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力资本分布与流动的研究——基于“五普”与“六普”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力资本论文,我国论文,六普论文,五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13)06-0080-05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本,就必须对人力资本的现状有科学细致的分析。现有文献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视角多集中在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方面,鲜有对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及其迁移流动的研究。本文利用中国人口普查资料比较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的空间分布、产业分布、城乡分布的现状与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阐述了人力资本流动对人力资本分布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有累计成本法、未来收益法和教育指标法三大类[1],其中教育指标法因其直观易操作、剔除价格因素影响而被广泛应用。该方法以受教育程度代表人力资本,公式如下:
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其数值越小,说明人力资本结构越均等。
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
1.省域人力资本分布
(1)人力资本现状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本质量有了长足进步。2010年全国人力资本水平为9.05年,较2000年的7.60年上升了1.45年,全国人力资本存量为64742.33万人/年,比2000年的50800.00万人/年增加了27.44%,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为0.17,较2000年下降了0.09。
(2)人力资本变化
如表1所示,31个省区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增长。其中2010年人力资本水平排名前五位的省区市分别是北京(12.19)、上海(11.21)、天津(10.62)、广东(9.74)和辽宁(9.73),排名末三位的分别是西藏(5.13)、贵州(7.47)和青海(7.77)。从2000-2010年,人力资本水平增幅最大的是北京(2.24),上海(1.96)居次。从人力资本存量来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山东(5146.80)、河南(4461.82)、江苏(4246.96)、四川(3846.11)和河北(3659.22),而西藏(75.86)、青海(225.82)和宁夏(287.24)排名末三位,其中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快速的省区市有上海(86.79%)、北京(74.03%)、西藏(65.28%)和浙江(54.42%)。从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来看,人力资本结构的平等性不断增强,除西藏(0.58)、青海(0.34)受教育程度相对不均等之外,其余省区市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均在0.30以下,受教育程度比较平均,其中北京(0.10)、广东(0.11)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已接近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如美国(0.08)。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十年间我国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也有部分省区市的基尼系数正在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如北京、天津和重庆,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在吸引大量人力资本迁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的同时,人力资本的不均等程度有所增加。
从以上各省区市变化可以得出:人力资本存量受就业人口数量的影响,山东、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人力资本存量较高,人力资本水平东部发达省区市较高,西部欠发达省区市较低,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反之。上述人力资本三个指标十年间的排名变化不大,但在人力资本均等化方面有“强者变弱,弱者变强”的趋势。如北京、上海虽然人力资本水平及其增加值都很高,但是基尼系数有上升迹象,因为北京、上海是移民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由于流动人口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增加了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从而增加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而西藏、青海、宁夏虽然人力资本水平、存量都较低,但增加值超过多数东部省区市,并且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下降幅度也较大,这一方面说明国家对于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加强人才支援的政策颇具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青藏铁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增长极,加快了城镇化建设和人力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使人力资本基础原本薄弱的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凸现。
2.区域人力资本分布
按惯例,将我国31个省区市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如表2所示,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十年来虽然稳步上升,但从东到西递减的格局未见改变,但从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值以及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均超过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仍有很大差距。
三、人力资本城乡分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1个省区市的人力资本水平都呈现从城市到镇再到乡村次递减少的格局,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明显,其中西藏、甘肃、青海和宁夏的城乡差距较大,最大的是西藏,城市人力资本水平是9.56,乡村是3.96,相差2倍多,差距较小的省区市有广东、福建、江苏和湖南,其中广东城乡差距最小。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城乡差距较大的省区市是西藏、甘肃、青海、宁夏、贵州,其中西藏差距最大,差距较小的省区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北京差距最小。由此可以看出,西藏、青海等西部欠发达地区无论受教育水平还是受教育公平的城乡差距都很明显,而北京、上海、天津等东部发达城市城乡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小。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普遍存在城市人力资本存量<乡村人力资本存量的现象,但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广东6个省区市例外,究其原因,上述6个省区市:一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农村农业人口转成城市产业人口,从而增加了城市就业人口基数;二是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经济文化和二、三产业较为发达,对人力资本水平要求较高的同时也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吸引并容纳大量外来城市尤其是中小型城市的流动人口来此就业。
四、人力资本产业分布
由表4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0年,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本水平增长幅度大于第二、三产业,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于第二、三产业且呈负增长,表明其高层次人力资本有外迁现象。第三产业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上升最快,说明人力资本尤其是高层次人力资本向第三产业转移较快。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最高,但降幅也最大,第二、三产业基尼系数依次降低,降幅也依次降低。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不均等,但有收敛趋势。
在第二产业,借鉴OECD对制造业的分组方法,依据2010年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中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将制造业分成高中低三类技术行业①,如表5所示,人力资本水平与行业技术水平相一致,呈现高中低递减趋势,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也由高技术行业向低技术行业依次递减。人力资本存量呈现两端高中间低格局,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人力资本存量较高,中技术行业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低技术行业主要集中轻纺制造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然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但就业人口数量的众多使低技术行业人力资本存量大于中高技术行业。
