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民收入调查报告_农民论文

广东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农民收入论文,调研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以来,一些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农民收入下降。这种情况,2000年尤甚;这一问题,正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

广东作为国内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近几年来农民增收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正在引起高度关注。2000年前3季度,广东的农产品价格除蔬菜、水产品外,其它均呈继续下滑态势;10月中旬省农调队发布信息,称前3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借贷)为2581.62元,同比下降2.1%。这一消息,迅速为各大新闻网站转载。

为了对农民收入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寻求应对之策,我们召集省直农口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座谈;安排粤西的湛江市、粤北的韶关市、粤东北的河源市和地处珠江三角洲的惠州市计委的同志协同调研;深入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山市和经济比较落后的河源市紫金县的乡村,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会议室,在农户家里,在田间地头,直接倾听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声音。自2000年11月20日至12月1日,历时12天,所得材料不少。由此深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党政领导以及从事农村工作的公务人员,均应对此问题持清醒的负责任的态度,积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本报告整理的图表,均附于后,是本报告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令人忧虑的走势

过去20多年,广东农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贡献。而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全省工业化和农民就业非农化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1979年至1999年的21年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了7.7%。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民增收的势头却逐步减弱。8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9.0%;9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5.7%,比80年代回落了3.3个百分点。1997年以后,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更为突出。1997年为3467.69元,增长4.2%;1998年为3527.14元,增长3.4%;1999年为3628.95元,增长6.2%(名义增长率仅为2.9%)。

从收入结构看,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变化趋势:

1.按收入来源,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增长缓慢,呈现出“双下降”局面:一是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二是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能力下降。而农民的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增幅较大,比重上升,成为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转移及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8%左右。

2.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其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99年首次出现低于50%,收入来源的主体地位已为非农产业所代替。

进一步深入分析第一产业内部收入结构变动情况,我们发现:

1.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相对稳定,最近两年略有上升。广东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作物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过去的20多年里,广东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逐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优质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形成规模生产,产品产量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最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迷,种植业收入有所减少,但其在农业生产性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并没有下降,基本稳定在65%左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内部其他部门的收入减幅更大,比重下降较多;二是农户的粮食、蔬菜等自产自用部分比例较大,计算价格基本稳定,支持了种植业收入比重的稳定。

从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来看,(1)粮食收入比重90年代比80年代有所下降,但稳定性较高,这主要得益于1994-1999年粮食生产连续6年获得丰收,以及粮食收购保护价的政策;(2)蔬菜收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到1991年已超过粮食收入的比重。(目前,广东蔬菜总产量已超过粮食,1999年,前者为1935.82万吨,后者已达2109.68万吨。)近两年由于菜价下降,收入减少,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3)油料收入和糖料收入比重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2.渔业与牧业的收入比重一升一降,变动趋势相反。过去的20年,牧业收入一直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加上流通环节效益流失较大,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平均每年实际仅增长3.7%,低于整个农业生产性纯收入增长的速度,比重不断下降。渔业生产有所不同,各级政府放开经营,放开价格,市场化程度较高,人均渔业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14.7%,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就2000年而言,从总体上看,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依然偏低,农民增收问题依然突出。综合各种情况判断,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略有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0元,比上年增长0.6%。(编者按:最近省农调队公布的数字为3654元,增长0.7%。)

从2000年的收入结构看,除了转移及财产性收入大体持平(分别为230元、60元)外,其他两项指标呈现一升一降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增加。预计为1300元,增长17.7%。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几年下滑,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更多的农民转向兼业和非农产业。在欠发达地区,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使工资性收入增幅大为提高。

