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出版传媒集团主要困难与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难论文,传媒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股份制改革一股独大,现代企业制度流于形式
2010年出版集团在股份制改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不少不容回避的问题,认清这些问题有利于解决问题并将改革进一步深化。
首先,出版集团股份制改革的动机有误区。有些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上市,这就导致股改偏离了其固有的含义。股改的目的一是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扩大企业规模;二是为了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率。上市必须股改,但股改不一定要上市。为上市而股改造成了股改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走形式。
其次,出版集团股改的结果存在偏差,突出表现是一股独大。比如,除出版传媒与天津出版集团合资重组设立的股份公司外,其他股份公司中,出版集团持股比例过高,有的高达99%,最低的也在70%以上,引入的其他投资者所占股份比例较低,在股份公司中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而其投资的积极性不是太高。另一方面,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公司董事会成员几乎全部是股改前集团领导的原班人马,权力高度集中于董事长,缺乏制衡机制,不利于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虽说这样的机制有利于快速决策,但却不利于民主决策,存在内部人控制、董事长独断专行的潜在危机。这种机制和事业体制下出版集团的一把手说了算,有很大的雷同,因而丧失了股份制改革的意义,是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
再次,出版集团的股份制改革仅限于引进其他国有资本,难以实现产权人格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行管理层持股和员工持股,这是通过股权激励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受各种因素制约,这一点目前出版集团还无法实现。出版集团并购民营文化工作室后,民营图书策划人可以持股,但出版集团派到合资公司的人不能持股,出版集团及其子公司出版社的管理层和员工也不能持股,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度上的不公平。
二、上市企业业绩增长乏力,缺少提升股价的题材故事
据《上海证券报》统计,沪深两市1947家上市公司2010年1月至6月完成营业收入总额79540.69亿元,可比样本完成营业收入79146.20亿元,同比增长42.23%。而其中出版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最高的出版传媒的半年营业收入为6.46亿元,同比增长为11.42%;皖新传媒半年的营业收入为11.54亿元,同比增长10.31%;时代出版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72%;新华传媒半年的营业收入为9.89亿元,同比减少8%。显然,出版类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比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要低一些。
从2010年上半年的利润增长看,1947家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总额7849.89亿元,可比数据同比增幅达41.17%。而同期出版类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最高的皖新传媒实现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5.24%;出版传媒实现净利润5703.15万元,同比增长11.26%;时代出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5亿元,同比增长10.76%;新华传媒净利润为8925.71万元,同比减少11.24%。这就是说出版传媒类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也比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要低。
从盈亏能力方面看,1947家上市公司可比样本平均每股收益0.2640元,同比增长32.24%。2010年上半年每股收益超过1元的有32家公司,其中潍柴动力、贵州茅台、洋河股份分别以3.88元、3.28元和2.37元的每股收益位列前三。而同期的出版股中,除时代出版每股收益为0.30元,比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稍高以外,其他的如出版传媒每股收益为0.10元,皖新传媒每股收益为0.14元,新华传媒每股收益0.10元,均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总体上看,出版类上市公司赢利稳定,实现利润较多,但业绩增长率不是太高,因而在资本市场上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炒股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是炒业绩增长,每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年报发布前,业绩增长预期较大的股票都会受到爆炒,但出版类股票并不是炒作的热点。
