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机构论文,变动论文,准备金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
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保持5%~7%的超额准备金率。1998年我国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超额准备金率作出具体规定,金融机构可根据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等因素自行决定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出现较大变动,而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其变动情况如图1、表1。
图1 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
注:①资料来源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对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进行整理计算所得;
②数据时间跨度为1999年——2008年第三季度;
③人民银行每季公布的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其中金融机构包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三类。
可以看出:(1)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周期性频繁波动:同一年度前后季度间变动较大,且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循环变动;(2)波动幅度较大:季节调整前超额准备金率序列均值为4.592%,标准差为1.609;季节调整后序列均值为4.598%,标准差为1.472。原序列从2002年3月最高的7.9%,大幅下降到2008年6月的1.95%,极差为5.95%,波动幅度达到75%;调整后序列极差为5.339%,波动幅度仍然超过70%。
同时,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总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9年至2003年6月,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仅呈现周期性的频繁波动;第二阶段从2003年下半年至2008年第三季度,超额准备金率开始逐步下降;其中又分为两个时段: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底,超额准备金率对比上一阶段有所下降,而且整个阶段内波动幅度较小,趋于稳定;从2006年起到2008年第三季度,超额准备金率下降速度有所加快。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统计性描述如表2所示:无论是原始序列还是季节调整后的新序列,t检验均表明,两个阶段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序列存在明显差异,第一阶段的波动幅度显著大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超额准备金率序列稳步下降。
二、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在我国,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的因素主要包括:(1)央行的再贷款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2)金融机构持有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包括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利率。(3)国内经济增长水平,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内物价水平。(4)资本市场的发展。(5)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状况、盈利性约束和资金运用效率。
本文选取代表性的影响因素共8个作为自变量:7天拆借利率作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tyi)、一年期居民定期存款利率代表市场利率(i)、超额准备金利率(rer)、法定准备金率(r)、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lgdp)、零售价格指数(lp),沪深两市A、B股流通总市值(lcap)、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reloan)。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零售价格指数和沪深两市A、B股流通总市值序列均在原始数据基础上取自然对数。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lre)作为因变量,也取对数。各自变量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的关联度见表3(各数据时间跨度均从1999—2008年第三季度)。
偏相关系数显示,超额准备金利率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关联度超过70%,两者同方向变动,即超额准备金利率越高,金融机构越倾向于持有更高的超额准备金。其他自变量均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法定准备金率、GDP增长率以及零售价格指数与之相关度均超过70%。一般而言,法定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偏相关系数认为,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将引起超额准备金率反方向76.2%的变动。再贷款利率、沪深A、B股流通总市值和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关联度依次次之,同业拆借利率则显示出与理论相悖的较低关联度。变量的灰色关联度检验则表明: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关联度超过50%的变量分别为:超额准备金利率、零售价格指数、沪深A、B股流通总市值、GDP增长率。其中超额准备金利率与之关联度最大,即两者的曲线变化趋势和发展态势最为接近。其余变量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关联度均低于50%,但是各关联度的差别不是很大。所有变量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的灰色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超额准备金利率、零售价格指数、沪深A、B股流通总市值、GDP增长率、再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市场利率。
三、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第一个协整系统lre和r、rer的回归结果如表4。
回归结果表明,r和rer都在1%显著性水平下对因变量lre产生显著影响,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到69.9%,回归残差在1%显著性水平下平稳,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显著地受到法定准备金率r和超额准备金利率rer的影响,并与以上因素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其中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有决定性影响,两者高度负相关。超额准备金率对法定准备金率的弹性为0.522,即1单位法定准备金率上调(下调)将导致金融机构降低(增加)0.522单位的超额准备金率。此外,超额准备金利率也是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超额准备金率对超额准备金利率的利率弹性达到0.42,两者同向变动,理论和现实情况一致。
协整关系解释了超额准备金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及超额准备金利率之间的长期关系,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考察变量间的短期关系,具体结果如表5:
ECM(-1)=lre-1.539-0.42rer+0.522r (1)
误差修正项ECM(-1)的系数为-0.835,意味着当超额准备金率偏离了长期均衡时,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会以84.3%的调整力度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产生作用,使其迅速回到均衡状态。
第二个协整系统lre和tyi、i、lgdp、lp的回归结果如表6。
回归结果显示,所有自变量均在10%左右显著性水平下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到71.83%,回归残差在1%显著性水平下平稳,说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显著地受到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利率、GDP增长率和零售价格指数的影响,并与以上因素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其中,同业拆借利率和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同向变动,市场利率、GDP增长率和零售价格指数则与之呈反向变动。作为国内经济增长水平重要指标的GDP增长率,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有决定性影响,1单位的GDP增长导致金融机构降低1.038单位的超额准备金率。另外,利率作为金融机构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也是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波动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超额准备金率对同业拆借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利率弹性分别达到0.18和0.25。零售价格指数对超额准备金率波动的影响则稍小,仅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但是其回归系数则较大。衡量变量间短期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ECM为:
ECM(-1)=lre-21.271-0.182tyi+0.254r+1.038lgdp+3.756lp (2)
同业拆借利率和市场利率对超额准备金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存在滞后性。短期而言,超额准备金率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同业拆借利率和市场利率对其影响则相对较弱,但是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大,直到5个月后,两者均对超额准备金率有显著调整作用。误差修正项ECM(-1)的系数为-0.843,意味着当超额准备金率偏离了长期均衡时,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利率、GDP增长率和零售价格指数等变量会迅速对其产生调整作用,调整力度为84.3%。
四、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变动原因分析
1999年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变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原因主要有:
第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变动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工具的使用,央行的再贷款政策。一般而言,法定准备金率与超额准备金率反向变动。实证结果表明,两者偏相关系数达到-0.762,灰色关联度则为0.416,1单位的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将导致0.522单位的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从2006年下半年起,为了调整国内经济,防止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连续17次调高法定准备金率。由于我国金融机构普遍保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融机构可以把多余的超额准备金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因此,从2006开始,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08年下半年,中央银行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大幅减少公开市场操作,各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进一步证明了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是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波动的直接而且重要的原因。此外,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虽然没有包括在协整模型中,但它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仍存在-0.65的较高偏相关度。可以认为,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是导致近年来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频繁波动的直接原因。