2.家庭经营收入减少。预计为2060元,下降7.9%。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降幅较大。1-9月份累计,省内主要的农产品中,除蔬菜价格略有增长、水产品价格基本持平外,粮食、鲜蛋、鲜果、油脂、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均下降。粮食价格下降的问题尤为突出。今年广东由于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滞后,加上粮食市场供过于求,加剧了粮价尤其是三级谷价格下降的幅度,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更加突出。紫金县九和镇的农民95-98%种粮食,且种的基本上是二级谷和三级谷。今年粮价下跌,平均每50公斤45元(二级谷50元,三级谷36元),而去年是60元,跌了15元。家庭经营收入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去年12月下旬广东遭受50年一遇的冰冻霜冻灾害,冬种春收农作物损失严重。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有11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10亿元。农民可供出售的农产品减少,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问题的严峻性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在过去的20多年里,广东居民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收入水平都有了显著的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趋于扩大。1979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87:1(以农民纯收入为1),1989年扩大为2.18:1,1999年扩大为2.15:1,今年预计扩大到2.68:1。这种情况,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样存在。比如中山市,今年预计其收入差距为2.58:1;考虑到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事实,该市在规划未来5年的发展时,初步确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则为5.5%,这意味着“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从理论上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显著特征。而收入决定消费,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消费支出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总需求。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农民的购买力相对下降,直接成为开拓农村市场的制约因素。这几年我们开拓农村市场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就全国而言,9亿人买不起3亿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广东,则是5000万人买不起2000万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将严重影响国内需求的扩大。中央已经把坚持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如果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持续下去,必然影响经济工作全局,同时也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对于广东来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必将严重影响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央要求广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难点在农村。按照省的标准,各县级单位(县、县级市、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应达到1900元(1990年价),才能达到农村小康的标准。从省政府对“农村小康达标县”的验收情况看,截止去年,全省有60个县(市、区)达到这一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当年价为3350元),占全省列入验收范围的107个县(市、区)的56%;而且,从掌握的情况看,这一比例在2000年可以达到70%。这意味着,广东已经在本世纪末从总体上实现农村小康。

问题是,去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629元,仅比当年农村小康标准高出279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力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应有比较快的增长;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实在令人堪忧。湛江市就是典型的例子。该市是省内唯一一个没有“农村小康达标县”的地级市。该市1996、1997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21.2%,1998年降至7.8%,1999年再降至3%(仅为3102元)。

所以可以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必将严重影响广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形势是严峻的。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深层次原因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当前,农民增收问题至少受到以下5个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个方面是,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进厂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近几年来由于机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在广东,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10年间(1999年比1990年,下同)下降了12.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尤其乡镇工业迅猛发展,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0年间提高了18个百分点,1999年几近一半。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非农产业已成为推动广东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吸纳非农就业的重要渠道,由此导致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所占比重10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1999年只有40.9%)。

但是,近几年来乡镇企业由于机制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减弱,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据省农业厅乡镇企业办公室提供的数字,1998年全省乡镇企业的工资总额为550亿元,比1997年仅增长1.97%;1999年为519亿元,下降了6.38%。

目前广东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是:其一,大量低水平的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状况恶化;其二,金融部门向乡镇企业贷款不再象以往宽松了,均须有抵押物,而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无土地产权证,无法办理抵押贷款,从而导致此类贷款连年下降。从今后的趋势看,低水平的乡镇企业必然要逐步淘汰。

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为农民提供非农收入的,恰恰主要是大量的低水平乡镇工业企业。在这类企业逐步退出市场的情况下,农民依靠其增收的路子也就越来越窄了。

第二个方面是,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已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这就决定了农产品价格上升缺乏市场导因。农产品价格低迷,加之结构调整滞后,使得农民增收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

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即使调整品种结构,农产品价格也要受制于市场需求。比如中山市,今年优质谷的比例已达100%(去年是98%),该市生产的粮食价格平均为每50公斤63-68元,最优的马坝油粘为85-90元,这一价格水平比两三年前低20元。

第三个方面是,体制环境的变化使农业发展的风险增加了。

农业本身仍然是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特性依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去年12月下旬的那场冰冻霜冻灾害中,单是一个茂名市,就冻死香蕉30多万亩,北运菜40多万亩,损失惨重。

在当前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除了上述自然灾害风险,农业又增加了市场风险。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自己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能否卖出好的价钱,甚至能否保本,心里没数。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从自家或周围农户那里看到了市场的残酷无情的一面。去年,河源市有个村的农民种了上万斤蜜柚,没料到卖不出去,损失近万元;只好砍掉全部蜜柚果树,种上春甜桔。市场固有的风险,加上农户的“跟风”意识,也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韶关市始兴县农民生产的辣椒,比邻近的湘、赣两地早一个多月上市,可以卖个好价钱,当地农民看到了这一点,就一哄而上,导致价格在急剧波动后大幅下降。

当前,市场经济运作的游戏规则将立未立。由于农村契约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直接导致农民在进入市场时吃亏,从而影响收入增长。紫金县有个赛特发公司,是该县三大农业龙头企业之一,其发展项目为三黄鸡,走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一开始,县里的不少农户养了三黄鸡都卖给该公司。该公司号称带动农户500户,去年已使农户户均增收1840元。今年村里的农户把三黄鸡送到赛特发公司的时候,该公司突然提出收购的鸡必须是其指定并销售的饲料饲养的,否则拒收,给农户泼了冷水。

