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制度变迁的两级互动演化博弈模型_制度创新论文

政府采购制度变迁的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政府采购论文,模型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一,成本—收益理论、效用理论及其他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本模型中依然适用。

第二,假定在政府采购的博弈战略中,各博弈主体都是有限理性的,并通过惯性、近视眼和试错法等博弈手法体现出来。这里,在进化博弈中,参与者每次都要以某种特定的战略参加要素博弈,由于战略的变更会伴随着成本的附加,故而难以认为所有的人每回都要变更战略。这种过程被称为惯性(inertia)。当某个人变更战略时,总是将现在的战略分布作为已知条件,然后变更到与此相对应的一种最佳战略中。此行动被称为近视眼(myopia)。试错法,也就是猜想-反驳方法。

第三,假定各博弈主体具有固定的步法和信息交换序列的模式,各博弈主体的行为策略具有连续性和时效性,博弈的进化适合正和博弈,且具增益性。

第四,各主体在博弈中采取的博弈策略遵循风险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原则,其在博弈中的战略可以表示为:

这里a为社会总产出的影响;b为垄断租金的影响;c为国家稳定的影响;d为各阶层满意程度的影响。

第五,财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的代理人,他们是宏观和微观两个博弈层次的连结纽带。他们战略的选择中,既要争取政绩最大化,使得领导者——政府满意。同时,又要尽量满足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的要求,让纳税人满意。在博弈中他们也有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公式,他们的效用可以表示为:

e为政府的满意程度;f为政绩等因素;g为财政部门的垄断租金;h为微观主体的满意程度。

第六,微观主体主要是指企业、纳税人等,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他们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这里,i为物质福利;j为精神福利;k为制度重置成本。

要说明的问题是,我们在做模型的时候考虑到的是一种可能性和一种假设,如上的数据要具体量化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模型的构建

我们尝试将模型分为宏观和微观博弈两个层次,通过财政部门把两个层次的博弈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互动的博弈整体,实际上是进化博弈的演化模式。

(一)宏观层次的互动博弈

为二者的博弈函数,由于财政部门为政府的下级单位,财政部门的博弈策略在政府的博弈策略已知的情况下,必须满足:

x[,2](x[,1])为在政府博弈策略已知情况下,财政部门的最优选择集。政府对原来的财政支出制度向政府采购制度的过渡是从知之不多到逐渐了解的一个过程。政府对政府采购制度的了解一方面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的学习,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国内的试点经验和财政部门的汇报所掌握。所以政府在博弈过程中,向财政部门传递自己的决策信息,也是充分考虑了后者所汇报的内容,所以

而财政部门的最优选择集在宏观博弈层次博弈过程中,又可以表示为:

如果考虑到连续博弈的整个过程,在宏观博弈层次,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博弈选择战略可表示如下,政府博弈战略:

财政部门战略:

政府在宏观层次博弈中,其运用博弈策略是充分考虑其效用变化,其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也是根据自己的预期收益大于变迁成本而做出的,当其预期效用

为其当前效用水平),政府就会支持制度创新,并提供有效制度供给。财政部门在博弈中的行为也是依据其预期收益与改革成本的比较做出的,当其预期效用

为其当前效用水平),各级财政部门也会支持制度创新,并会向微观主体提供具体和深入的购买制度供给措施。

(二)微观层次的互动博弈

在宏观博弈层次,由上面分析中的公式[1]、[2]可知,政府和财政部门构成了一个互动的博弈。财政部门在与政府博弈的同时,其与企业供应商也进行着重复博弈。微观主体对新制度体制和新体制下的获利空间有着最强烈的追求和向往,他们是制度变迁最积极的推动者和响应者。假定P[,i]表示制度变迁过程中第i阶段市场化进程水平,p∈[0,1],p=0和p=1分别代表改革以前传统的财政支出体制阶段和完善的政府采购阶段。微观主体的效用函数是U(x[,3])=U(i,j,k),微观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传统计划体制下政府购买性财政支出的弊端相对于各级财政部门和中央政府了解得更多,可以假定他们更天然地知道政府采购制度的优良,因此他们有许多通过向公共财政体制的过渡而改善自身秉赋的预期。其预期效用可以表示为:

