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府集团成员仕进状况看区域文化合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状况论文,成员论文,区域论文,集团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K928.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205 (2006)01-0034-08
一 隋末唐初区域文化合流背景
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于此时期的描述,陈寅恪的关陇集团概念①、谷川道雄的乡党共同体概念②、唐长孺对南北朝门阀体制的差异的理解③、田余庆对东晋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的解读④、毛汉光有关中古核心区核心集团的论述⑤、牟发松《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试析》⑥ 一文,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因地缘政治形成的关陇、山东、江左三大区域文化内在的政治关联。这三大政治区域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既是文化融合的元素,又是文化冲突的质料。
北周灭掉北齐,隋禅代北周,继而平定南陈,实现了短期的江山一统。周隋进军山东和南陈后,扬弃了许多关陇旧俗,采用了许多高齐、江左的文化制度,其间汉族文化世家为新朝统治者提供具体操作方案,促成了文化合流的大势。杨隋从589年统一全国到617年天下大乱,将近29年的历史行程,三大区域文化合流趋势确实大大加强了,但文化的融合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人为地加速它,往往促成历史反动。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旨在从硬件上沟通南北东西;他推行科举制,使江左汉人政治地位上升;他三次以帝王之尊下扬州,并表现出对南方风物文化的倾慕。这一系列行动加速了汉化进程,可以说他重蹈北魏孝文帝加速汉化的覆辙。正如陈寅恪先生洞察的:北魏曾以洛阳为中心加速汉化进程,引发了北方六镇起义及河阴之变,造成了历史反动。而隋炀帝加速以扬州为中心的汉化进程,再次引发了以强大胡族突厥支持的山东区域、关陇区域胡汉交融政治势力的反动,主要称臣势力有李渊、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梁师都、薛举、李轨、高开道等,突厥通过他们宰制了北方政局,暂时取代原来隋朝东亚霸主的地位,以突厥为主导的胡族文化占据上风,胡化区域线大幅度南推,这股逆流阻碍了胡汉文化合流的发展趋势。而胡汉交融的关陇核心势力不愿屈尊突厥的势力,他们汉化后的共同体结构已经与历史积淀的汉化民族大一统信仰相结合。这要求胡汉交融政治势力,必须重新适应历史潮流走向,而能够适应并稳健地引导这股潮流的政治势力,必将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人。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府集团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崛起的时代主人。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这一时代领导集团成员仕进状况,探求隋末唐初区域文化合流大势。
二 秦府集团及其成员仕进状况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世民随父亲李渊从晋阳起兵,起初他被封为秦国公,任领兵右元帅。义宁元年(618年),李渊受禅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并加授雍州牧,武德元年(618年),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关东兵马并受其节度。其后他还曾历任凉州总管、益州道行台尚书令。到武德四年(621年)平定王世充后,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事变后,他被封为皇太子,此年八月登基帝位。从大业十三年晋阳起兵到武德九年登基皇位,虽多有上述任职封号,但最能代表他这段历史时期政治身份的还是秦王封号,加之历代流传颇广的民间故事如隋唐演义、十三棍僧救唐王等,也多把秦王作为唐太宗登基前的主要身份标志。为行文方便,本文拟将此时期以李世民为核心形成的政治集团称为秦府集团。这一集团为大唐统一大业及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立下殊勋,它的成员有的战死疆场,有的成为开国元勋,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在唐前期内政及边功的活动,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合流。
