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中心城市的正确发展道路——天津20年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沿海论文,改革开放论文,中心城市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天津同整个国家一起,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走过了20年光辉的不平凡的历程。
这20年是天津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20年;是由原来封闭在本市狭小的空间到走向环渤海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快速发展的20年;是由过去作为一般的城市发展到按照中央对天津的定位意见,遵循沿海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向建设现代化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努力奋进的20年。经过这20年的发展,天津的经济及其它社会生活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质性变化,显示出以下主要特征:
1.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20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94.5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8年的7.2倍。1979年—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3%,比1950年—1978年年均7.3%的增速高2个百分点。特别是1993年—1997年,国民经济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均递增速度达到13.5%,比天津历史上最好的“一五”时期年均12.3%的增速高一个多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11.2%高2.3个百分点,步入了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行列。在全国总的发展格局中,已由被动态势转向主动态势。
2.经济社会生活发展跨过温饱和小康两个阶段。在199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96元,相当于1978年的12倍,按现行汇率计算,折合1664美元。在前些年进入温饱阶段的基础上,1997年城乡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3.产业结构向着符合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要求的方向作了重大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天津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相对萎缩,集中体现在第三产业的相对萎缩上。经过20年的发展,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由1978年的6.1:69.3:24.6变为1997年的6.0:51.9:42.1。第三产业1997年实现增加值521亿元,比1978年增长6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4.6%上升为42.1%。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9年的15.6%提高到1997年的54%,超过第二产业10.9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大的拉动力量。
4.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园区和12个区县开发小区为骨架的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经济在向开放型、外向型的方向有了长足进步。外贸出口1997年达50.18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9.7%。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为1997年的33.5%。20年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2644个,协议直接利用外资194.89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82.71亿美元。到1997年底,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199家来津投资,共投资项目311个,投资额达75.94亿美元,平均规模2662万美元。天津被外商企业誉为投资的“沃土”,注入的外资成为推动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5.滨海新区正在形成带动环渤海和北方地区发展的“龙头地带”。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的建设和港口的发展,以其为骨架的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全市高度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推动环渤海与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带”。到1997年底,新区建设面积已完成130多平方公里,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2.06亿元,外贸出口24.33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31%和48.5%,对全市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8%和70%多。滨海新区的建设,推动全市形成了以老市区为商贸金融中心、以滨海新区为现代化港口和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新的发展格局,增强了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6.农村经济与现代化城市经济正在融为一体。农村经济规模已扩展到接近天津的“半壁江山”。1997年,全市农村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8.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社会总产值达到1672.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53倍;粮食产量206.16万吨,比1978年增长76%。“菜蓝子工程”取得重大成就,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农村经济向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在全市1.1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布局和城市布局。1997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6.5%,乡村工业总产值达到1034.2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3%,与国有、“三资”工业呈三足鼎立之势。
7.经济技术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从1979年到1997年,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508项,其中有不少在国内外获奖,并很快应用到生产中。目前,科研成果利用率达到7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1.14%。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兴旺发达,为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
8.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容面貌显著改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561.6亿元,占全市总投资的23.2%,年均增长20.9%。引滦入津工程、京津塘高速公路、“三环十四射”市区道路网络、电视发射塔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大规模危房改造工程相继建成。水、陆、空交通相结合,四通八达。运输邮电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促进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市容面貌明显改善。相继新建和拓宽了32条道路、12座大型桥梁,新增绿地600多万平方米,建成591片庭院绿化小区,全市人均公共绿地1997年达到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平方米。
9.商贸金融辐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以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业、建立大市场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商业的投资,初步形成了以14个国家级市场为龙头、22个区域级市场为骨干、600多个初级市场为基础的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兴建了一批大型现代化商业设施,改造了一些名牌老店,为天津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全市商品批发成交额达到5886.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3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0.2倍。金融保险业发展迅速。到1997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2533家,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121.4亿元。商业和金融业的加快发展,增强了城市辐射与服务功能,为把天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创造了新的良好条件。
10.城乡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总体水平迅速提高。城镇居民家庭可用于生活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83.32元提高到1997年的6608.56元,增长16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2%,大大高于前29年年均增长2.6%的速度。农村人均收入增长22.2倍,1996年贫困村全部脱贫,1997年全市农村实现小康。居民告别了商品匮乏、排队购物的短缺经济时代,商品供应充足,购买方便。到1997年,我市有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260多个,电影放映单位642个,其它娱乐场所569家。
二
天津改革开放20年的大发展,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900万天津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但最根本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天津发展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使我们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把天津的事情办好的决心和信心。
邓小平理论对天津发展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外,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国家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一些重大方针的调整、变化,使天津巨大优势和潜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代替传统计划经济理论,使天津最适宜发展商品经济的固有优势得到发挥。天津之所以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和本世纪初迅速崛起,同上海分别成为我国南北两大经济中心,主要是伴随近代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没有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今日的天津。天津之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相对缓慢,主要是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从而使其固有的优势和潜力得不到很好发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天津更多地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事经济活动,多年束缚着的巨大潜能得以逐步释放,大大加快了发展步伐。
2.由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代替多年封闭发展的方针,使天津这个沿海城市的沿海优势得到发挥。同内陆城市相比,天津一个很大的优势是沿海,而且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有在北方条件最好的港口。在封闭情况下,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没有多大区别,天津连结东西、辐射内外的作用发挥不出来。1978年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特别是1984年把天津列为首先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为天津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天津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迅速发展,成为加快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由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代替在地区发展上的平均主义方针,使天津多年形成的综合经济技术优势得到发挥。过去,天津和全国各地同喊一个口号,实行一样的政策,同在一个经济环境里发展,已经形成的雄厚经济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担心象天津这样的沿海城市发展大了打起仗来危险,因而许多年在发展上实际实行的是限制政策,并且把多年建设形成的一批好企业成建制地迁到内地。改革开放后,中央允许和鼓励沿海城市加快发展,在若干方面采取了一些优先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并且实行东靠西移方针,通过沿海城市加快发展带动内地发展,这就促进了天津的加快发展。
