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人才培养重点研究_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会后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北京奥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747X(2009)03-030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80-05

历史证明,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必将对举办国和城市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奥运会后所出现的“后奥运效应”依然是世界各奥运会举办国最为棘手的问题。北京奥运经济高级顾问黄为曾说过:“北京奥运会对北京的正面影响至少会持续到20年以后”、“从某种意义上说,奥运会结束才是一届奥运会真正的起点。”由此,怎么在“后奥运”时期把奥运会效应得以最大发挥,怎么把奥运会效应持续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怎样消除或避免其负面影响,乃当务之急。要解决以上问题,人才是关键。为此,笔者欲通过对“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进行研究,希望能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1 研究方法

(1)深度访谈法。笔者首先以于2007年10月20日-22日在武汉体育学院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体育科学论坛”作专题报告为契机,选取了来自10个省、市的13名教授作为访谈的专家对象。其次,又在重庆、四川两地选取了25位专家(其中大学教授10名,地市级体育主管官员7名,重点中学高级教师8名)进行深度访谈。

(2)问卷调查法。以高校青年教师及在校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是通过在“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体育科学论坛”上作专题报告时,现场发出62份调查问卷,共收回62份,有效问卷58份。对在校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邮递和现场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6份,收回问卷107份,有效问卷89份。通过检验,其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回收率与有效率等都符合社会学研究的要求。

(3)数理统计法。对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后奥运”时期概念的商榷

“后奥运”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语,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很多学者提到的“后奥运”,主要关注的是举办国的体育运动水平以及主办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奥运会后一定时期的下降趋势,更多关注的是奥运经济的“冷”效应。而笔者认为,奥运会给举办国及主办城市的影响是多维的,不仅仅是“冷”效应,还有“热”现象;不仅仅是经济方面,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因此“后奥运”时期这一概念应该赋有更为广泛的内涵。鉴于此,笔者认为,“后奥运”时期是奥运会举办国在奥运会举办结束后,举办国因奥运会的举办而使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国民意识等发生一系列变化的一段较长时期,这一时期尤其以体育所带来的相关变化最为明显。我们不仅要注意奥运会的后续经济“冷”现象,还要积极应对“热”现象,才会让“热”效应得以可持续良性发展。笔者在此提出,希望能够得到与更多专家、学者们的商榷,为笔者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3 体育人才社会需求指标体系的重构

研究一定时期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指标体系的变化与重构,是反映体育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与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研究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归纳与筛选,以及根据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课题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综合素质两项指标为重构研究的内容。在人才类型和人才综合素质指标上分别选取了33项和38项,然后请专家、教授共计38位对各项指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序在0-9的范围内进行评分赋值,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R形因子分析。按照规定特征值大于1的数值为主成分后,分别获取了7个因子和6个因子,再经过方差及大旋转,再分别获取了30项和29项小指标,构成课题研究的指标样本。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体育人才主要以体育教育人才、体育产业人才、社会体育人才、体育竞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科研人才、体育媒体人才为主,在服务领域有所扩大。在综合素质方面,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反映出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见表1、表2)。

4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人才需求状况

4.1 人才供需情况

由表3可知,“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人才供大于求的依然集中在体育教育人才上,而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和体育科技人才。分析原因:

(1)体育教育人才。由于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存量均比较大,毕业生就业率低,因此这种效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供小于求”的专家判断率仍有0.10,说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空间。但主要集中在对一些新型领域、紧缺人才、高级人才培训的培训人才,以及高等院校高质量、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2)体育产业、社会体育人才。体育产业与社会体育具有一种联动效应,而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的体育产业和社会体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体育产业人才来说,一方面根据《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在2010年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2020年将达到2%左右,必须要有大量懂体育、懂经济、懂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另一方面,如何对北京奥运会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场馆进行开发与管理,还需大量的人才。对社会体育人才来说,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指导员人才的匮乏。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社会指导员约20万人,若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每千人须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在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数应为65万人,还需45万人左右。同时,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在我国掀起新一轮的全民健身高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量势必会增加。

(3)体育科技人才。由于当前科学技术在体育方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同时我国的体育科学技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国体育科技人才还依旧匮乏。

(4)体育竞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体育媒体人才。由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我国已经对其相关人才进行了大量的培训,所以在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量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强国以及现代新闻媒体的发展,特别在体育竞技和体育媒体人才方面仍然还有一定的维持与发展的需求空间。

4.2人才急需程度

由表4可知,“后奥运”时期我国急需的体育人才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人才、社会体育人才和体育科技人才。因为就上面3类人才本身就还存在一定的历史需求量,再加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产业及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造成这两类人才的极度欠缺。当然,对于体育科技人才而言,任何时候都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并且都是急需的。对于体育教育人才来说,目前还存在供大于求,毕业生存量还比较大,但在高学历、高水平、新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方面,仍有急需的空间。对于体育竞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体育媒体人才这3类人才来说,由于我国在奥运会举办前进行了大量的培养,急需度相对较低。

4.3 人才需求数量

由图1可知,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体育人才社会需求数量仍然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主。体育教育人才历来是我国体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显示,目前约占各类人才总量的70%以上。而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将伴随我国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入学率的提高,同时随着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及技工学校的增加,我国的体育教育人才还有适度的增加。另外,随着我国正在推行的“阳光体育运动”,教师的课时数明显增加,相应的教师数必然要求要增加。当然,新农村体育建设及新旧老师的自然交替,也会影响我国的体育需求人才。综合以上原因,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还比较大。