下面所列秦府集团成员名单,主要依据有4个方面,一是布目潮风先生所列的武德时代李世民属下的官僚群;二是黄永年先生列举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前集结的主要人物;三是张沛先生主编的《昭陵碑石》所反映的陪陵人物;四是周绍良等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墓志资料。具体情况如下:
日本史学家布目潮风先生在《隋唐史研究》第二章第六节《武德时代世民属下的官僚群》里,列举了武德四年以后,在李世民的秦王府(包括文学馆)、天策上府和陕东道行台名下集聚的名士骁将主要有:
于志宁、杜如晦、薛收、房玄龄、虞世南、唐皎、姚思廉、褚亮、蔡允恭、苏勖、苏世长、陆德明、孔颖达、李守素、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刘孝孙、李玄道、皇甫无逸、温大雅、颜相时、薛万均、殷开山、权弘寿、窦纶、萧景、颜思鲁、杜正伦、李桐客、戴胄、阎立德、杨琮、褚遂良、段志玄、齐善行、尉迟敬德、秦叔宝、田留安、程知节、公孙武达、丘行恭、宇文士及、张亮、屈突通、刘文静、冯少师、韩仲良、卢赤松、唐俭、封伦、杜淹等52人。⑦
黄永年先生在近著《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第四章152页,列举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前集结的主要人物:
房玄龄、高士廉、柴绍、唐俭、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张公谨、刘师立、李孟常、王君廓、张亮、庞卿恽、樊兴、元仲文、秦行师、封伦、萧瑀、钱九陇、长孙无忌、杜如晦、长孙顺德、侯君集、刘弘基、公孙武达、屈突通、宇文士及、杜淹、尉迟敬德、李安远等30人。⑧
以《昭陵碑石》提供的部分陪陵人员碑石资料为依据,我们发现隶属于秦府集团的人物有:
段志玄、宇文士及、王军愕、孔颖达、豆卢宽、牛进达、房玄龄、高士廉、薛收、唐俭、张士贵、周护、尉迟敬德、许洛仁、杜君绰、郑仁泰、程知节、李孟常、吴黑闼、安元寿、褚亮、豆卢仁业、斛斯正则等23人。⑨
搜检其他唐代墓志,属于秦王府集团成员的还有:
罗君副、段元哲、韦庆植、董葵、张仁、魏德、张彦、封泰、崔君肃、匹娄氏、崔福善、高仁、夏侯绚、魏伦、窦琰等约15人。
综合上述名单,结合人物相关传记及墓志资料,我们进一步确定从617年至626年太宗集结的秦府成员名单如下:
于志宁、杜如晦、薛收、房玄龄、虞世南、唐皎、姚思廉、褚亮、蔡允恭、苏勖、苏世长、陆德明、孔颖达、李守素、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刘孝孙、李玄道、皇甫无逸、温大雅、颜相时、薛万均、殷开山、权弘寿、窦纶、萧景、颜思鲁、杜正伦、李桐客、戴胄、阎立德、杨琮、褚遂良、段志玄、齐善行、尉迟敬德、秦叔宝、田留安、程知节、公孙武达、丘行恭、宇文士及、张亮、屈突通、刘文静、冯少师、韩仲良、卢赤松、唐俭、封伦、杜淹;高士廉、柴绍、张公谨、刘师立、李孟常、王君廓、庞卿恽、樊兴、元仲文、秦行师、萧瑀、钱九陇、长孙无忌、长孙顺德、侯君集、刘弘基、李安远;王军愕、豆卢宽、牛进达、张士贵、周护、许洛仁、杜君绰、郑仁泰、吴黑闼、安元寿、豆卢仁业、斛斯正则;罗君副、段元哲、韦庆植、董葵、张仁、魏德、张彦、封泰、崔君肃、匹娄氏、崔福善、高仁、夏侯绚、魏伦、窦琰,合计96人。
这个名单,只是利用现有资料,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人物,但不能以此视为秦府集团成员的全部。更多人物资料的挖掘,还有待最新诸如碑石、墓志等相关发现来提供。
现结合史书与唐代碑石资料,依据相关文化要素列出如下成员仕进状况表,其中仕进划分类别说明在文中第三部分谈及,这里从略。
三 从秦府集团成员仕进状况看区域文化合流
1.从秦府集团成员人才素质类型看区域文化合流
陈寅恪先生认为:种族和文化问题实是李唐一代史事之关键所在。种族与文化的主体体现者是个体人物,他们的出身籍贯是区分人物种族差异的重要标志之一。每位个体人物所属的素质才能类型,又是展现所在地域文化类型最核心的要素。
依据前面区域文化合流背景,将历史形成的三大政治区域即关陇区域、山东区域、江左区域,作为归并成员选择的依据。按照可考的91名秦府成员籍贯,分入三个政治区域成员仕应状况列表。
