厚的悲剧意识与拯救意识。艾特玛托夫总是以终极的视角来审视整个人类的命运,探索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道德问题。作家通过展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冲突来引发读者对于人类未来命运进行严峻的思考。作者以强烈的悲剧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唤起整个人类的良知。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有着浓郁的生态意识,而他的生态思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吉尔吉斯自然景物的热爱;对这个古老民族纯朴生活的眷恋以及对母性柔情、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缅怀。本文主要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艾特玛托夫的作品进行研究,一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挖掘艾特玛托夫生态思想的双重文化根源(吉尔吉斯文化与俄罗斯文化)。在这个章节中,笔者从自然风景、女性崇拜、民族风俗、时代精神氛围等角度分析了艾特玛托夫创作的“生态位”及生态思想的来源。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白轮船》与《断头台》的具体分析,来探索其作品所表现出的浓厚的生态悲剧意识。在这一章节里,笔者主要通过展示作品中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冲突来分析作者的生态危机意识。它包括自然生态危机与精神生态危机两个层面。第叁部分则是以《断头台》为例,从文本中分析作家针对人类各种生态危机,所作出的拯救措施。面对人的道德沦丧与精神失落,艾特玛托夫极力寻找解决危机的出路。他分析了当今世界各种生态危机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并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批判。他塑造了阿夫季与波士顿两个人物形象,以期担起拯救人类末世命运的重负。尽管他们最终也未能成功,但是我们从他们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看到了希望:只要有善,一切皆有可能。作者对未来出路的探寻表现了作者的生态理想,即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

赵玥[3]2018年在《热奈特叙事理论下的《断头台》叙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篇小说《断头台》是集生态、人性、宗教和社会吸毒现象为一体的鸿篇巨制,是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学艺术魅力。自问世起,《断头台》便吸引了俄罗斯本国乃至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研究。经资料搜寻整合发现,学者大都致力于从生态、宗教或是人性等方面研究《断头台》的伦理意义和精神内涵,可见大多学者在研究《断头台》时都局限于意识形态批评领域。而论文打破以往对精神意识范畴的分析,不再探析《断头台》的思想形态,而是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断头台》的叙事特色进行文本分析。《断头台》的叙事艺术风格可谓是苏联文学作品从传统叙事转向现代叙事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因此《断头台》叙事手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叙事学来说,20世纪正是叙事学迅速崛起的时期,现如今,叙事学在实证研究方面已经成熟,并拥有了完善的理论系统以及众多理论依据。针对《断头台》的叙事形态,论文选用了理论框架最为契合的叙事理论——热奈特叙事理论。以热奈特着作《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为主要理论指导,分别从叙事聚焦、时间和话语分析《断头台》的角色、情节和话语的叙事艺术特色。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致谢五部分组成。正文第一章,针对叙事学及热奈特叙事理论的阐述。本章分为两大内容板块,第一板块是对叙事学定义及其发展简介;第二版块是对本文的中心理论——热奈特理论介绍,并对热奈特的生平以及囊括了其叙事理论概念的专着《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的简述。正文第二章,利用热奈特叙事学下聚焦理论分析《断头台》的角色塑造特点。通过对作品中零聚焦、内聚焦下的固定式内聚焦、多重式内聚焦和不定式内聚焦的分析整理,总结叙事学视角下《断头台》人物角色关系和个人内在性格的叙事艺术。正文第叁章,利用热奈特叙事学下叙事时间理论分析《断头台》情节构建叙事特色。本章分为叁大板块,分别从叙事层、时序以及时距分析作品。首先,简述叁个叙事层的故事内容,指出叙事层的作用;其次,列举分析《断头台》中时间倒错和预叙两种时序手段;最后,从场景、停顿、省略和概要分析《断头台》的叙事节奏。总结出叙事学视角下《断头台》的情节构建的叙事艺术。正文第四章,利用热奈特叙事学下话语叙事理论分析《断头台》话语构建叙事特色。通过作品中叙事化话语和间接叙述体下转换话语的列举以及分析,总结叙事学视角下《断头台》话语构建的叙事艺术。结语总结了《断头台》在角色、情节和话语构建时的叙事特点,指出在《断头台》中作者利用多元化叙事方式构建出丰满的人物、精彩的情节和鲜活的话语,并且笔者对论文的后续性研究提出了期望。

