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大龄儿童交友中的四个问题_青少年教育论文

半大龄儿童交友中的四个问题_青少年教育论文

半大孩子交友中的四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同辈群体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性,帮助青少年学会在群体中竞争、协作,培养诚实、友善、负责任等品质,在和家人沟通不畅时找到舒缓压力的渠道,保持心理健康等。

但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作用也不全是积极的,容易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青少年同辈群体亚文化

上文提到,青少年同辈群体往往承载着和成人社会主流文化不同的亚文化,而这些亚文化又往往存在着动力性不足的问题,比如对影视明星的崇拜,对时尚的追逐等,如果不对这些亚文化进行适当的引导,可能就纵容了青少年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些爱好上。另有一些消极的亚文化,和社会基本价值观相悖,一旦在青少年同辈群体中占了上风,一旦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成为群体成员竞相模仿的对象,就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鉴于青少年认识能力不高,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的特点,家长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一定要及时了解、加以引导,但要采取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避免其产生抗拒心理。比如,可以利用青少年情感易受感染、喜欢模仿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也可以帮助他们制定一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使青少年有章可循,不至于偏激;还可以借助对具体事件,特别是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件进行评价,使青少年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关键是既要引导,又要避免引起青少年的反感、抵触。

2.社会比较危机

社会比较危机,也是青少年同辈交往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人。这种变化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青少年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他们需要在心里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为自我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青少年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同辈群体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评价,这一过程就是社会比较的过程。社会比较不仅对青少年当时的行为产生效应,还会导致青少年固有的稳定观念的变化。社会比较对青少年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他们往往通过社会比较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肯定。然而,社会比较在很多时候也会给青少年带来一种危机,那就是倾向于维持既有的状态,而不是将注意力投向更广阔的领域。青少年在很多情况下有意无意地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社会领域内。当自己在这一领域变得优秀时,会降低乃至放弃向更大成就冲击的努力,而当在这一领域是失败者时,又会转向高度退缩,通过与更为失败的人进行比较来安慰自己。毫无疑问,这两种方式都是消极的,不利于人发挥自己的潜能。

3.特殊的社会心理处境

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交往中还可能出现特殊社会心理处境的问题。社会心理处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环境。对于青少年,除了老师、家长的态度,同辈群体的接纳也是其社会心理处境的重要构成因素。特殊的社会心理处境主要是指两种情况:首先是封闭型小群体。几个人通过相互选择形成小群体,如果小群体的成员,除了和群体内的成员交往,也和群体外的人交往,这个小群体就属于开放型小群体;相对的,如果小群体的成员只彼此间进行交往,不和群体外的人交往,这个小群体就是封闭型小群体。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学校小群体分化中加入的群体,特别是如果孩子加入了封闭型的小群体,他们既不接受其他青少年,很可能也不被其他青少年欢迎,这样的小群体内部很可能存在不健康因素,如果长期得不到成人的有益引导,其发展方向很可能偏离成人社会的期待。其次是“孤立儿”。在有关青少年教育的研究中,学者们一般会进行班级社会测量,结果常常会发现一名或几名“孤立儿”,他们往往在适应学校生活方面有特殊困难,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士的特别帮助。“孤立儿”有两种,一种是虽然不被其他同学选择,但仍然主动选择他人,主动选择表明这种“孤立儿”仍然保持着对班级的认同;而另一种“孤立儿”,他们既不被别人选择也不选择别人,他们的问题更为严重,如果长期得不到成人社会的有效关怀,他们极有可能转向社会其他群体寻求承认和安慰,从而很可能被社会不良群体俘虏而走向歧途。

4.网络交友问题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资源的丰富,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聊天室、聊天工具、电子公告牌、电子邮件等网络交往的新工具和新环境结交朋友,形成网络同辈群体。由于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限制。网络青少年同辈群体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广泛。传统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特别是在求学阶段的青少年,同辈群体往往是局限在固定的地域空间之内,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的相似性很高,同质性也比较强。而网络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无地域性、身份缺失性,这使得青少年能够超越地域空间、生活空间为其设定的交往圈子,在网上无限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通过认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朋友组成网络同辈群体。

由于网络社会交往具有缺乏情境线索、匿名性和弹性同步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扮演各种角色,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不同生活背景的青少年相互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不同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在匿名情境中扮演多种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有助于青少年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领悟,还可以借此机会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同时,网络交往匿名性的特点,更容易使青少年感到轻松和安全,进而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缓解压力。

但网络交友也可能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危害。由于网络同辈群体的形成更加具有自主选择性,他们所提供的知识较之于传统同辈群体提供的知识更加呈现出一种信息多元化和良莠共存的景观,很多青少年从网络同辈那里得到和社会规范及道德相悖的信息,由于辨别能力不强,很可能被这些信息误导,严重的可能诱使青少年走上歧途。由于网络同辈群体交往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很强,青少年以共同的爱好、价值观作为他们交往、形成群体的唯一标准,往往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异化。也就是说,在与网络同辈群体进行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很可能只选择和自己同质性高的对象进行交往,这样一来,网络同辈群体交往不但不能扩大青少年的交往范围和生活阅历,反而使他们局限在一个缺少多元化的狭小空间里,导致青少年群体间的交往隔绝,而当青少年真正走上社会,需要和各色人等进行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迷茫和无所适从。由于网络同辈群体交往过多,可能导致青少年沉迷于远离现实的虚拟世界,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反而越发觉得疏离和孤独。同时,网络这种虚拟交往情境往往比真实交往情境要简单得多,青少年在这种简单的情景中开展交往一般很少产生挫折感,久而久之会导致青少年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当他们面对真实世界的社会交往时,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受阻或失败。此外,青少年在与网络同辈群体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自我认同毕竟是在虚拟世界中,没有经过现实社会交往的锤炼,往往是青少年一厢情愿式的,特别是当青少年把在网络交往中形成的新的自我认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互动受阻,甚至遭到现实中同辈群体的不理解和嘲讽。总之,网络青少年同辈群体有很多优势可以帮助青少年更顺利地度过这一年龄阶段,但如果利用不当,或者过度依赖网络同辈群体交往,则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标签:;  ;  ;  ;  ;  ;  

半大龄儿童交友中的四个问题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