从表1可见属于关陇区域的成员有27人;表2中属于山东区域有53人,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地区;表3中属于江左区域有11人,主要分布在今天江浙一带。其中需要个别说明的是褚亮、褚遂良父子:《褚亮传》记他的籍贯是杭州钱塘,《褚遂良传》则记籍贯为河南阳翟,在南北朝时期顾、陆、褚、张是江南大姓,这里划分他们的区域归属以父亲褚亮传所记籍贯为准。另外,颜思鲁及相时父子区域归属,依《颜思鲁传》记:本(山东)琅邪人,后居雍州长安。采用祖籍,定为山东。
表1 关陇区域秦府集团成员仕进状况
姓名
人才类型 家庭政治背景 个体政治势力来源 入秦府渠道 个体政治活动空间 出处
苏世长
文才类
北周入隋
割据势力类
秦府文学馆
州
2627
薛元敬
文才类
北周入隋
隋朝旧吏类
秦府文学馆
东宫
2589
皇甫无逸 文才类
北周入隋
高祖重臣类
陕东道大行台
六部
2384
权弘寿
文才类
不详隋朝旧吏类
晋阳长安型
九卿
4798
阎立德
文才类
北周入隋
在野投靠类
晋阳长安型
六部
2679
公孙武达 武才类
不详在野投靠类
晋阳长安型
州
2300
宇文士及 文武合一类 北周入隋
高祖重臣类
长安洛阳型
三省
2409
屈突通
文武合一类 北周入隋
高祖重臣类
陕东道大行台
三省
2319
刘文静
文武合一类 北周入隋
高祖重臣类
长安洛阳型
早卒
2289
韩仲良
文才类
北周入隋
高祖重臣类
长安洛阳型
不详
2739
杜淹
文才类
北周入隋
隋朝旧吏类
秦府文学馆
六部
2470
侯君集
文武合一类 北周入隋
在野投靠类
晋阳长安型
六部
2509
于志宁
文武合一类 北周入隋
在野投靠类
长安洛阳型
三师
2693
杜如晦
文才类
北周入隋
隋朝旧吏类
秦府文学馆
三省
2467
薛收
文才类
北周入隋
隋朝旧吏类
秦府文学馆
州
2587
唐皎
文武合一类 北周入隋
在野投靠类
晋阳长安型
六部
2813
姚思廉
文才类
陈入隋
隋朝旧吏类
秦王府文学馆
监
2592
韦庆植
文武合一类 北周入隋
在野投靠类
晋阳长安型
州
开元071
夏侯绚
武才类
北周入隋
隋朝旧吏类
晋阳长安型
州
陕西3—40
解斯正则 武才类
北周入隋
割据势力类
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碑石
安元寿
武才类
北周入隋
在野投靠类
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碑石
窦琰
武才类
北周入隋
在野投靠类
晋阳长安型
东宫
陕西3—114
长孙顺德 武才类
北周入隋
高祖重臣类
晋阳长安型
州
2308
刘弘基
武才类
北周入隋
高祖重臣类
晋阳长安型
州
2309
薛万均
文武合一类 不详高祖重臣类
长安洛阳类
十二卫 新3830
长孙无忌 文武合一类 北周入隋
在野投靠类
晋阳长安型
三师
新4017
李安远
武才类
北周入隋
高祖重臣类
玄武门类州
2302
表2 山东区域秦府集团成员仕进状况
姓名
人才类型 家庭政治背景 个体政治势力来源
入秦府渠道 个体政治活动空间
出处
房玄龄 文才类
北齐入隋
隋朝旧吏类晋阳长安型
三省
2459
孔颖达 文才类
北齐入隋
高祖重臣类秦府文学监
2601
李守素 文才类
不详 在野投靠类秦府文学馆
早卒
2584
盖文达 文才类
不详 高祖重臣类秦府文学馆
监
5951
李玄道 文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秦府文学馆
州
2583
温大雅 文才类
北齐入隋
高祖重臣类秦府文学馆
三省
2359
杜正伦 文才类
不详 高祖重臣类秦府文学馆
三省
2541
李桐客 文才类
不详 隋朝旧吏类秦府文学馆
州
4785
戴胄
文才类
不详 割据势力类晋阳长安型
六部
2531
张亮
文武合一类 不详 割据势力类晋阳长安型
六部
2514
卢赤松 文才类
不详 高祖重臣类陕东道大行台
东宫
2748
唐俭
文才类
北齐入隋
高祖重臣类晋阳长安型
六部
2305
封伦
文才类
北齐入隋
高祖重臣类不详
三省
2395
丘行恭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不详
2325
刘师立 武才类
北齐入隋
不详
晋阳长安型
州
2298
张士贵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碑石
庞卿恽 武才类
不详 不详
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2301
牛进达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碑石
罗君副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贞观058
