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_宏观经济论文

199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未来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年中论文,走向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第一季度,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7.8%,第三产业增长7%。最终需求增长10.66%,其中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外贸出口同比增长3.2%。物价水平继续回落,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5%。

上述情况表明,1998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是1993年以来季度经济增长率的最低点,经济尚在启动之中,回升尚未开始。于是,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未来走向就变得十分令人关注了。

经济的内在紧缩倾向

这一轮宏观经济周期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1997年GDP相当于1978年的近6倍。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更令人注目。

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使当前的宏观经济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1.生产能力的扩张赶上并超过市场的扩张。1998年第一季度,601种主要商品,供求平衡的占74.2%,供过于求的为25.8%。统计范围内的供不应求的商品首次在市场上消失,反映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上是其增长率下降。1998年第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仅增长6.9%,比1997年全年增长速度下降4.2个百分点,销售困难变成企业的普遍现象。相应地,设备利用率下降,下岗和失业率上升。

2.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真实利率水平大幅度升高。由于企业销售困难,市场价格不断回落,其结果出现了近20年少有的通货膨胀率为负的情形,从而是真实利率变正并具高位,达8-9%。这不仅是投资成本上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目前中国企业高负债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企业的财务成本大幅度上升,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

上述两点构成以前未曾遇到过的紧缩机制:一方面,企业销售困难导致竞相削价,企业利润下降,亏损上升;另一方面,价格下跌,使真实利率上升,企业无力贷款生产和投资,生产萎缩,下岗和失业率上升,并由此形成一种具有内在紧缩倾向的循环,反映在宏观经济上便是需求不足。

需求构成

上述特点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越过“短缺经济”的分水岭,有效需求不足将成为一个常态,提高有效需求将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但由于中国是一个体制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其总需求的构成因受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而有别于一般性的市场经济国家,需做一特别的说明:

1.消费

中国经济尚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其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有着重大差异:

A.城镇居民:有消费能力,但消费欲望不强。

自1989年起,中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开始发生递减的变化。与此相对应,边际储蓄倾向递增,储蓄总额增长速度加快。近年来,有3个因素使这一倾向更加提高:

a.带动居民消费的热点消失。在过去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一直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但目前其普及率已接近饱和(见表1)。

b.储蓄意愿加强。随着住房制度、养老及社会保障制度和大学教育制度改革,城镇居民被迫储蓄以支持这些未来的开支。

c.收入增长预期改变。由于就业制度改革以及下岗和失业率的上升,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完全乐观,谨慎消费成为最佳选择。

B.农村居民:有消费欲望,但收入能力不强。

自90年代开始,由于国家支持农业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止降回升,消费能力和欲望有所提高。1996年,每一农村居民商品性消费支出额达到1076元,比1991年增长1.7倍,年平均递增21.6%。

支持农民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的,主要是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去年以来有3个因素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及其预期:

a.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是中国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粮食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货币收入和预期。去年以来粮食丰收,市场粮价走低,农民增产不增收。

b.非农业货币收入,主要是劳务收入在中国农户的收入构成中重要性日趋明显,而乡镇企业是农民获取劳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去年以来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相应减缓,收入增长速度相应减缓。

c.与此同时,由于城镇的就业压力,许多原来由农民工担任的工作岗位已由下岗或失业工人所替代,相应地减少了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

2.投资

中国经济尚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期间,其投资领域有其独特的特点:

A.总量:扩张与收缩的同步性。

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行政体系的动员性,出现了投资规模的同期扩张和同期收缩的特点,一方面它使经济的波动性较大,另一方面它使启动和收缩相对容易。

B.结构:重复建设,规模小并向高利行业倾斜。

由于各地方的同步投资扩张,受资金、信息及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投资规模一般较小且重复较大,难以取得规模效益。1991年到1996年,基本建设小型项目投资比重由44.2%上升到55.2%。相反大中型项目由50%下降到42%。另一方面,投资又较多地向房地产等高利行业集中。1992年到1996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了37.1%,而房地产投资却增长了73.1%,是基本建设投资的两倍。

C.来源:分散化,非政府投资成为主要来源。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2.74%,国内贷款占20%,利用外资占12%,自筹和其他投资占67.3%。

3.出口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季度出口放缓,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2.9%,特别是到4月后,增长速度有进一步放缓的趋势。