对于体育产业和社会体育来说,由于社会为这两个类型的人才所提供的岗位没有体育教育人才广泛,所以在需求量的相对值上并不大,但绝对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对于体育竞技人才来说,由于要保持我国体育大国的优势,以及运动员的新老交替。同时,由于我国实行体育运动员的选拔制度,本身就需要从大量的运动员中进行挑选,所以还需要一定数量的运动员人才。对于体育管理和体育媒体人才,由于奥运会期间的大量培养,所以在奥运会后的需求量将会没有多大的增加。对于体育科技人才来说,由于社会领域及提供的岗位有限,相对需求量不是很大,但绝对量比较大。

图1 体育人才需求数量专家判断值

4.4 人才需求综合素质

通过表5可知,当前社会对我国体育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特别是把创新素质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其实,江泽民同志早就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重要论断,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因此,我们也应该建设“创新型体育”。诚然,创新是最重要的,而创新取决于人的创新素质的高低,所以创新素质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素中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5 “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5.1 必须着力于“走两线”战略

所谓“走两线”,就是同时“走一短线”和“走一长线”。所谓“短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急需,对人才进行短期、集中、分类培训,以及从国外引进具有高质量的人才。特别要充分利用奥运前所培养的人才进行转化。因为奥运前所培养的人才以举办、推广奥运为主,而奥运后以产业开发、经营、休闲为主。这样一是实现对人力资源有效转化,避免人才的闲置。同时,这些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历和知识,是对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可以使这些人才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根据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年限的特点,即如果培养本科教育至少还需要4年时间,培养研究生教育至少还需要7-10年的时间,因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得“长线”。通过“两步走”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在“后奥运”时期对人才的急需,同时也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的长期有效供给。

5.2 必须着力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才资源的培养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要充分发挥与依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信息反馈,着力于社会所需、社会所用,避免盲目性,使人才产出与社会所需和谐统一。为此,人才培养必须要遵循社会对人才在质、量、结构上的需求关系,特别注意量与结构的合理配置。要充分认识人才在社会的供需情况、急需程度、需求数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急需不意味着需求数量大或供小于求,不急需也不意味着需求数量小或供大于求。因此,要积极培育体育人才市场,优化体育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和完善体育人才市场体系。要深入开展人才调研,掌握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提高体育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水平。同时也要规范体育人才交流办法,促进体育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用活全国体育人才资源。

5.3 人才培养必须以紧缺人才为重点

(1)体育产业人才。历史表明,历届奥运会后对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是各国面对“后奥运低谷效应”最头疼的事情。如1976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在15天的轰轰烈烈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座空荡荡的体育场,还给纳税人留下了20年的债务。1998年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后,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却导致了长野经济的大衰退,创造了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纪录。即便是被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称为主办了“最好一届奥运会”的悉尼,现在依旧在为2000年奥运会“还债”,如今悉尼大部分场馆闲置甚至废弃,有部分场馆甚至开始进行拆除卖废旧建筑材料了,“后奥运效应”带给澳大利亚的痛苦仍在继续。

而北京奥运会我国政府在场馆及基础设施建设上花费了高达353亿美元,一旦奥运结束,消费、投资骤然变冷引起短期需求的剧烈变化,受益最大的产业又特别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出现过剩,前期投资不能马上回收,设施维护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双重压力将可能导致北京地区的经济衰退。因此,北京奥运会的“后奥运会低谷效应”最为主要的依旧是场馆和设施的闲置问题。如何在奥运会各项比赛结束之后继续发挥这些场馆的作用,通过各种活动尽可能收回对这些场馆的投资,避免这些场馆的闲置,以及土地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浪费,对北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势必带来沉重的负担。

其次,北京奥运会必将为北京和整个中国留下最宝贵、最丰富的精神与文化财富。何振梁先生曾说过:“举办奥运会将为中国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另外,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民体育消费意识将大幅提高,体育消费市场将得到空前扩大;中国体育产业的基本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整个产业的资金和技术密集程度,从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体育产业的投资者以极大的信心和资源提供。为此,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后奥运”时期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北京市政府已经将体育文化产业确定为后奥运时期北京重点发展的几大具有奥运特色的产业之一。

为此,如何让奥运场馆在奥运会后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如何让留下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在奥运会后得以最大发挥和持续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如何抓住奥运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优势效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急需一定的人才。

(2)社会体育人才。北京奥运会必将大大提高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促进人民群众的体育参与意识。北京奥运会所有的比赛场馆,在奥运会后也都将成为北京人民开展体育运动和健身休闲方便的场所,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将更积极、更方便地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必将出现新一轮的健身热潮。其次,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总人口的40%左右。”若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数至少为65万人。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体育人口发展到占50%左右,约7.5亿人,即使按1∶150比例(发达国家为1∶50)配备体育指导员,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也应达到500万人。目前我国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3.9%,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0万人。因此,社会体育人才也是当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3)体育科技人才。“科技兴体”是体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特别是在现代竞技运动的训练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诸如技术、器材、服装、营养等各方面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其中最具推动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使我国竞技运动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要培养高层次的体育科研人才。

5.4 着力于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强化创新素质

当前,我国正面临知识、经济、文化、科技等全球化的重大挑战,特别是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承担的社会任务已经远远超出其传统的职业范畴与特点,因此包括对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要把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放在首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特别注意创新素质的培养,因为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能与时俱进,才有可能成为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体育人才,才能推动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8-11-07;修回日期:2009-02-10

标签:;  ;  ;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人才培养重点研究_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