除了炒业绩外,资本市场上另一个炒作的重点是炒题材、炒概念。出版类股票除受政策影响外,较受关注的题材有两个,一个是重组,一个是三网融合。2010年央企重组与上海本地股重组被炒得热火朝天,但出版类上市公司的重组却显得不温不火。出版传媒、时代出版多次公告重组与战略合作的消息,但基本上都没有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比如时代出版2010年3月2日刊登对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实施资产重组的公告,但当日及以后几日时代出版的股价不升反降,这虽然主要是股市大环境不好所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资本市场对此次重组并不是特别看好,起码是此次重组的利好没有被资本市场发现。事实上,资本市场更看重优质资产的重组,被并购的出版社是否是优质资产尚有待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假如不能被评估为优质资产,就存在不能被纳入上市公司的风险。
三网融合是资本市场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题材,但其主要受益方是设备供应商、电视运营商和移动通信运营商,出版类上市公司作为内容提供商虽然也受到关注,但由于其主要提供文字内容,在三网融合中所占比重很小,所以股价受此题材影响较小。
三、兼并重组推进艰难,战略合作有待观察
从表面看出版集团的兼并重组如火如荼,但这些重组的规模级别并不大,对中国出版业的整体格局影响有限,尚没有引起质的变化,地方保护、行业保护对兼并重组形成的阻力依旧非常强大,地域分割、媒介分割、行业分割、所有制分割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观。
2010年,盛大文学收购了榕树下、小说阅读网、言情小说吧和潇湘书院四家网站,再加上此前它已经拥有的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和晋江文学城,盛大文学旗下已经有七家文学网站,垄断了大部分网络文学市场。按理说,并购重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像盛大文学一样做某一领域的旗舰,但出版集团的并购重组却难以实现这一目的,这并不是说出版集团不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而是出版集团按专业方向重组存在体制上的巨大阻力。
正是由于资产重组的艰难,许多出版集团希望通过战略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使得2010年出版集团之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比2009年更多,但出版集团之间如何合作才能取得实效,如何才能上升到资本层面,如何才能不流于形式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四、国有与民营合作问题进一步显现,合作风险需及早防范
2009年年底,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与民营策划人汪俊合资的北京涌思图书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成立;2010年6月22日,时代出版与民营书商王迈迈签署合作协议;6月29日,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金星国际教育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然而,在这些成功签约的案例背后,有着许多不成功的故事:汪俊由北方出版传媒转会到中南出版传媒,王迈迈因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合作不成而转向时代出版,金星国际与几家出版集团商谈无果,最终才与北方出版传媒战略合作。这些事例的发生像恋爱与失恋、结婚与离婚一样正常,但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国有与民营之间的合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双方的合作存在潜在风险。
2010年,民营工作室的家族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格格不入、出版集团的体制比较僵化、对民营工作室资源的估价存在差异等等,依旧是影响国有与民营合作的主要因素。汪俊、王迈迈的“转会”则警示我们国有与民营合作成立公司的风险不容忽视。早在国有与民营资本合作之初,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国有与民营工作室合作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是民营工作室主要人物的出走,一旦主要人物离开,则意味着合资公司将不复存在,出版集团的前期投入将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好在汪俊、王迈迈当初的“转会”都比较早,没有与原合作公司造成经济纠纷,但如果是合作中期出走,则可能会有一系列财务问题需要解决。
国有与民营合作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出版集团注重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而民营工作室更注重实惠。从资本投入与收益的比率来看,合资公司带给集团的收益有限,起码在目前是有限的。所以如何提高出版集团的投资收益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总体上看,大部分民营书商都希望得到一个自由运作的平台,而出版集团则希望控股,希望不出问题,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并实现双赢,需要出版集团领导有较高的智慧。
五、原创缺乏,积重难返,倚重工作室,“瘸腿走路”
困扰出版业多年的图书原创缺乏问题在2010年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依然有人感叹无书可读。2010年,出版集团上市、重组、数字化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但原创图书的出版显得相对薄弱,真正让人爱不释手、反复品读的图书不是太多,能够蕴含深厚的生命体验,使人获得美感的图书凤毛麟角,能够在书架上立得住、传下去的图书也很有限。有人说,出版集团规模做大了,但好书却越来越少了。这话虽有些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原创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存在被规模、被利润、被数字化淹没的危险。
