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与深圳二次创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更是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重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源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下研究中国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面临世纪末的挑战,深圳要进行二次创业,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必须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因此,分析深圳人力资源状况及问题,研究人力资源发展与深圳的可持续发展(二次创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深圳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表现为一定时空范围内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并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所谓人力资源发展,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积极开发、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形成数量适度、质量较高且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体系。
1.深圳人力资源的数量状况
(1)深圳人力资源的数量规模深圳人力资源规模急骤膨胀。(参见表1)
表1 深圳市历年常住人口数及社会劳动者人数
仅仅15年时间,深圳便具备了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其中社会劳动者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70%左右,表明深圳前15年的经济高速成长,是大量人力资源与政策、资金、技术及物质资源等相结合的产物,人力资源的高投入与经济效益的高产出之间成正相关。
(2)深圳人力资源的年龄构成
深圳人力资源的年龄构成明显呈金字塔型结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众多,社会扶养负担轻微(参见图1)。此种年龄构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活力与潜力提供了积极而强大支撑。
图1 1995年深圳人力资源年龄结构
(3)深圳人力资源的产业构成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排头兵”,其经济构架的形成一开始就有较高的起点,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调整目标,即与国际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趋同,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1995年全国三大产业的劳动力的比例为54.3:22.7:23.0,而深圳人力资源的产业构成则为2:67:31。这表明我国经济的发展仍面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而深圳已先期实现了劳动力在第一、二产业间的转移,形成了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就业结构。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有效流动与重新配置反过来促进了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2.深圳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
人力资源的质量(素质),是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内容。虽然深圳教育事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因而不能及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但是,依靠国家优惠政策以及市场机制的激励调动功能,深圳在短短十五年内也形成了整体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储备。
(1)深圳人力资源的能力素质
深圳人力资源的形成没有走自然增长和自然积累的道路,而是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一方面依靠行政手段从特区外调配干部工人,另一方面依靠市场机制吸纳特区外大量社会劳动力。深圳人力资源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2)
表2 1995年深圳与全国人力资源文化水平构成对比 单位:%
文化水平等级深圳社会劳动者 全国社会劳动者
初中级以下58.6 82.3
高中及中专35.0 15.0
大专 4.6
本科 3.2
2.7
硕士及博士0.4
深圳人力资源的技术构成较高,这是深圳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深圳1993年约有80%的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8.5%。其中从事技术开发的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5.5%。1994年,经对深圳104家大中型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8家外商投资先进企业的调查,这三类企业技术开发人员的文化层次均较高,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5.18%,具有中级职称的占62%;而其技术开发机构的负责人绝大多数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技术职称。1995年,深圳万人拥有大学生470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00人。
(2)深圳人力资源的精神素质
作为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十五年经济腾飞的历史就是深圳人艰苦创业的历史。深圳精神就是“开拓、创新、团结、奉献”八个字,这是创造“深圳奇迹”、“深圳速度”、“深圳效益”的根本精神动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深圳人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竞争意识强,敢闯敢试的观念强,劳动积极性高。由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经营管理与国际贯例接轨,并推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深圳人的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水平也普遍较高。
二、深圳人力资源发展问题
1.深圳人力资源数量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的产业的国际市场容量越来越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也越来越差。这种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深圳尽快转变自身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过程中,获取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的好处,实现深圳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对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和高度供给的基础上;而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以对人力资源需求量的相对压缩为前提条件。深圳“九五”计划规定到2000年第二产业人力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将从1995年的67%降低到50%。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未来十五年可能使深圳人力资源买方市场的能力呈逐渐缩减趋势。与此同时,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国家给予深圳的特殊经济政策将大大减少,经济环境不再象过去那么宽松。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土地价格上升,劳动者工资上升,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近两年来,已经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品档次较低的“三来一补”企业迁往特区外发展,而一部分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也面临着遭到市场淘汰的困境,企业的关停并转必然会缩减社会对人力资源的绝对需求量。
与人力资源需求量的萎缩趋势相比,深圳人力资源当下的供给量仍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将形成对深圳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原则的巨大压力,结果会导至一定程度的资源过剩。
首先是新增人力资源带来的压力。由图1可见,作为一个年青的移民城市,深圳经济发展的鲜活力和高速度离不开青壮年劳动力的高比例构成。然而这种标准的年龄结构金字塔表明,在未来至少三十年时间内深圳的人力资源供给量将呈快速持续增长趋势,与社会对劳动力的吸纳容量形成鲜明反差。
第二,大量外来人力资源流入造成的压力。据统计,从1993年到1995年,每年深圳常住人口中暂住人口均占有70%的比例,特别是在三资企业中存在大量外来劳动力、“打工者”。依“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地受人口上升的“劳动力剩余性”压力制约。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经济重心由农业转移到工业,与此同时不断地把隐蔽性失业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配置到工业部门。深圳为分流和吸收周边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任何一个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的实体,其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环境资源都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容纳大量外来人力资源。而历年来流入深圳的外来劳务工不仅数量大,难于控制和管理,而且大多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特长,因此对本来就已趋饱和的普通职业和普通岗位造成巨大的冲击。
第三,失业现象的产生和失业人员数量渐增造成的压力。近几年企业的关停并转及破产后的大量裁员导至了大量劳动力失业,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转移或迁移过程中也产生出大量结构性失业的富余人员。据统计,到1994年11月底,深圳户籍人口中累计登记失业员工达11826人。
2.深圳人力资源质量问题
(1)深圳二次创业与跨世纪发展的任务已经对人力资源在素质上提出了越来
越高的要求
第一,依靠科学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需要大批拥有新知识,能熟练掌握新技术和运用新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深圳1994、1995两年的技术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5%和2.7%,而“九五”计划要求在2000年达到8%。相应地用于技术改造的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也应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第二,深圳“九五”计划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虽然深圳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计算机和通信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队伍也初具规模。但是,要实现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0%迅速提高到35%的目标,仍有大量高新技术职业和岗位的缺口存在,需要大量诸如激光技术人员、纤维光学技术人员以及能通过生产、操纵和管理机器人来进行高度自动化生产的专门技术人员来及时充实这些新的职业和岗位。同时,深圳产业结构在由“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的过程中,也会创造出大批新的服务性行业和职业。信息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增加同时意味着对此类人力资源需求量的相应扩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表明二、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重的变化,也要求产业经济由速度效益型增长转向结构效益型增长。结构效益的增长来自于要素质量的提高,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适当数量的人力资源来补充新兴行业,更需要这些人力资源本身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即具有掌握复杂技术的能力、监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第三,由于世界经济互相依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圳也提出了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的目标。因此就急需一批素质全面的具备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决策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也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2)深圳目前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状况尚不能适应产业高度化发展和经济增
