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目标”下的海尔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尔论文,目标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瑞敏参透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群龙无首”:每条“龙”都很有能力,每个人都把工作做到最精细,希望“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所以,海尔在互联网时代,追求“三无目标”: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在用户手中,所以海尔要“跟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互联网消除了距离,零距离使原有企业组织架构、商业模式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海尔的组织要从正三角变为倒三角,进一步演变为一张扁平的“网”,“自主经营体”便是网中的节点。逻辑听起来顺理成章,执行起来却并不容易。从2005年9月至今,用张瑞敏的话说是“经过许多曲折”。他谈及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时说“人是最大的挑战”。而这里的“人”,包括员工、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利益攸关方,他们原来的角色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无领导: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传统的企业管理是“科层制”,从企业领导、高层员工、中层员工到基层员工,形成金字塔结构。互联网时代用户驱动着企业。海尔探索自治小微公司,中层消失了。海尔8万多名员工,一下变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最小的7人。金字塔模式变了,企业架构从正三角变为倒三角,过去领导是上级,现在用户是领导。而且,过去企业内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是串联,现在是并联。相关人员在每个环节都一起,如设计阶段,设计、销售、供应方就在一起,决定了这个产品好不好卖。所以,海尔将目前的组织称为“人单合一双赢——平台组织下的自主经营体并联架构。”这些“自主经营体”,拥有现场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与独立公司没有区别。
员工的角色随之发生变化,从执行者变为接口人、创业者。张瑞敏说,不是要你把这件事做好,而是要你整合相关资源,把这件事做好。如海尔在尼日利亚的销售机构,原来有十个人,现在只有一个人,整合资源完成任务就行了。使员工自我驱动的核心是“人单合一”。人,指员工;单,是这个员工的用户。人单合一就是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用户、给用户创造的价值以及自身相应得到的报酬。传统上资产归企业,难以量化到人来增值。海尔把员工无偿占用资产变为有偿负债,以驱动增值。比如,一个销售员涉及的应收账款,就计为他个人向企业的有偿负债。又如,100万元的商品卖出去还不行,还得明确卖给谁。每个员工都有一张损益表,是海尔“人单合一”实施的基础。在这种机制下,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注重投入产出,使海尔逐步实现“三零原则”——零库存、零签字、零冗员。目前,海尔在生产线上的产品有20%已经明确用户,不断向零库存推进。以前许多人签字,有事也没人负责;现在基本没有人签字,因为事先有预算和预案。
基层员工有科学决策的能力了吗?张瑞敏说,海尔有一个“官兵互选”的机制。他举了一个例子,海尔在中国3000个县,每个县的销售公司是一个自主经营体,员工人数不能超过七个。有一个县自主经营体的领导有问题,那些兵联合起来把他选掉了,选了另一个县的人当领导。另一个县的人上来后,又把那七个人中的三个兵削了,变成只有四个人。结果指标完成比以前多一倍,这四个人分得更多了。后来四个人忙不过来,又雇用临时人员,但临时人员是他们出钱来雇,和海尔集团没关系。