史锦秀[4]2007年在《艾特玛托夫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艾特玛托夫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一个由描述性介绍到理论性探究的发展过程,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其中对于艾特玛托夫的生平思想研究和艺术创作研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论述也越来越具理论深度。对于艾特马托夫与中国当代作家的比较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龙其林[5]2015年在《经典与模型——试论《断头台》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文中研究表明对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狼叙事寓意的由来,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作家经历、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把比较视野纳入到中国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研究中来,将前苏联文学经典《断头台》与之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中国生态小说狼叙事中的母性美与狞厉美与《断头台》存在着相互呼应的关系。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周明燕[6]2003年在《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与俄国东正教文化》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断头台》产生的现实社会背景的梳理,分析东正教文化传统对俄罗斯民族深远的影响力;通过艾特玛托夫在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探索,分析其与俄国东正教文化传统的相通之处,以及俄国知识分子自由主义东正教思想对艾特玛托夫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任光宣[7]1995年在《从《断头台》到《卡桑德拉印记》——论艾特玛托夫的宗教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6年,艾特玛托夫的长篇小说《断头台》刚问世,就在原苏联的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中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这是由于作品多层次的主题和多变化的艺术手法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小说大胆涉及宗教题材并且把一位基督徒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所致。继《断头台》之后,艾特玛托夫在1990年又写出《成吉思汗的白云》。这同样是一部涉及宗教的小说,它描写了旧约时代的创世第一天,成吉思汗西征和“风雪小站”,暗示出启示录,整部小说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一部从创世第一天到启示录的人类发展史。艾特玛托

吴卉[8]2013年在《从道德-宗教角度解读艾特玛托夫长篇小说《断头台》》文中研究说明艾特玛托夫将观察重点常常是放在对人的精神和道德,艾特玛托夫在作品中对哲学神话化的象征的讨论构筑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艾特玛托夫擅长将这些融合在一起,断头台就是一部这样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拯救失足者的悲剧。而寻找新时期的信仰就是小说的主旨。它由叁条主线构成:一对草原狼面对人类对草原的近乎残酷的开发,不断求生的悲剧;牧区先进工作者鲍斯顿在现实权利对他邪恶的压迫下走向他个人的末日;来自神学院的阿季夫以拯救劝善为己任,最后却面临所谓的"审判"最终惨死的悲剧。这些都为《断头台》带来了宗教的庄严色彩。而这一系列悲剧也显示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焦虑,还显示了作者对于挽救末世的宗教期待,而这些都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重要特点。

曹腾[9]2004年在《中外文学关系中的张承志写作》文中研究指明张承志作为中国文坛享有盛誉又颇受争议的作家,他与苏俄作家艾特玛托夫从接受借鉴到体现出各自独创性的关系,是中外文学关系中一个颇受关注的个案。早期两位作家创作出风格相似的草原题材小说,而后期又分别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各自以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题材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就试图通过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创作道路的转变分析,探讨中俄两国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变动,所做出的批判立场及各自的的心灵选择。 第一章对两位作家早期作品的文本本身进行精读,从意象、作品基调及主题等方面探讨两位作家文本上的相似性,从而印证张承志与艾特玛托夫早期作品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第二章通过对张承志红卫兵、知青经历的分析,探讨了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心理,从而分析早期的张承志为什么会接受艾特玛托夫作为自己的创作引路人。 第叁章对应第一章,分析两位作家分别转向宗教题材创作以后的作品情况,详细介绍了两部作品,除此以外还分析了两位作家分别转向宗教的原因,探讨了重回都市的张承志所遭遇的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内心抉择,从而揭示出张承志皈依宗教的原因。 第四章是全文的总结部分,这一部分把两位作家的前后期作品综合起来分析,从而揭示出其作品前后思想主题的各自统一性,而他们后期的宗教题材创作尽管体现出两位作家不同的宗教选择,但他们都是面对现代化背景,社会转型时期所分别做出的心灵抉择,都是作家向读者和社会提供的一种理想。

马美龄[10]2008年在《《断头台》在中国的接受》文中研究指明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苏联吉尔吉斯作家,其创作始于1952年,至今已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苏联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几乎全部被译介至国内,对国内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对新时期文学创作产生最大影响的四位外国作家之一。而对其创作的鉴赏与批评也成为了一个热点,尤以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断头台》为最盛。

参考文献:

[1]. 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D]. 于宏. 黑龙江大学. 2001

[2]. 试论艾特玛托夫的生态悲剧意识与拯救意识[D]. 阳漂. 四川师范大学. 2009

[3]. 热奈特叙事理论下的《断头台》叙事艺术研究[D]. 赵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4]. 艾特玛托夫研究述评[J]. 史锦秀. 燕赵学术. 2007

[5]. 经典与模型——试论《断头台》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J]. 龙其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6]. 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与俄国东正教文化[J]. 周明燕.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7]. 从《断头台》到《卡桑德拉印记》——论艾特玛托夫的宗教观[J]. 任光宣. 当代外国文学. 1995

[8]. 从道德-宗教角度解读艾特玛托夫长篇小说《断头台》[J]. 吴卉. 文学界(理论版). 2013

[9]. 中外文学关系中的张承志写作[D]. 曹腾.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10]. 《断头台》在中国的接受[J]. 马美龄. 中文自学指导. 2008

标签:;  ;  ;  ;  ;  ;  ;  ;  ;  

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