第四个方面是,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正在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我国加入WTO,对国内农业及农产品的影响,集中在市场准入和产品竞争优势上。为了在关税配额的实现问题上占据主动,我国应较多地出口蔬菜、水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适度进口粮食等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发挥比较优势。这就可能使相当数量的从事粮食等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生产的劳动力退出原有生产领域。问题是,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要寻求新的出路。一旦缺乏有效的途径分流这部分劳动力,他们就只有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收入增长也就无从谈起。

实际上,在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受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已经十分明显。在中山市,1997年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的增幅为16.39%,1998年为8.77%,1999年仅为1.77%。这主要是由于镇区工业企业基本上是外商投资企业,受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普遍开工率不足,直接影响了进厂工作的农民的收入增长。

第五个方面是,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长期以来的掠夺式和粗放型经营,累积的不良因素的作用力开始显示出来。地力下降,海洋资源衰竭;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加重,并急剧向农村蔓延,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从广东沿海渔区的现状可以集中地看出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分析收入结构变化时提出,人均渔业收入是增长的,但这种增长实际上靠掠夺式经营支撑。目前,部分渔区已繁荣不再。据台山、南澳等地渔民反映,一艘拖网渔船的年纯利,80年代末、1995年、1999年依次是15万元、8万元、4万元,劳均纯收入则依次是2万元、1.1万元、0.7万元。到了今年,全省机动渔船中,盈利10%,保本20%,亏本70%。这就导致大批特困渔民的出现。汕尾市城区低于最低社会保障线的贫困家庭中,有一半以上是特困渔民。

渔民收入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盲目提高捕捞能力,使之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产能力,近20年间,对资源损害极大的拖网渔船和功率同比增长了4.4倍和5.1倍,造成海洋渔业资源普遍衰退。渔民反映,南海著名的万山渔汛、甲子渔汛、汕尾渔汛、清澜渔汛、昌化渔汛、北部湾渔汛等6大渔汛已基本消失,过去出海几海里下网就有鱼捕,现在出海十几海里仍找不到鱼的踪影。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沿海污水排放和人工过度养殖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加剧,近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赤潮发生频率增多。

四、突破农民增收的“瓶颈”

之所以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严峻,从政府作用的角度讲,就在于当前的一些措施(如大中城市限制农民用工、调整按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范围等)均可以在短期内奏效,且其效果都是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而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如调整结构、发展小城镇等)基本上是战略性的,不能很快见效。严酷的事实,迫使农民选择了两种出路:一是弱质的产业和劳动力在茫然中融入无情的市场,向市场要收入;二是回归传统农业,满足于自给自足。

因此,我们应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转折时机,抓紧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机制。

我们认为,这种机制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完善并稳定粮食收购价格政策。从确保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高度,完善粮食收购体制,牢牢确立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地位,当前尤其是继续在贷款、利率、税收等方面给予国有粮食企业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企业交纳33%所得税给予免征或退还,对储存粮食仓库的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给予免征,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在改革中重现生机,以利于稳定粮价,确保农民收入。

(二)改革国家与农民的“取予”体制。在“取”的方面,暗取改明取,无序改有序,即加快费改税步伐,同时,以严厉的行政措施制止各种名目的收费。在“予”的方面,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当务之急是,把前些年由“剪刀差”拿走的资金,通过财政渠道逐步返还给农业。同时,改变以往的支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信息服务、农民和农技人员培训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三)有计划地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在耕地资源短缺和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减少农业人口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办法。在过去的20年间,广东平均每年降低农业人口的比重为0.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要力争提高到1.5个百分点。按此推算,广东每年需要将58万的乡村人口迁入城镇。我省已经确定今后要重点发展300个中心镇,若每个中心镇每年接纳700人,每年可吸纳21万农业人口,另外37万由其他集镇和城市吸纳。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前的关键是抓落实,在加快小城镇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土地制度创新)等方面下大功夫。省政府已决定由省计委牵头成立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部门协调会议制度,这将为加快广东城镇化进程提供组织保证。

(四)大力实施“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政策。通过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市场,一头联系千家万户,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政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重点应放在加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当前的情况看,很难找到一条能够非常直接地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捷径;正确的态度是,理清思路,狠抓几年,以求逐步使农民收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增长。

标签:;  ;  ;  ;  ;  ;  ;  

广东省农民收入调查报告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