无边界:按单聚散人力平台。传统企业是有边界的,但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是无边界,可以跨界经营。海尔探索建立“按单聚散”的人力资源平台。“我可以组织外边的人把这个事干好,不是我内部没这样的人才就不干了。”张瑞敏说,“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为什么一定要你的人来做呢?”在“平台组织下自主经营体并联”的生态圈里,人员不是固定的,员工、用户、供应商都在一个平台上。人员“按单聚散”,这个单五个人做,下次可能就不再是这五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角色也变了,从被动购买者转为主动参与交互者。净水洗衣机就是一个案例。海尔研发出净水洗衣机,洗衣机里加了净水装置,水越洗越干净。这个创意得到40万用户响应,网上用户建议7000多条,归纳为7个方面,这个产品是用户自己设计的。海尔用美衣靓妆、时尚面料等话题,吸引用户讨论。用户中,一类提出问题,另一类是方案提供者。后者有可能成为海尔在线设计师,他们可以参与海尔产品的开发过程,高级设计师还可以参加海尔全球新品发布。由于有后面一类的网友,前面一类的网友可以得到帮助。这样平台越来越大。平台一边是用户,另一边是研发资源,比如全球技术社区,海尔起到桥梁作用。
无尺度:吸引资源优化供应。供应商为什么就愿意参与研发呢?张瑞敏说,事先要制订好预赢方案,比如专利池等。传统企业是大规模制造,互联网时代是个性化订制,海尔按照用户需求来设计、制造、销售。所以,合作方从企业的博弈方到利益攸关方。如净水洗衣机,就是海尔与陶氏化学合作研发的成果。陶氏化学亚太区首席技术官姚维广说,海尔2012年找他谈专利池的概念时,他非常兴奋。陶氏化学、海尔都有专利,怎么实现利益最大化?就是形成利益共同体,专利一起向外授权。海尔、陶氏利益一致,共同开发第三代洗衣机。
海尔在自主经营体的基础上,整合外部资源时又形成“利益共同体”,相关的设计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可以在创造增值后利益共享。又如,海尔为了巩固大家电配送优势,承诺24小时限时到达,24小时内送不到的整台产品就免费送给顾客。海尔联合13个利益相关方来保证这个承诺,包括引入亚马逊的团队和经验,亚马逊团队不是固定报酬,可以分享收益。海尔以“人单合一”为核心的管理探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海尔收购三洋后,八个月止亏。三洋的员工接受了人单合一的观念,以前唯上是从,现在唯用户是从。海尔从2007年到2012年,年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5%,运营资金周转天数为负十天。但还需要进一步“落地”。比如,人、单、酬对应还没有完全做到;收入增长还有赖于建立平台,刺激颠覆性创新的产生。海尔创新的组织架构、商业模式,蓝图已经画出来了,还需要一步一步实现。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因为成功只是踏准了节拍,但谁也不能永远踏准,一旦踏错万劫不复。目前,海尔正在通向“时代企业”的路上。
决策权下放:让员工变成“CEO”。海尔将8万多员工变成2000个自主经营体。互联网时代,让员工永远与消费者连在一起是个好想法。但是否一定要采取把组织从正三角变成倒三角这么彻底的方式呢?是否每个员工都有能力去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呢?“每个员工都成为CEO”是否带来管理新难题,是否局部会失控呢?这也是张瑞敏开始非常担心的,不说崩盘吧,可能会彻底乱了。所以,在推进的时候,死死咬住了“创造用户需求”这一点。举一个例子,现在规定一个县的员工不超过七个人,原来的结构是县一级归市一级管,市一级归省一级管。现在上面没了,你不请示谁,自己来决策。我们先把目标锁住,这个县100万人,创造多少用户是基本的,多的部分我们“超值分成”。为了创造这些用户,海尔必须供应什么产品,倒逼到研发那儿,研发的人就要过来。那么,全国3000个县(的销售负责人)都来找研发的人怎么办?这就要把很多需求,通过大数据进行合并,最后不同需求变成几大类产品。
防止崩盘、防止乱,原来一级级的指令,变成以用户为中心来转。那么,如果他最后能力不行、干不起来,就内部竞聘,再不行就外部招聘。其实,出现过这种情况,内部没人竞聘,外部招不进来,这个点(县销售点)被别的点兼并。连这也做不了,我宁可把这个点关了。现在,人是最大的挑战。
以前从研发、制造到售后是串联关系;变为自主经营体后,这几个环节变为并联关系,是否会出现信息失真,造成某个环节出问题?并联比串联好,因为串联其实不好控制,串联的目标一致性不行。研发出来给制造,制造出来给销售,这个用户目标有差异,而且时间有延滞。而且,串联最大的问题是各自为政,不能说以邻为壑,总归过去了就不管了。每个部门领导都维护自己的部门。并联后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的目标是一致的。
供应商为什么有积极性呢?是因为改善后供给部件的价格高了,生产商也可以卖更高的价格。所以,前提是共赢,做到自我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