长方式集约化所提出的要求
第一,深圳经过15年的发展,人才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末人力资源的高、中、初级技术职称人数分别达到了2.9万人、12.7万人和26.5万人。但是,深圳人才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益与其规模之间不成比例。一方面不同层次人才比例结构不太合理,高中级人才仍然偏少;另一方面技术人才的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一些单位博士硕士成群,另一些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尖端产品生产岗位则无人胜任,无法满足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迫切需要。因此人才浪费和人才不足问题同时存在。
第二,目前深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规模与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到1995年,深圳共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专业技工学校2所,职业中学15所,新建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96年才开始正式招生。要达到2000年技术工人27.9万人的规模,特别是高中初级技工的比例要达到15∶50∶35,深圳职业教育现状面临着严峻挑战。另外,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也还没有形成规模。
第三,失业现象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储备形式,但深圳失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其再就业过程尚无法应对产业结构优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失业人员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而且90%以上来自工业、商业、饮食、供销、仓储等行业,大多是没有技术专长的普通工。
3.深圳人力资源机制问题
第一,虽然深圳率先在全国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而且市场机制正逐步取代计划经济手段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但是,目前深圳的劳动用工与人事调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行政计划手段。而深圳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数量庞大、关系复杂,企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这又使政府部门不可能完整准确地掌握整个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无法真正实施统一有效的宏观调控管理,致使一部分职业和岗位人浮于事,而真正急需人才的重点行业和单位又得不到合适的人。
第二,深圳人力资源市场尚未发育完全,相应的法规没有及时建立,市场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监控和管理。这在深圳三资企业员工的就业方式中表现最为突出。在降低劳动成本的利益驱动下,不仅企业经营者的劳动用工短期行为频频发生,损害了员工利益,而且客观上也促使一些用人单位对“价廉物美”的外来劳务工需求量增加,积招滥雇,使深圳多年来一直无法摆脱外来劳务工大量涌入造成的压力。
第三,由于注重眼前利益,一些经营管理者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忽视对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职业技能训练投入很少。另外,单纯依靠从外地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发展方式,既增加了人口压力,也不利于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旧的体制尚未完全打破,而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的阶段,双重体制的并存和新旧体制的摩擦,是导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过程中种种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深圳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思路
人作为一种资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内容。因此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
与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各项发展目标相适应,深圳人力资源发展目标是:以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为原则,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一个整体素质高、规模结构优化的人力资源体系,真正成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和社会发展潜力的载体。
深圳“九五”计划指明,特区的发展要实现从依靠优惠和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的根本转变。在人力资源发展问题上也是如此,要摆脱对人才引进的片面依赖,挖掘现有人力资源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因为,一方面新增劳动力的迅速增长与2000年400万人左右的人口规模控制,已经不允许再从特区外大量引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深圳现有人力资源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有条件也有可能通过结构的调整、体制的完善和规范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措施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促使其向更高水平发展,向更合理的格局转变。
第一,解决深圳人力资源数量上供大于求矛盾的基本途径,是压缩供给和扩大需求。压缩人力资源供给量,主要通过控制人口规模、限制外来劳务工盲目流入,积极发展劳务输出,以及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等措施来实现。而扩大需求则主要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来解决。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减少会相应减少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但是实际上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都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深圳人力资源的买方市场地位。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必然会带来许多新的服务性行业及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也将形成对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因此,走产业高度化发展的道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应实现同步、协调转移。然而要通过使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流动和再配置,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还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第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深圳人力资源发展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发展经济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与现代化之间的正向关联,早已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要把“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实现深圳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上一个新台阶,最根本的是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包括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确立现代化职业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建立门类齐全的,高、中、初级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相衔接、配套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特别是以高级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全市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发展,从而跟上科学技术发展步伐,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三,真正确立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是深圳人力资源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要转变思想,逐步放开人力资源市场,真正把用人自主权下放给企业,使人力资源流动实现双向选择。一方面企业能依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市场人力资源供求状况来调节自身人力资源需求,另一方面劳动者也能依照自己的兴趣、专长和能力水平来自由选择职业。从而避免计划经济体制中宏观调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一些地方人力资源积压闲置而另一些地方人才奇缺的现象产生。其次,政府部门要真正起到统一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协调和指导人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首先对深圳人力资源储备、结构、富余与缺口状况等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对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作出正确的估计和预测;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设立相应的制度和法规;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
第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精神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是为深圳二次创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根本途径。
第五,象其他经济和社会资源一样,人力资源不仅要开发利用,还应加以保护,以保障人力资源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保护人力资源必须在一方面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标签: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深圳经济论文; 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人力资源成本论文; 二次创业论文; 人力成本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