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危机中的重建”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论“危机中的重建”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评《“危机”中的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杨耕的新著《“危机”中的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以下简称《重建》)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力作,也是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项可喜的收获。

自从19世纪40年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来,这一思想体系在不断地汲取科学成就和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得到了重大发展,而在理论自身方面则表现为对教条主义的不断克服。然而,教条主义从未因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而绝迹,相反,每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发生变化,每当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新的情况,历史唯物主义就会处在“危机”的喧嚣声中。实际上,所谓“危机”正是教条主义的危机。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没有也不可能包含一切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世纪之交的确提出了一些超出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视野的新问题,从而导致历史唯物主义出现某种“危机”。然而,只要科学地解答这些新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因此,全部问题在于实现“危机”中的重建。作者认为,需要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的范畴、理论生长点和理论职能等方面对这一思想体系重新作出全面的思考。

在西方,以“重建”为题旨的著作不胜枚举,因而出现了颇具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往往是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某一社会思潮联姻,诸如用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结构主义、实证主义去补充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这种“重建”并不是真正的重建,其实质只能是一种肢解。积极的“重建”是艰难的科学探索,是在“回归马克思”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革命性变革的标志。然而,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分歧颇大,从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布哈林到当代的教科书,对历史唯物主义都作出了不同的规定。《重建》一书指出了这些不同规定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既要根据“发展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又要充分注意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的原则指示”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重建》一书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是说明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其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历史的最高抽象。这种抽象不仅没有失去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反而由于在对历史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考察中使社会发展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了。历史主客体辩证关系是历史的基本线索,而历史主客体的关系又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实践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

这样一来,《重建》一书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分析,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位在哲学的层次上,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然后再进一步思考这种历史哲学的任务。由于这种思考,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依据,从而追溯到了它的出发点。这种分析,一下子就把作者引入到“回归马克思”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上,从而为“重建”的科学性设置了必要的前提。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所以,厘清后人强加给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各样的误解和庸俗化的理解,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就显得非常重要。《重建》一书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作者的这种使命感,而且这种使命感在具体阐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理论的总体性、完整性和一贯性,它是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的统一。历史认识论不能脱离历史本体论,否则,就是不确定的;历史本体论也不能脱离历史认识论,否则,就是不可靠的、独断论的;而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统一,必然使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具有历史方法论的功能。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一直存在重历史本体论,轻历史认识论,重观点、轻方法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一门远离现实的学问。《重建》一书一反这种状况,雄辩地证明:历史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生长点;而“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方法,是历史本体论和历史方法论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每一个原理同时又是方法。《重建》一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归纳概括,提出了认识社会历史的“社会有机体分析法”、“交往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实践反思法”、“科学抽象法”、“解释法”等等,由对这些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一系列更为具体的方法,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一门现实的科学。

《重建》一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和理论所作出的全面系统的考察,都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所归纳出来的方法的应用,特别是该书的最后一章“世界历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可以视为作者运用上述方法来研究现实问题的尝试。从这一点来看,《重建》一书使历史唯物主义走出了大学讲堂,成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对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我们的追求。《重建》一书由于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一个方法论体系来加以研究,并系统地、连贯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出来,从而为我们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契机。正是由于这一点,《重建》一书将会不仅成为一部有影响力的理论著述,而且会表现出很大的实践意义。所以我自己在读了这本书之后,非常希望把它推荐给更多的人。

标签:;  ;  ;  

论“危机中的重建”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