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众
(黑龙江省鸡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8100)
【摘要】 目的:浅谈疟疾的治疗诊断与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9例疟疾患者,对其进行药物治疗。结果:经治疗后69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疟疾患者要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2年内无复发为止;有反复发作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复查。1~2年中有疟疾发作史或血中查到疟原虫的感染者,应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开始即给予抗复发治疗
【关键词】 疟疾;诊断;预防
【中图分类号】R5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345-02
疟疾又名打摆子,主要是由疟原虫经雌性按蚊叮咬为传播途径的寄生虫传染病。疟原虫先侵入人体肝细胞内繁殖发育,然后再侵入红细胞内繁殖,致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引起发病。临床特点为患者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随即大量出汗后缓解。疟疾分为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恶性疟4种。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确诊疟疾的患者69例,患者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9岁。患者均有高热表现,伴有腹痛腹泻、呕吐恶心的症状。恶性疟疾43例,间日疟疾21例,其它类型的疟疾5例。
1.2 治疗
①氯喹:是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特点:口服吸收快,排泄较慢,作用持久,服药后24~48h即可退热,48~72h血中疟原虫即可消失。用法:磷酸氯喹成人首次1 g口服,6~8 h后服0.5g,第2、3 d再各服0.5g,3d总量为2.5g。一般氯喹治疗后48 h体温仍未控制住,即可基本排除疟疾。②青蒿素:适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特点:吸收快。用法:青蒿素片,成人首次口服1.0g,于6~8 h后服0.5g,第2、3日再各服0.5 g,3日总剂量为2.5g。
1.3 结果
69例疟疾患者均好转出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诊断
2.1 一般疟疾
2.1.1伤寒 起病缓慢,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特殊中毒症状、自细胞总数减少、肥达反应可阳性,血、骨髓、尿、粪便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
2.1.2急性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疫水接触部位常出现皮疹,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可查到血吸虫卵,粪便孵化常为阳性。
2.1.3败血症 虽有畏寒、发热,但无定时规律,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而无缓解间隙。多有原发性感染灶和(或)迁徙性化脓灶,细胞总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核左移现象,血培养有病原菌生长。
2.1.4钩端螺旋体病 有疫水接触史,急起持续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压痛。血清学试验阳性,血、尿、脑脊液中可检出钩端螺旋体。
2.2 脑型疟疾
2.2.1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般无寒战、多汗,神经系统中毒症状重且有定位体征,脾不肿大,无贫血。白细胞总数多增高,脑脊液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2.2.2中毒性痢疾 多见于2~7岁儿童,突然高热、昏迷、抽搐、休克,甚至循环衰竭、呼吸衰竭。自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消化道症状缺乏,灌肠或肛拭取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3.预防
3.1 管理传染源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对疟疾患者及带疟原虫者进行虫媒隔离,直至患者症状消失后可解除隔离。根治疟疾患者及带疟原虫者。
3.2 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灭蚊。可用物理、化学方法杀蚊、灭蚊。
3.3 保护易感人群
3.3.1防止蚊虫叮咬 使用纱窗、纱门、驱蚊剂等防蚊措施。
3.3.2预防服药 进入疟疾流行地区的人员,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癌药。哌喹,每次服600mg,每月1次,睡前服,或用氯喹,每次服300mg,每7~10日服1次。疟疾流行地区的夜晚室外工作者,也应定期预防服药。
3.3.3疫苗预防 抗子孢子疫苗、红细胞内期的裂殖子和配子抗原疫苗,目前正在研制中。
4.讨论
临床发作主要是因受感染的红细胞破裂时,裂殖子、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变性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等进入血液,引起异性蛋白反应并释放激肽类物质,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高热、寒战、大汗等典型症状。裂殖子从破裂的红细胞逸出后,部分可再侵入其他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不断循环,因而导致周期性临床发作。疟疾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后,血液中仍有疟原虫增殖,但不出现疟疾发作,而成为带虫者。疟疾患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密切相关。恶性疟原虫能侵犯各阶段的红细胞,可使20%以上的外周血红细胞受感染,血液中疟原虫密度很高,而且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周期较短,只有36~48小时。因此,贫血和其他临床症状均较严重。间日疟和卵形疟仅侵犯网织红细胞,三日疟仅侵犯衰老的红细胞,且红细胞感染率低,故贫血和其他临床袭现均较轻。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时,可使受感染的红细胞体积增大成为球形,胞膜出现微孔,彼此较易黏附成团,并较易黏附于微血管内皮上,引起微血管局部管腔变窄或堵塞,使相应部位的组织细胞发生缺血、缺氧而引起变性、坏死。发生于脑部,则引起脑型疟疾。四种疟疾发作的症状基本相似。表现为突发性寒战、高热及大量出汗,少数患者有前驱期症状,如乏力、疲倦、食欲减退、头痛、肌肉酸痛等。多数患者突起发病,如四肢及背部发冷,渐感全身发冷,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唇指发绀,伴头痛、恶心、呕吐等,但神志清楚,常持续20~60 min。随后体温迅速上升至40℃以上,出现全身灼热、面色潮红、结膜充血、脉搏有力等,严重者甚至谵妄,发热持续2~6 h。高热后全身大汗,体温骤降至正常,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但仍乏力,持续0.5~1 h后进入间歇期。两次发作之间有一定的间歇期,早期发热可不规则,数次发作后渐变得规则,呈寒战、高热、大汗、热退等典型的间歇发作,间日疟隔天发作一次,三日疟隔两天发一次。反复发作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脾肿大。
宣传疟疾相关知识如传染过程、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等,指导患者应坚持服药,以求彻底治愈。出院后仍应避免劳累,定期随访,如有寒战、发热、大汗消退后反复发作,应及时到医院复查。
【参考文献】
[1] 丁俊;疟疾流行现状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05期.
[2] 黎青山.45例重症恶性疟临床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05,5(2):282.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18~626.
论文作者:李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疟疾论文; 疟原虫论文; 红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高热论文; 症状论文; 寒战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