U[,e](x[,3])=U[,e](i,j,k),但微观主体的预期必须满足在微观层次与财政部门在博弈中设定的财政支出政策约束:

为微观主体通过制度创新而获得的预期收益,P[,i+1]-P[,i]为地方所允许的制度变迁的范围。这样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与其行为可以表示为:

P[,i+1]-P[,i]是财政部门与微观主体在博弈时所给定的制度供给的范围,当然这一范围也在财政部门与政府在宏观层次博弈中所达成的博弈结果所能够承受的允许的限度之内。但是,宏观层次所达成的阶段博弈均衡结果往往是纲要性的,财政部门有许多发挥财政支出制度创新的时机和条件,财政部门由于很难界定制度供给的界限和范围,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地方垄断租金的最大化,通常会和微观主体一起发掘制度创新的空间和实施最大程度的局部改革。另外,政府也很难界定财政部门的改革是否超出自己设定的范围,同时这一结果也有可能会变成好事,反过来为政府的制度供给带来有益的帮助和参考。从财政部门在微观博弈层次的作用来看,一方面受政府的政策约束(把宏观层次博弈的结果带到微观层次),另一方面也会根据本部门的实际而采取一些有利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的措施(如集中采购),其行为可表示为:

(三)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博弈的连接

微观博弈的结果会通过财政部门反馈到宏观层次中去,这样通过财政部门就把整个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博弈连接起来。另外,政府也不只是听取财政部门的汇报,他们也会通过其他方式对微观主体的行为和博弈策略有所了解。考虑到以上因素宏观层次的博弈可以重新表述为:

财政部门的博弈行为(7)式可以修订为:

政府的博弈行为(6)式可以修订为:

这样,一个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互动的博弈模型就初步构造出来。

三、模型的分析

下面主要来分析它们是如何在博弈中进化。我们可以把宏观层次政府与财政部门的博弈表示为: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t策略称为一个进化安定战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简称ESS,Maynaed-Smith,1982)(青木昌彦、奥野正宽,1999),如果此时t策略是各博弈主体都选择的策略,那么我们就称此时系统达到一个进化安定均衡(ESE)(Evolutionarily Stable Equilibrium)。

虽然,进化安定策略在某一段时期占优,但并不能永远占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府采购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此时微观主体和财政部门的新举措也会不断出现,当某一举措作为制度创新成功后,社会系统所达到的某一阶段进化安定均衡就有被打破的可能出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改革进入一个进化安定均衡阶段是指制度的供给与制度的需求基本均衡。当制度的供给滞后于制度的需求时,进化安定均衡就会逐渐被微观层次的博弈创新所打破。

四、基本结论

按照我们的双层次进化博弈模型,财政支出制度向政府采购制度的演进是在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博弈的矛盾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当宏观层次战略和微观层次战略相对一致时,就会进入某一阶段的进化安定均衡局面;而当微观层次的博弈战略与宏观层次的博弈战略不一致时,这说明此时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微观主体和财政部门会在某一限度内进行制度创新的试验,此时政府往往也是支持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又会被政府采纳,作为制度供给而推向全国(或者全地区)。例如1995年开始,我国一些地区的政府采购试点,之后在全国全面铺开就是这样的过程。

进化博弈的机理是在宏观层次的“选择”和微观层次的“突变”的互动中体现出来的。“选择”是指本期中好的策略在下期变得更为盛行(通过政府在全国推广),当某一策略广为盛行,为博弈主体都选择的策略时,就会达到上述所说的进化安定均衡,此时

而“突变”发生在微观层次的博弈中,它以试验的方式选择策略(策略既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微观层次的“突变”必须经过宏观层次的“选择”,只有那些好的适合的策略才能生存下来。例如有一个全部选择某一特定策略的大群体和一个选择不同策略的“突变”小群体,如果“突变”小群体侵入大群体后,小群体在混合群体博弈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博弈结果,那么小群体就能够侵入大群体;反之,小群体就会自动消失。这里所说的小群体就是指局部的微观博弈(微观主体和各级财政部门的创新活动),当微观层次的创新战略在整个宏观层次有效时,就会打破原来的均衡局面,使制度的演化向前发展。

标签:;  ;  ;  ;  ;  ;  

政府采购制度变迁的两级互动演化博弈模型_制度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