4.由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对地方实行简政放权,代替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方针,使天津比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优势得到一定的发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天津就象一个大企业,计划国家统一安排,物资统一调拨,商品统购统销,财政统收统支。这样,特别是财政实行统收统支,使天津每年的财政收入全部上缴国家,而每年从国家那里得到的建设资金却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天津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强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把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和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家政策法规的统一指导下,鼓励地方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财政上先实行全额分成,后实行分税制。通过这样的改革,天津虽然不象南方一些省、市有了很雄厚的地方财力,但地方财力也在逐年增加,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增强。
5.由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组织经济活动,代替按照条条、块块行政隶属关系组织经济活动,使天津辐射内外的优势得到发挥。过去天津是一般的行政市,曾两度划归河北省管辖。改革开放后,中央强调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特别是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地位的重新确立,使天津经济运行跳出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在我国北方、全国乃至世界范围进行经济大循环,其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优势和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邓小平理论是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城市和地方,要把这个指导思想很好地贯彻和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改革开放20年,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到了一条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做好工作的路子,主要是:
1.把坚决贯彻中央的部署要求与天津的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和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与此同时,坚持一切工作要立足于天津实际,从天津这样一个沿海中心城市的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改革中找出路,大胆试,大胆闯,哪条路通走哪条路,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不动。
2.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工作思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着眼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大多数群众,特别是把群众生活中的难点和关心的热点作为工作的重点。认真做好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实事,做到对物价、扶贫、解困三件事不离手。
3.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全面追求科技进步上。市委、市政府1991年提出“科技兴市”,1994年提出“科教兴市”,1998年市第七次党代会又提出努力走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实现加快发展、增加经济实力的路子。通过走科技路,吃科技饭,提高整体素质,大大促进、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
4.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把稳定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改革比较稳,发展比较稳,社会政治秩序一直比较稳定。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实现了在稳定中积极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局面。
5.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促开放。通过扩大开放,借鉴国际市场经济的经验和规则,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把开放作为深化改革的动力,把改革作为扩大开放的条件,做到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6.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使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在全国领先。在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做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
改革开放20年来,天津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前10年主要是由贫困到温饱的发展;后10年主要是由温饱到全面实现小康的转变。从现在开始的今后20年,天津大体也要经历两个阶段:到2010年,要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进一步向全面实现现代化进军。
如果说过去的20年是天津在旧体制向新体制转轨过程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20年,是经济发展由慢到快、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态势由被动转为主动的20年;那么今后20年,将是天津在新体制初步建立之后,乘势前进、加快发展的20年,是天津真正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20年。我们相信,再过10年、20年,天津将以比过去的10年、20年更加雄伟的步伐阔步前进,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和形象,屹立在中国的北方和世界的东方!
天津正处在跨世纪发展的重要历史时刻,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天津肩负着三项重大历史使命:一是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力争到2010年成为我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二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在体制创新方面努力走在前面,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按照中央关于天津的定位要求,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
现在,天津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正在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的发展目标进军。实现现代化的口号,我们虽然已经喊了几十年,但只是到了今天,才在实际生活中听到它的脚步声,感受到它一步步到来。基本实现现代化有若干指标,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按照比较公认的标准,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必须达到3000到4000美元,在这方面,天津尚有较大差距。按现行汇率计算,1997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64美元,如果今后五年天津能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到2002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达到3000美元;到2005年可能达到4000美元以上;到2010年可能接近10000美元。也就是说,到2002年天津就可以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到2010年就可以扎扎实实地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到202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能有更大幅度地增加,那就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向全面实现现代化进军了。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跨世纪发展必须完成的另一项重大使命。经过20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市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正在逐步形成市场经济运行的新机制和新规范。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从中心城市经济运行的特点出发,进一步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分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力争在下世纪初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天津作为国有企业比重大、困难企业比较多的老工业城市,比一般地区改革任务更为艰巨。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到了闯关的困难阶段,但这一关非过不可。经过三、五年的努力,闯过这一关就大有希望。现在需要以当年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气魄,在全市上下树立积极闯关的思想,形成积极闯关的气势,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继续实施“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从多方面探索搞好国有企业的途径。大力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增长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扩大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促进公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行效率。同时,要整体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营运机制,大力推进投资与融资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本世纪30年代,天津凭借适应我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多种优势,仅用70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我国北方经济、金融和商贸中心。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天津正在逐步改变几十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经济中心功能萎缩状况,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服务功能和日益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创造了重建我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基本条件。建设北方经济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是形成全国南、中、北改革开放总体格局的要求,是加快北方和全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要求。今天的天津同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天津相比,在推动经济中心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现在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与支持,有天津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发展和20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基本条件和良好基础,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恢复和建设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工作,将以更加迅速的步伐展开。
把天津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经济中心,要着眼于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着眼于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和形成综合实力,着眼于整体利益。对天津来讲,主要是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使天津具有北方经济中心应有的雄厚经济实力;二是进一步完善作为现代经济中心城市的多种服务功能;三是同北方各省区进一步建立起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四是充分发挥天津特有的区位优势,更好地增强和发挥内联广大腹地、外联东北亚、辐射国内外的中心枢纽功能。
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一个繁荣、文明、美丽的现代化的新天津必将展现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