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成 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 737200
曾经,一些学校或一些教师是那么地依赖或者相信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遵循“成功模式”,课堂教学肯定会少走许多弯路,教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的确,“成功模式”对于初踏教坛的新手而言,是路标,是明灯,是必要的“入格”训练。然而,过分地依赖“模式”,过分地“严丝合缝”,过分地“循规蹈矩”,反而会遮蔽生命的灵性,阻碍孩子们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发展。因为,不可避免地,课堂总有“意外发生”,总有“旁逸斜出”,总有“另类声音”,而这之中总有一些生成性资源,恰恰是锻造、开拓和滋养孩子们的珍贵契机。过分地按照“模式”向前挺进,必将漠视或者忽视这样的“契机”,从而让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契机“溜之大吉”。
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在于部分公开课执教者眼里,最重要的不是儿童的真实,不是文本、儿童和教师本身的遭遇和价值,而是领导眼中的“精彩、华丽和圆满”,是无视生成性资源而直奔“成功模式”的“顺畅”。自然,这样的课堂容不得磕磕碰碰,容不得“意外事故”。而事实上,在新的课改理念背景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下,一定不能把“行云流水”作为好课的标准。如果在一节课堂中看不到孩子们思维“爬坡”的表情,看不到孩子们有那么一番“纠结”,有那么一点“无奈”,甚至有那么一点“冷场”,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有缺憾的。因为,适度“纠结”、适度“无奈”、适度“冷场”,恰恰说明孩子们的思维在扩展,心在洞开,情感的触角在延伸,恰恰说明真实的学习在发生。
听过一节《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教师让孩子们先读读《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这样的拓展让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并以此“辞动而情发”,学生“爱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发,使课堂溢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孩子们或“登高望远”,或“开枝散叶”,其思维、心灵和情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灌溉和滋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正当孩子们读得兴致盎然之时,一个孩子抛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老师,法国作家雨果身为法国人,不为自己的国家说话,反而揭露自己国家的丑行,难道他们国家的人允许这样的行为吗?”她的质疑立即引来一片附和:“是啊,他这样做,不是卖国贼吗?”“雨果的胆子可真够大,他不害怕当局逮捕他吗?”“这样的行为是爱国行为吗?”……
面对孩子们的“七嘴八舌”,教师的应答有点仓促,有些似是而非:“怎么可能呢?”“法国社会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黑暗,不会随意定一个人的罪的。”“好了,好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本课的范围,我们以后再讨论。”……教师窘迫的表情和似是而非的回答足以说明,教师既对学生的学情和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预测不够,同时对法国作家雨果的情况和法国社会现实等等也了解得不够,更重要的是以至于出现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本课的范围”这样的教学遗憾。
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愈来愈精细,甚至达到了每一个“五分钟”应该干什么的细微程度,教学环节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绝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教学够精致、够严谨、够技术、够圆满,绝不能“超出本课的范围”,绝不能让“意外事故”打乱课堂秩序和应有的模式。然而,恰恰是这种“严谨”,恰恰是“成功模式”,扼杀了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性,教育在竭尽全力与小心翼翼之间,遮蔽了生命的灵性,给了孩子一个死气沉沉、严丝合缝的世界。正是老师的模式化设计和“盖棺定论”,掐断了孩子们头脑中多样化的词句“奔涌而出”的路径和出口,甚至一个念头,一段鲜活的情感都夭折了;正是教师,在静悄悄地窄化孩子们的眼界和心界,想想:我们都拘囿在“不能超出本课范围”的单一情境中,谁还语文“郁郁乎文哉”?谁还“千树万树梨花开”?
什么叫做“超出本课的范围”?在一堂课中,是“知识”重要,还是“人”重要?是“本课”重要?还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拓更重要?显然,只有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所有关于教育的技术、模式、方法的改良都是有限的,除非它能把站在讲台上的人彻底唤醒、彻底激活,否则便没有意义。”曾经,一些教师往往见“模式”而不见“人”。当课堂不见“人”时,那只剩下模式、知识、技法和技能。课堂不仅仅是为“模式”而存在的一个冷冰之地,它更应该成为一个为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生命因此丰盈丰沛且动态发展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教育或课堂教学怎么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由原来对“模式”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并且,这种关注生命不只是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同时也是对教师生命价值给以认肯和重视。
既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那么教学或课堂就是要注重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独特感悟,引领孩子们发现语文的诸多“不一样”。这诸多的“不一样”应该让孩子们的精神视野开阔,习惯于多角度思维。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一定要留意那些平平常常但又蕴含着玄机的地方,一定要留意那些偶然的、随机的、出乎意料的生成性资源和契机。正是这样的契机才能暴露孩子们真实的学情,才能给予孩子们眼的扩展、心的开阔、情的滋养,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才能变得开阔,进入“远近高低各不同”般的多元境界。
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课改的风向标怎么变,“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这个最根本的方向不能变。精心地钻研教材、课堂结构和成功的教学模式固然重要,但是精心地研究学生更加重要——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旁逸斜出”的情况时。
论文作者:张大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孩子们论文; 模式论文; 课堂论文; 雨果论文; 教师论文; 契机论文; 法国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