段元哲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贞观058
李孟常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碑石
郑仁泰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麟德018
尉迟敬德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2495
秦叔宝 武才类
不详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2501
程知节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2503
董葵
武才类
北齐入隋
不详
长安洛阳型
不详
乾封024
魏伦
武才类
梁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州
陕西3—48
王君愕 武才类
北齐入隋
高祖重臣类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碑石
周护
武才类
北齐入隋
隋朝旧吏类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碑石
许洛仁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碑石
杜君绰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十二卫 碑石
豆卢宽 武才类
北周入隋
隋朝旧吏类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碑石
豆卢仁业武才类
北周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州
碑石
吴黑闼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州
碑石
张仁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府
贞观167
魏德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府
永徽058
张彦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不详
永徽115
封泰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州
咸亭058
崔君肃 武才类
北周入隋
隋朝旧吏类长安洛阳型
州
久视015
匹娄氏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府
证圣008
崔善福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不详
圣历010
高仁
武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晋阳长安型
不详
开元372
高士廉 文才类
北齐入隋
高祖重臣类晋阳长安型
三师
2441
柴绍
武才类
北齐入隋
高祖重臣类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2314
王君廓 武才类
不详 高祖重臣类长安洛阳型
州
2352
张公谨 武才类
不详 高祖重臣类玄武门类
州
2506
元仲元 武才类
不详 高祖重臣类玄武门类
十二卫 新5504
秦行师 武才类
不详 高祖重臣类玄武门类
十二卫 新5504
田留安 武才类
不详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不详
通鉴187
齐善行 文才类
北齐入隋
割据势力类长安洛阳型
州
2228
段志玄 武才类
北齐入隋
高祖重臣类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2504
颜思鲁 文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长安洛阳型
不详
2594
颜相时 文才类
北齐入隋
在野投靠类秦府文学类
不详
2594
表3 江左区域秦府集团成员仕进状况
姓名
人才类型 家庭政治背景 个体政治势力来源 入秦府渠道 个体政治活动空间 出处
虞世南 文才类
梁陈入隋
割据势力类
秦府文学馆
六部
2565
褚亮
文才类
梁陈入隋
割据势力类
秦府文学馆
监
2578
蔡允恭 文才类
梁陈入隋
割据势力类
秦府文学馆
东宫
4988
陆德明 文才类
梁陈入隋
隋朝旧吏类
秦府文学馆
监
4944