前几年,尚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出版社应规避“空壳化”的危险,但随着民营工作室被国家明确确认为新兴生产力,出版社与民营工作室的合作成为司空见惯的事,甚至有一种不与工作室合作就显得落伍的感觉。出版社应该加强同民营工作室的各种合作这肯定没错,但在合作的时候应该掌握主导权,应该通过合作发展壮大自己的编辑力量,靠自己的力量策划出版优秀的图书,也就是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如果一家出版社只靠给别人加工图书、提供书号来维持生存,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掌握,那么其未来真的会令人担忧。
六、专业化内容平台缺失,电子书版权资源有限
2010年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可谓热闹非凡,但其问题也显而易见。比如数字出版人才缺乏、数字出版标准缺乏、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不力等,但我们认为出版集团数字出版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化的内容资源平台缺失。美国亚马逊的电子书kindle畅销全球,是因为其背后有亚马逊凭借其网络书店资源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内容资源平台,拥有了Kindle,基本上就能阅读想要读的书。苹果iPad的畅销,除了其具有多种功能外,主要是其用自主定价的模式吸引了企鹅、哈泼柯林斯、麦克米兰等五大出版公司为其提供内容。爱思唯尔集团主要靠数字出版赢利,是因为其拥有2000多种世界著名期刊的内容资源库。目前的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专业化的内容资源平台。
具体地说,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方面有三大软肋。一是出版集团的出书结构不符合数字出版的内在要求。目前出版集团的出书结构基本上都是综合化的,社科、科技、教育、少儿、文艺样样具备,这与数字出版的专业化要求是完全背离的。数字出版的本质是海量专业资源的结构化聚集,不符合这样的条件就无法满足特定读者的特定需求。二是出版集团拥有的电子书资源有限。由于地方割据造成资源分割,目前每个出版集团除去教材、教辅、协作出书外,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图书数量并不多。再加上出版社拥有图书版权只有5年,有些图书的电子版权没有获得作者授权,有些图书的电子版权在民营书商手里,出版社真正能够掌握的电子书版权少得可怜。三是电子书内容吸引力不强。由于图书缺乏原创、内容创新性不强等原因,图书的纸质版销量本身不大,其电子版当然也难以获得大的销量。
鉴于以上原因,出版集团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数字化并实现赢利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说出版集团单独凭借自身资源是难以建立专业化的内容资源平台的。
七、对专业化发展重视不够,专业化程度令人担忧
出版集团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多个利润中心,有效抵御经营风险。出版集团进行多元化经营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集团是否进行了多元化经营,而在于其在出版方面的专业化程度很低。由于每个地方出版集团都是在整合原地方出版局所属出版社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集团成立后在开展多元化经营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集团规模快速扩张,但在出版主营业务方面增长相对缓慢,在某一专业出版领域的增长更是有限,坦率地讲各个出版集团的专业化特色并不明显。
在出版集团是应该走专业化道路还是多元化道路的争论中,有人把专注于出书当作专业化,这显然把专业化看得太宽泛了。专业化经营应该是专注于出版业的某一具体的领域,而且要在这一专业领域有相当的规模、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兰登书屋大众出版方面的影响力,爱思唯尔在科技出版方面的影响力,培生集团在教育出版方面的影响力,大家有目共睹。如果不能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领跑者,在行业内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是很难称得上是专业化的。
八、走出去相对薄弱,打造国际性出版集团任重道远
打造出版强国是今后十年中国出版业的主要任务,而能否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能否成为出版强国的主要标志之一。出版集团在打造出版强国方面负有重任,打造国际性出版传媒集团是出版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出版集团走出去包括产品走出去、版权走出去、在国外办公司、兼并重组国外出版企业等各个方面。相对而言,重组国外出版公司是我国出版集团走出去的薄弱环节,截至目前也仅有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并购加拿大BC戴克公司一案。
并购重组是迅速占领海外出版市场的最有效方式,在海外开办出版公司很难在短期内产生较大影响。贝塔斯曼通过并购兰登书屋迅速占领了美国大众图书市场,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通过并购号称“美国第五大大众出版商”的时代华纳图书集团,实现了快速重返美国图书市场的目的。而我国的出版集团目前还缺乏国际性的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并购重组国外的出版公司有待时日,打造国际性出版集团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