一般性宏观经济扩展政策的边界

从1997年第四季度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发生转折。在此前的数年中,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是紧缩,以克服经济过热。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扩展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特别是1998年初,中央政府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启动的重点是促进投资,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开始出台。例如在货币政策方面,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调低中央隐含准备金率,以降低资金成本,扩大信贷规模;在投资政策方面,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改善吸引外资的环境和条件等。观察表明,这些政策已开始见效,投资已开始增长。1998年第一季度,新开工项目数目为615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150个,新开工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63.5%。不包括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体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约为11.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的回升更为明显,增长了9.2%。

由上,一般性的宏观经济扩展政策已经开始见效。但是,我们关心的是这种政策的边界在那里?换言之,有无其限制因素?观察表明,它是有内在限制的:

1.市场内在约束机制限制了政府的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经济的内在约束机制,具体表现为市场机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约束。目前,企业和银行金融部门已开始形成这一机制。企业由于对生产投资的效益预期不好,收缩生产规模并慎重投资;同样银行也谨慎放款并加速收回贷款。这对约束不负责任的生产投资活动,防止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政府扩大需求,启动经济的目的也要通过企业和银行的行为来完成,于是政府的政策意图开始和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发生矛盾,并成为一般性的宏观经济扩展政策的限制因素。事实表明,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政府不能强制银行向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或未来效益不明的项目投资贷款,也不能强制企业向银行借款。这与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了重大区别。

2.货币政策的有限性。

在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特点的宏观经济政策失灵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经典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其中,货币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中国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响应程度越来越好,特别是对利率的敏感性大大提高。随着通货膨胀的负增长,真实利率越来越高,客观要求进一步降低名义利率。但是目前中国的名义利率已与国际利率水平相当。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人民币为5.22%,国内美元存款为5.25%。在人民币汇率没有较大幅度下调的情况下,利率的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中国政府已经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条件下,利率的变动将会十分谨慎。显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资金需求的增长。

3.财政政策力度的有限性。

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根据这一计划,中国政府应在本世纪内消除财政赤字,实现平衡预算。目前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2%左右,在缩小财政赤字的条件下,可供用于政府投资和开支的余地很小。

若干其他政策的走向

观察表明,由于上述限制因素的存在,一般性宏观经济扩展政策不足于克服目前出现的经济的内在紧缩倾向,为此需要从更广阔的背景下考虑目前的宏观经济。在政策方面,需要提及的是有关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的问题。

1.消费:

A.住房制度改革:改变城镇居民消费预期,并能转化为投资。

1998年7月,中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这意味着住房将成为商品全面进入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从而有效地改变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从长期看,这将使城镇居民形成新的消费倾向,进而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是在近期内,由于城镇居民的购买力将会集中于已居住的房屋的购买上,仅是一种需求的转移,从而对当期需求的创造取决于政府能否迅速有效地将售房收入转化为投资。

B.服务品产业化:开辟新的消费空间。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居民的消费层次开始向服务品领域扩展。以移动电话为例,1992年装机数只有10余万部,1997年已超过1000万部。传呼机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此外,INTERNET网,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传媒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收费制也开始推行。观察表明,政府已开始关注服务品产业化,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预计这些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并对当期消费需求的提高有带动意义。

C.农产品政策:农村市场的扩大对扩展已有工业产业的销售具有决定意义,而这主要取决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及其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1998年出台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通过农产品敞开收购,顺市场价格销售来稳定粮价,从而保证农民的收入及其预期,稳定农民的商品性消费倾向。

D.农村政策:与此同时,政府鼓励农业商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帮助农民收入的提高。

2.资本市场的发展。

中国经济现在一个基本特点是居民的储蓄率高而国家财政困难。传统的投资路线是居民在银行存款,银行将居民存款贷给企业进行投资。长期以来,这种运行方式在支持投资的同时,带来了企业的高负责率,进而使银行也陷入困难境地。因此,形成新的投资路线只能是发展资本市场。除了利用股票等已有的金融工具外,新的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出现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环节。观察表明,政府政策已开始向这方面转移。今年以来,3个共同基金陆续在中国出现,表明包括直接投资基金在内的基金将成为资本市场上的首选工具,其中直接投资基金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998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内在紧缩的倾向。它使一般性宏观经济扩展政策的作用下降,客观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结构化。换言之,应更多地注意结构性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在当前的条件下,预计在下半年季度经济增长率将出现平稳提高的趋势,明年上半年将进入高涨。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在8%左右,而不会太高。

标签:;  ;  ;  ;  ;  

199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