许敬宗 文才类
梁陈入隋
割据势力类
秦府文学馆
三省
2761
刘孝孙 文才类
北周入隋
割据势力类
秦府文学馆
东宫
2583
萧瑀
文武合一类 萧梁入隋
高祖重臣类
晋阳长安型
三省
2398
褚遂良 文才类
梁陈入隋
割据势力类
长安洛阳型
三省
2729
钱九陇 武才类
梁陈入隋
高祖重臣类
晋阳长安型
州
新3743
樊兴
武才类
梁陈入隋
高祖重臣类
晋阳长安型
十二卫 2300
殷开山 文武合一类 梁陈入隋
高祖重臣类
陕东道行台类 三公
2311
备注:1.苏勖、杨琮、窦纶、萧景、冯少师(高祖女高阳公主驸马),因资料所限,暂不作为考察对象。
2.为了便于读者核对检索,表中所列出处范例说明,如2693,即《旧唐书》页码;新3743,即《新唐书》页码;碑石即《昭陵碑石》简称;年号加数字,如贞观058就是周绍良主编《唐人墓志汇编》目录序号;陕西3—40是天津古籍出版社的《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的简化分类页码。各书版本如下;[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87年;[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87年;张沛《昭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周绍良主编《唐人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结合秦府用人注重的文武文化要素及秦府集团成员的具体历职,将三大区域成员的人才类型分为:文武合一类、文才类、武才类。每个成员具体分属见列表。
从秦府集团成员的人才类型看,李世民主要侧重用关陇文武合一型人才,即帅才,同时兼收文才、武才,这种人才结构搭配,保证了关陇集团成员的轴心地位;侧重用山东的武才,这是征伐扩展区域的需要,同时兼收文才,实现对征服区域的有效管理,保证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共存。但像李勣这样文武合一型帅才,是山东豪杰人物的核心代表,在军队中很有影响力,就未能成为秦府集团成员,唐太宗去世前,还对他放心不下,打算除掉他,幸亏李勣能读懂太宗的心意,逃过一劫。山东人物张亮也是文武合一型人才,太宗为了保证高宗平稳登基,利用伐辽机会,将张亮这位帅才也铲除了。以此可见,太宗用山东人做帅才是很谨慎的,即使用也是防在前。政治集团的东西观念还没有根本解决,到高宗时期,高宗借助李勣的军中支持力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自此东西观念才大大改观。对江左人才,太宗主要用他们的文才,也重用过萧瑀、殷开山这样的文武合一型帅才,因军中有江左背景的武将很少,萧、殷个人也很难有机会像李勣那样形成众星捧月的气候,对关陇核心统治地位构不成威胁。这种用人方略,反映了秦王李世民用各区域人才所长,实现了区域人才优势互补,推进了区域文化合流。
2.从秦府集团成员的家庭政治背景看区域文化合流
依据成员的祖父和父亲的在周齐梁陈隋的具体任职,核实每个家庭的政治背景类型。表1所列关陇区域27名成员,他们的祖父或父亲多由北周入隋朝历职,但部分也有特殊,如姚思廉家庭是从陈入隋的;表2所列原北齐所属山东区域的53名成员,他们的祖父或父亲多由北齐入隋历职,特殊的由周入隋有豆卢宽父子、崔君肃,魏伦由梁入隋;表3所列原梁陈江左区域的11名成员,他们的祖父及父亲基本是从梁陈入隋的,特殊的有刘孝孙是由北周入隋的。关陇区域的权弘寿、公孙武达、薛万均,山东区域的李守素、盖文达、杜正伦、李桐客、卢赤松、戴胄、张亮、庞卿恽、秦叔宝、王君廓、张公谨、元仲文、秦行师、田留安等18人,相关资料缺乏,暂不能定其所属类型。
91名成员中,有71名成员,出身官宦之家,是原来北周、北齐、梁陈三大区域政治势力入隋的后代。尉迟敬德家是铁匠出身。钱九陇、樊兴,是由江左入隋的官奴后代,他们的父辈都当是陈的官吏,才有机会充没隋奴。其他资料缺乏的16人,即使都没有官宦背景,连同尉迟敬德,即使再加上钱九陇、樊兴也才19人,在91人中所占比例还不到四分之一。可以说区域差异下的家庭政治背景,是秦府集团吸收成员的重要标准之一。李世民汇集区域差异下政治上及精神文化上有影响力的家庭,促进了区域家族政治资源重组,大大推进了三大区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3.从秦府成员的个体政治势力来源看区域文化合流