在第三产业,人力资本水平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国际组织(14.77)、教育(14.2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09),均为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存量排名前三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6758.60)、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456.62)和教育(2355.66)。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含量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业,此外由于近年来高层次人力资本多追求稳定的职业和薪酬,因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教育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较多,人力资本存量也较高。
五、人力资本流动
我国流动人力资本水平呈上升趋势,按人力资本人户分离划分,2000年省内流动人力资本水平是9.99年,省外流动人力资本水平是9.12年,到2010年流动人力资本水平分别是省内10.50年,省外9.61年,并且全国省内流动人力资本水平>省外流动人力资本水平>本省人力资本水平(包含流动人力资本)。但也有少数省区市的省内流动人力资本水平<省外流动人力资本水平,如湖南、四川等。按流动人口户籍类型划分,街道登记户口流动人力资本水平>镇的居委会登记户口流动人力资本水平>镇的村委会登记户口流动人力资本水平>乡登记户口流动人力资本水平,即城镇流动人力资本水平>乡村流动人力资本水平。
从存量来看,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多数省区市的省内流动人力资本存量>省外流动人力资本存量,如河南省内外之比是17.27:1,较之2000年的9.18:1有所上升,此外还有湖南、黑龙江和安徽等。相反,对外省人力资本有巨大吸引力、省外流动人力资本存量>省内流动人力资本存量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西藏五省,与2000年时仅有广东一省相比,增加了4个省份。
如果把省内流动人力资本和省外流动人力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的流动人力资本存量,那么从图3可以看出,流动人力资本存量占本省人力资本存量(包含流动人力资本存量)比重较大的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7个省份,若将本省人力资本存量中的流动人力资本存量扣除,得到本省净人力资本存量,按照流动人力资本存量:本省净人力资本存量来看,2000-2010年全国流动人力资本存量占比均有所上升,内蒙古、浙江、福建上升表现最明显,在流动人力资本数量与本省净人力资本数量上发生逆转,2010年流动人力资本数量>本省净人力资本数量。其中占比最大的北京(7.98∶1)、上海(7.22∶1)的流动人力资本存量已经远远超过本地人力资本存量,较之2000年的上海(2.13∶1)、北京(1.25∶1),十年间北京和上海吸纳的流动人力资本翻了几番,占比最小的是河南(0.26)、河北(0.28)与湖南(0.29)。
图1 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人力资本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整理。
图2 2010年我国省内外流动人力资本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整理。
图3 2010年我国流动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整理。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北京和上海能为就业人力资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即使入籍难度超大,仍对流动人力资本有巨大吸引力;西部地区如内蒙古、西藏等资源开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较大,流动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湖南、河南等中部地区面临本土人才流失,无法吸引外来人才的双重困境。
六、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对我国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及迁移流动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力资本无论数量、质量还是结构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基础教育的普及使得人力资本的城乡差距、产业差距与区域差距不断缩小,但尚有不足需进一步调整:
1.我国人力资本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力资本存量受就业人口数量的影响,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人力资本存量较高,西藏、青海等人烟稀少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乡村人力资本存量较高,城市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基尼系数较小,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基尼系数较大;发达地区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差距较小,欠发达地区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差距较大。
2.我国人力资本流动“俱乐部趋同”现象日益明显。高层次人力资本多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也吸引了不少流动人力资本,唯独中部地区成为“盆地”,留不住人、引不来人。结论表明,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省区市,其流动人力资本水平也越高,吸引的外省流动人力资本存量也越高,从而流动人口存量在该省区市人力资本存量中的占比也越高。究其原因,按照陈浩(2007)的划分,在健康、教育、培训和迁移的投资基础上,人力资本按低层次至高层次依次分为基础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和制度人力资本四类[3]。迁移成本是影响人力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空间距离越远,迁移成本越高,制度人力资本因为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投资成本较基础人力资本高,但迁移成本较基础人力资本低,因而更有意愿和能力迁移至能带来更高收入,提供更好机会的地区,并且这些地区因为集聚了大量的制度人力资本,新知识、新技术的交流使又人力资本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与此同时,由于有大量高人力资本的支撑,物质资本也能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从而吸引了国内外的物质资本投资,带来更多先进技术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了对高人力资本的“吸力”。
3.我国人力资本分布结构有收敛趋势。从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基尼系数降幅较东中部大,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也较二三产业降幅大,说明人力资本分布朝着结构均等的良好趋势发展。并且,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正向第二三产业迁移,说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本产业分布结构也相应调整,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针对上述结论,得出如下启示及建议:
1.加强增长极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从政策和制度建设上对落后地区予以倾斜,加快增长极培育,发挥工业化、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防止人力资本流失,进而吸引外部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如青藏沿线的建设就可以看作是“增长极”,为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积累了实践经验。另外,在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有余但水平不高,如能利用禀赋优势,有效培育增长极,形成科技、文化等产业集聚,并在此基础上盘活本地人力资本,引进集聚高人力资本,提高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定能使中部崛起,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2.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本提升的机制。首先要健全劳动力流动机制,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异地高考等;其次要鼓励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乡村人力资本投资。政府应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投资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另外,健全乡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乡村居民养老看病的后顾之忧,提高乡村人均收入等,都是鼓励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条件。
①高技术行业包括: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中技术行业包括: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低技术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