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凝聚全党和人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党论文,理想信念论文,精神支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发展方向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十分明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必然要求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有力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我国新世纪的新发展,实现伟大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矢志不渝、注重道德、崇尚自由的民族,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无人不饱暖、无人不公平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律己信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的精神品格,“人无信则不立”的道德自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刚直气节,自强不息、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者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的民族性格等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正是依靠这个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够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是非常重视用科学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团结、吸引、鼓舞、激励全体人民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赢得了党心民心,所以才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回顾和总结中国百年的历史巨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曾对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的重大作用作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邓小平同志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和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191页)邓小平同志认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2页)邓小平同志还强调:“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由此可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动员人民,教育人民,凝聚人民,激励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为实现自己利益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民魂国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失去生存发展的根基和源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昭示我们,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党魂军魂,就会失去吸引力和战斗力,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才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真正统一起来,才使革命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汇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浩荡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中国社会发生着亘古未有的历史性深刻变化。历史是一面镜子。总结我们党近80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要做到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更好地把整个民族的精神振奋起来,把全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全体人民的力量聚集起来。这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重要思想保证,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二
树立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对一个人、对一个集体、对一个政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信念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意志力。精神支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奋斗中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赖以支撑的强大精神动力。理想是基础,信念是关键,精神支柱是贯穿理想和信念之中的灵魂和根本,决定着理想和信念的层次和方向。我们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而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代中国,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共同理想既坚持了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向往,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际,是远大理想与现实努力的结合点。我们的共同信念就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满怀信心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充分信仰的具体表现,是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我国带来的历史进步中,从与一些国家发生剧烈动荡的鲜明对比中,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切身感受中深刻认识的真理,是科学追求与实践理性的有机统一。我们的共同精神支柱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有了这面旗帜,有了这个精神支柱,有了这个主心骨,一个有6400多万党员的大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一个有56个民族、有12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正是由于我们高举这面旗帜,依靠这个精神支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经受住了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根本保证。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就不是社会主义,也建设不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国际国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征程上,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又迫切。
我们必须对国际国内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一方面,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争取到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同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意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实际,面对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发生的新变化,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国家要强盛,我们的民族要振兴,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党同志和全体中国人民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不行,没有深厚的凝聚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不行,没有顽强的斗志和一致的步调不行,只要我们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全党同心同德,全国人民步调一致,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三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使正确思想和科学理论在社会生活中发展主导作用,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果我们忽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这个伟大的任务,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因此,我们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使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风貌、精神境界,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两个文明都搞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也难以搞好。”(《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5页)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增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实践三个代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提供榜样,发挥带动辐射作用。江泽民同志强调,解决中国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与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坚韧不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地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做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这是保证全党紧密团结和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根本思想基础,也是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思想基础。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有与时促进的理论品格,就在于它总是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努力回答实践不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群众需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理需要掌握群众。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新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干部群众思想上和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理论工作宣传引导、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同时,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分清是非。对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政治观点,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切不可听之任之。总之,要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战斗力,在努力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体现理论的价值,在不断满足群众需要中实现理论的进步。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增强“四信”。要针对一些干部群众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的问题,实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开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奋斗之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最终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必须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努力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努力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所乐于接受,能够回答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能够在群众的工作和奋斗中不断发挥精神支柱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凝聚人心、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工作,极为重要,只能不断加强,而绝不可有丝毫放松和削弱。要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会形成抵制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的健康气氛,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精神风尚。要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积极开展对下岗职工、流动人口和老龄人群的思想教育工作。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要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重要载体作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围绕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联系起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发扬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一切大众传媒、一切文化场所、一切精神产品,都要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决不能给错误思想言论和文化垃圾提供传播渠道。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教育同管理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要通过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和真正深入全体党员和干部、全体人民的头脑之中,成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
为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这不仅是推进事业发展、增强人民团结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因此,这是一个很细致很艰巨的任务,实现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同时,解决思想政治领域的问题,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党重视、全党动手,广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增强工作的整体效应。要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渠道,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同春风化雨、细雨润物一样,努力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把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精神支柱的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更有效。
标签: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