依据成员步入秦府集团前的身份隶属关系,可以划分成员个体政治势力来源如下:其一,高祖重臣类,指秦府集团成员中,有一部分原是被高祖重用的,太子建成部分亲信也划归此类,如张公谨⑩、王君廓等人。其中张公谨原是太子建成手下的太子右内副率,王君廓曾在罗艺手下任职,也有倾向于建成的成分。其二,隋朝旧吏类,指原来一些隋朝旧吏,他们的影响力在投靠时,起初没有纳入高祖视野,退居到李世民视野内。其三,割据势力类,指李世民领兵征伐各割据势力时,收复的文臣武将,有些人是带领割据军队投靠的,有些人是从敌对割据势力分化过来的。其中由王世充部入秦府的有苏世长、解斯正则、李玄道、戴胄、刘师立、段元哲、张仁、刘孝孙;由李密旧部入秦府的有杜君绰、许敬宗;先历李密后历王世充的有牛进达、秦叔宝、吴黑闼、程知节、董葵;由刘武周旧部入秦府有尉迟敬德;由薛举部入秦府有褚亮、遂良父子、蔡允恭;由窦建德部入秦府有齐善行、虞世南。自己带小股势力投靠李世民的有丘行恭、张士贵、李孟常等。其四,在野投靠类,指本身不是前朝或当朝官员,或由于家世背景,或由于体能武艺,或由于文史才华,被直接吸收为秦府成员的。秦府集团成员的个体政治势力来源的多元性,为区域文化熔炉融冶提供了丰富燃料。
4.从秦府集团成员进入秦府渠道看区域文化合流
依据秦府集团成员进入秦府的不同路径,划分成员进入渠道如下:其一,晋阳长安类,指李渊以晋阳为根据地,打着突厥与杨隋两张势力牌,构建了从晋阳至长安为空间主轴的快速吸纳整合人才通道。以起兵的部分高祖元勋和直接被太宗收编的文臣武将为主。其二,长安洛阳类,指以长安为中心,以统一兼并战争为指向,构建了以长安至洛阳为空间主轴的整合渠道,主要以投诚的割据势力成员为主,特别是以山东区域武将占主流。其三,秦府文学馆类,指秦府文学馆招纳的人才,以吸纳三大区域文士为目标。从这些文士的区域来源看,如杭州褚亮、许敬宗、褚遂良,苏州陆德明,荆州蔡允恭、刘孝孙,冀州孔颖达、盖文达、李桐客,郑州李玄道,蒲州薛收、薛元敬,雍州苏世长、于志宁,赵州李守素,相州杜正伦、戴胄,京兆杜淹、杜如晦,齐州房玄龄,幽州卢赤松,越州虞世南等,这大大超出了当时秦王统辖的军事力量范围,为融冶区域文化提供了更开阔的空间。其四,陕东道大行台类,主要指平定王世充后,李世民任陕东道大行台,也吸收了一批成员。其五,玄武门类,指以争夺帝位为目标,以维护李世民为核心的秦府集团共同体利益为指向,组建的玄武门事变团队,这里特指吸收的新成员。
李世民通过这五个人才流入渠道,形成晋阳、长安、洛阳三角区域政治平台,以秦府文学馆、洛阳陕东道大行台、玄武门事变为支点项目,架构起一座巨大熔炉,将不同区域的、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政治空间来源的、不同文武素质的人才,放到此熔炉里融冶,实现了区域文化的大跨越合流。
5.从秦府集团成员成长后的个体政治活动空间看区域文化合流
依据秦府集团成员最高历职,确定他们的政治活动典型空间级别,依据列表可见。在91位成员中,位列三师、三公、三省、六部、东宫、九卿及中央诸监的官员关陇14人、山东11人、江左9人。任地方州府官员的关陇8人、山东14人。任职军队十二卫系统的官员关陇3人、山东19人、江左1人。早卒或情况不详的12人。可见,绝大部分秦府成员成为影响全国及地方区域军政格局的风云人物,三大区域人才在中央任职的比例格局展现了文化合流的主导旋律。同时我们也发现,山东区域成员在军队系统的优势,为玄宗末年文才与武才再度分野埋下伏笔,最终演化成中晚唐长安科举官僚与河北胡化藩镇两大政治集团,历史再次从文化合流走向文化逆流分野,进入新一轮的历史文化冲突。
注释:
①曹印双:《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②[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③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3—183页。
④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94—296页。
⑤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29页。
⑥牟发松,《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试析》,《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
⑦胡戟:《胡戟文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⑧黄永年:《六到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⑨张沛:《昭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年。
⑩参阅拙作:《玄武门事变史事新解》,《历史教学》,2005年,第6期。
标签:李世民论文; 隋朝历史论文; 十二卫论文; 唐朝论文; 隋朝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张公谨论文; 洛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