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伟
哈尔滨市阿城区规划勘察设计院
摘要:在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引导下,城市建设者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城市展开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还需坚持统筹的理念,同时实现城市规模扩建与环境保护,高效运用各种类型的建设资源,通过系统化的建设任务来将城市的原有现代化水平提升,在规划城市工作环节,还需要处理多元发展的需求,避免空间问题影响城市的整体完善度,本文对总体规划工作的作用进行呈现,并谈谈相关认识。
关键词:空间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作用;认识
当城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建设者需要根据城市的再发展的需求,来开启空间规划工作,对城市内部的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等要素加以调控,同时将空间的实际用途最大化地展示出来,在治理空间时,需要打破空间限制,做好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综合协调处理工作,在空间规划工作的初期环节,首先需要将总体规划做好,优化现代化城市的布局,解决空间布置工作中的矛盾问题,本文根据对现有城市总体规划活动的了解,谈谈其在空间规划工作环节的主要作用。
1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发挥出的作用
1.1 协同性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可以将社会、市场以及政府这三大城市发展主题有效协调,使其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使这几个主体可以在一定的规划发展工作阶段保持系统内化的关系,很多城市规划的方向都是从上到下,政府与社会的作用皆不容忽视,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处于统领与引导的位置,而社会大众也也需积极参与。政府在空间规划中,应当积极干预,做好责权范围内的工作,将根据总体规划要求提供可靠的公共化服务,控制不良规划行为,并给予惩处。
市场在空间规划环节主要需要对资源进行配置,在规划城市商业用地时,很容易出现忽视中类用地的情况,在对特殊的用地需求加以满足的时候,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将会呈现,包括仓储用地、工业用地等。社会在空间规划应用主动承担公共利益相关的事务,借助规划活动来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在总体规划中,规划者可以将相应的发展指标提供出来,确保公众的多种合理的利益都可被保护,在总体规划环节,还会汇集多方专业力量,给出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规划建议。
1.2 引领性作用
总体规划工作具有的引领性是比较明显的,在确定城市的未来发展策略时,可以接受总体规划给出的指导性建议,现代城市具备的差异项与开放性极强,在制定发展策略时,必须始终坚持战略理念,空间规划中的很多工作都是长期性工作,这些建设活动虽然在短期难以看到建设成果,但是均是对城市有益的,其中最为典型的规划任务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而总体规划工作也为这两项工作做好了充足准备,对空间与时间进行细化,构建法律体系,给未来的空间规划工作提供保护和支持。
1.3 综合性作用
除了前两方面的作用外,做好城市总体的规划工作,还可以有效帮助兼顾城乡区域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的双重需求,通过运用综合化思维,可对原来的生态保护手段加以调整,在面对规划问题时也可转换角度,在综合化作用的影响下,空间规划活动出现了以下积极的变动, 在环境保护中,规划者将增强了保护范围边界的清晰度,将生态资源认定为首要保护对象,同时也对人文资源做出了必要的保护;在总体规划环节中,公共利益也居于核心位置,规划者还需要对现代市场运转规律进行遵守,运用土地经济学科理论来优化城市空间的原有布局,减少对劣质土地资源的运用,调整对优质土地的使用方法,这种综合性,避免了盲目规划的情况出现,提升了规划工作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城市总体规划建议
2.1 坚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选择留在城市,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生活,直至实现“诗意地栖居”。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于过去的发展忽视生态环境、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并不是将“生态”凌驾于“人”之上,追求以“生态为本”。可以说,脱离了“人”这个认识主体,客观世界即使存在也无意义。因此,人类文明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城市总体规划是真正以人的需求为基础,从人的视角出发,将“人的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为人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空间规划。未来,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更加尊重自然和文化,这是站在人的角度,将人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看作一个“灵魂永续的生命共同体”。今后,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还应同步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充分运用这一技术工具,从关注物质空间形象转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从围绕“生产”提供“场地”转向围绕“生活”塑造“场所”,从城市“吞噬”农村转向城乡共荣发展,这些思路,都是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的。
2.2 转变管理方式
一方面,从用地效率上看,“平面管理”认为一块土地上的用途只能是唯一的、非此即彼的,这在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确实是普遍情况。但是到了后工业文明时期,城市活力的源泉就在于各类功能的高度集聚和混合,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纵向的功能混合成为可能。因此,未来的城市总体规划应走向“立体管理”,综合考虑地上、地下各类功能的混合使用。另一方面,从空间形态上看,随着城镇发展逐步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盘活,“平面管理”已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未来,城市总体规划应要求提出城市建设高度、强度分区和控制基准指标,同时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明确设计目标与总体控制要求。
城市政府可以规划并引导设施投资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人地和谐、职住平衡、运营高效的城市。在这个领域,政府应当有所作为,引导市场走向秩序。对于空间的发展与管控,应当逐步从过去简单的“增长管理”,过渡到“形态管理”。从学科的理论积累来看,城乡规划一直关注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已形成了从宏观区域到微观单元、从用地布局到设施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未来,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应更多地关注城市空间结构,而非城市用地规模,实现从“增长管理”到“形态管理”的转变。
3 结束语
随着更多的城市走到了转型这一道路上,城市空间规划需求也变得更为紧迫,很多现代化城市都需要关注空间规划问题,构建现代城市化生态文明体系,在建设文明城市时需检定正确的方向,尊重城市内在发展规律,提升城市建设活动的系统化程度,本文从总体规划的角度,研究了空间规划理论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作用与实现方式,在关键的经济发展阶段中,规划者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规划理念,将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提升,尊重区域差异,通过规划活动来增强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腾. (2017). 大数据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武汉大学).
[2]葛春晖, & 袁鹏洲. (2017). 特大城市总体规划管控体系转型初探. 城市规划学刊(z2).
[3]李海艳. (2017).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体系建构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1).
论文作者:潘佳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论文; 空间规划论文; 工作论文; 作用论文; 空间论文; 需求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