第二,超额准备金率对超额准备金利率的利率弹性达到0.422,两者偏相关系数为0.717,灰色关联度达到0.698,结果表明,超额准备金利率对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有决定性影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一般不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即使付息,利率也非常低,因为通过提取准备金的安排,货币当局事实上对存款货币银行征收了“税收”。在我国,中央银行一直实行准备金付息制度,1988年准备金利率统一定为5.04%,此后一路上扬,1993年达到9.18%以后开始下调,1996年底为8.28%,1998年底为3.24%,到2005年3月17日,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至0.99%,2008年11月超额准备金利率进一步下调至0.72%。我国1998年12月以来超额准备金利率的变化见表8。长期以来,我国超额准备金利率接近一年期存款利率,略低于同业拆借利率。由于中央银行对超额准备金支付较高利息,金融机构宁愿保持更多的超额准备,以赚取无风险收益,直接导致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长期过高。2008年11月最近一次下调后,超额准备金利率略高于活期存款利率水平,远低于三个月定期存款1.71%的水平。中央银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将逼迫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盈利能力,也促使金融机构减持超额准备金,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水平。
第三,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这种影响表现在:一方面,通过上市,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可以在资本市场再融资获得资金,有利于提高资本充足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对超额准备金的依赖;另一方面,上市后,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风险逐渐加大,一旦资本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大量资金跨银行、跨地区流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因而需要及时调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以保持流动性。2003年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启动和近年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放弃提取超额准备金的传统方式,转而采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来保持流动性。相关分析表明,沪深A、B股流通总市值与超额准备金率的偏相关系数为-0.645,灰色关联度也达到0.536,两者高度相关。表9表明,沪深A、B股流通总市值是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农信社除外)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即资本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近年下降的原因之一。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随着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公开发行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得到迅速提高(见表10);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使金融机构更注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逐步降低。
第四,金融机构借入准备金的收益和成本,它取决于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的利差,即再贷款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差额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借入准备规模。当同业拆借利率高于再贷款利率时,金融机构会选择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增加超额准备金;当同业拆借利率低于再贷款利率时,金融机构会选择在同业拆借市场借入准备以偿还人民银行再贷款。从相关分析来看,同业拆借利率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相关度较低;同时协整回归结果也表明,同业拆借利率仅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超额准备金率产生影响,即同业拆借利率不是影响超额准备金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原因在于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主要依赖于人民银行对银行间拆借市场的控制,同业拆借利率没有完全真实地反映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但是,近两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在不断发展,成交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将有利于金融机构调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超额准备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相关系数显示,央行再贷款利率与超额准备金率高度负相关。再贷款利率的调整,同业拆借市场的不断完善,对超额准备金率的降低起到一定作用。
第五,金融市场的深度拓展有利于减低金融机构对超额准备金的依赖。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08年金融市场累计成交220.69万亿元,同比增长38%,创历史新高。其中,银行间现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增速较快。金融市场交易产品和工具日益丰富,市场创新加快:基础类金融创新产品如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一般性金融债、商业银行次级债和资产支持证券推出及发行规模持续扩大;交易类创新产品如买断式回购、人民币利率互换、债券借贷等交易量快速增长。年度央票发行量也从2004年的1.52万亿元逐渐提升到2008年底的4.3万亿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从2007年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银行间市场衍生品交易主协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到2008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操作规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制度建设和有效监督的开展,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地发展,提高了市场功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货币市场短期融资工具的增加,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大量变现能力强的非信贷资产,客观上为其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降低了金融机构对超额准备金的依赖。
第六,随着2005年6月央行大额支付系统和2006年6月央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的运行推广,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技术的进步和系统取得长足发展,支付清算效率大大提高,为满足清算需求必须保持的最低流动性规模明显下降,为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技术支持。2008年1-11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共通过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完成资金清算0.93万笔,金额达13270.62亿元;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处理业务3729.38万笔,金额为12512.73亿元。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已经占据金融机构资金支付的主导地位,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业务量和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的业务量也增长迅猛,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支付清算效率。
结论
1998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出现较大幅度变动并在近几年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3年6月,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周期性波动,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而2003年下半年至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开始逐步下降。研究发现,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利率、国内经济增长水平(如GDP增长率)直接而显著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近几年法定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和超额准备金利率的不断下调是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下降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还显示,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支付清算系统的创新和发展也对超额准备金率稳步下降起到重要作用。
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密切相关,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两方面共同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乘数稳定是我国货币供应量发挥作用机制的必要条件,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可能影响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并部分抵消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作用,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及传导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关注与研究金融机构超额准备率的变动及其原因十分重要。
标签:市场利率论文; 同业拆借论文; 央行论文; 超额准备金论文; 法定准备金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银行准备金论文; 再贷款论文; 利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