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杜正根,肖喆

(武冈市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400)

摘要:目的 观察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诊的120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恢复患肢的骨折形态和受力,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群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我国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也在逐年上升。这种疾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股骨颈基底到小转子的区域都受到了直接或是间接的外力,导致患者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一般在老年患者跌倒时容易产生骨折。由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也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肺部感染和褥疮的产生,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一般推荐患者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方式,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恢复患肢的骨折形态和受力,满足患者的正常生活要求,其生活质量可以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本文就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诊的120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诊的120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61岁~75岁,平均年龄(69.52±3.01)岁。其中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2岁~78岁,平均年龄(68.23±2.12)岁。85例患者是摔跌伤,31例患者是由于车祸受伤,还有4例患者是高处跌落受伤。纳入标准:①患者和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治疗,并且对医护人员的治疗知情;②患者经过X线检查确诊;③本研究是在本院理论委员会的批准下进行。排除标准:①患者出现凝血障碍;②患者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问题;③患者患有脑出血疾病。两组患者符合标准,并且其基本信息和临床表现没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DHS内固定术,其主要就是使患者处于仰卧进行牵引手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在髋外侧做直切口,并在此位置进行固定,将髓与髋螺钉置入,然后再将DHS接骨板接入[1]。

观察组采用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侧卧位,消毒铺巾,做髋关节后外侧切开,并沿大腿纵轴向远端延长,切开皮肤,电刀切开上方臀筋膜及下方髂胫束。牵开阔筋膜张肌,显露臀大肌,股外侧肌,于臀大肌止点肌腱处切断,将臀大肌牵向后方,显露大转子后外侧及股骨上段,予骨折复位并临时固定。于切口上部将臀大肌顺纤维方向钝性分开,注意保护坐骨神经,在外旋肌群止点处切断外旋肌,显露髋关节囊。“工”型切开关节囊并切除关节囊,显露股骨颈及转子前方。

屈髋屈膝行髋关节脱位,行股骨颈截骨,取出股骨头,清理髋臼,试模,安装髋臼杯及内衬,将股骨转子间骨折碎块及股骨颈残端复位以重建股骨矩并临时固定,行股骨扩髓,在股骨髓腔扩大器拔出前以螺钉及捆绑带将骨折牢靠固定,试模后,安装关节假体柄及人工股骨头,行关节复位,检查关节活动情况,吻合臀大肌止点肌腱,留置引流管,缝合伤口,术毕。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对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Harris评分表对人工全髋关节治疗效果的评价,其满分为100分,本文采用的就是Harris评分表。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资料数据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 ±s),分]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其身体素质本来就比较低,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其骨折断端的稳定,并且老年患者不适合长时间卧床,其应该下床锻炼,使其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保证其正常的生活质量[4]。传统的治疗方式患者需要休养的时间比较长,并且患者在卧床期间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或是其他疾病。本文对照组采用DHS固定治疗方式治疗患者,这种方式对患者的骨折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若是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如粉碎性骨折,患者容易出现皮质缺损,其愈合的情况不好或是发生愈合畸形。而股骨距重建后半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式,其主要就是在患者体内安置假体,稳定其骨折端[5]。股骨距是在人体股骨颈干的可连接部位,其可以对支撑人体的活动,并且对股骨颈基底有强化的作用。股骨距重建后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提高患者的骨折皮层的修复能力和支撑能力,对其内容物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骨折皮质修复对其支撑负荷也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其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效果确实好于采用DHS固定治疗,而且患者在治疗后不容易出现并发症,这对老年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该采用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这种方式的治疗效果较好,并且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对老年患者更加的有效,可以恢复恢复患肢的骨折的形态和受力,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应该重视对这种治疗方式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振杰,丁土旺,黑烁铧. 股骨距重建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7,26(05):869-870.

[2]姚练波.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实施股骨距重建后半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07):80-82.

[3]叶起新.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股骨距重建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J]. 临床医学,2015,35(06):52-53.

[4]王国柱,慕会杰,努尔兰,刘利兵,王成伟.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8):8337-8342.

[5]王佳,周耀,李伟,竺智雄,杨方. 股骨距重建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疗效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11):1278-1279+1317.

论文作者:杜正根,肖喆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  ;  ;  ;  ;  ;  ;  ;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股骨距重建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杜正根,肖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