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必然带来经济增长吗?——基于二元经济转换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对外开放论文,视角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 Classification:F43 O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各个国家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特别是致力于扩大出口,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内外部经济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对待国际贸易的基本立场也往往不同。实践中,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和自由贸易的评价是毁誉参半,成功的事例有一些,失败的教训也屡见不鲜。虽然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有大量报告论述贸易和开放的好处,但显而易见,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所有竞争都会双赢,实在是天真的幻想!”(裘元伦,2002)。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显著的经济结构特征就是二元经济,即经济上存在显著的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划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途径就是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成为影响或者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其实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其核心是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在此背景下,讨论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贸易开放必须与经济结构相匹配,在二元经济结构处于低级阶段(二元经济非农化水平低于某一临界值),过度的贸易开放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换言之,城镇化与贸易开放(贸易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协同推动作用。 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贸易开放背景下的内生农业技术进步模型的基本框架结构;第四部分分别就关于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性机制和抑制性机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始终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开放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古典经济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理论框架下的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鼻祖Adam Smith(1776)从分工专业化和剩余产品出口两个方面分析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贸易带来的分工专业化大大提高各国劳动生产率;同时,他还认为贸易可以为本国剩余产品找到出路,减少国内浪费和闲置,进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Ricardo(1817)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斯密和李嘉图的分析视角不同,Keynes(1936)从净出口乘数的角度分析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只有当贸易收支顺差时,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Robertson(1938)提出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它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传递到其他国家。 Werner(1903)提出农业国实现了工业化,会使国际贸易额与国内贸易额的比重下降,贸易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Robertson(1938)也认为,从长期来看,世界贸易依存度会缩小,贸易比价会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利。Prebisch(1959)提出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认为贸易条件变得越来越不利于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中国家贸易非但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反而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Bhagwati(1958)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的概念,指出外贸不健康发展会对经济增长形成伤害。Johnson(1967)等也加以了论证,认为在开放经济中贸易条件的恶化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完全有可能大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贸易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对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过程与内在机理,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Krugman和Helpman(1985)认为,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主要来源于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Rodrik(1988)认为贸易开放促进了资本的形成从而有助于经济的增长。Kruger(1985)认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通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发挥作用的。 以Romer(1986)、Lucas(1988)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从技术进步角度阐述了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们认为贸易开放主要通过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Barro和Sala-I-Martin(1995),两位学者认为,开放国家有更强的吸收先进国家技术进步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Grossman和Helpman(1991)运用Lucas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发现贸易的开展促进了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与以上研究的切入点不同,早期Krueger(1981)认为“贸易开放迫使一国政府实施更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说明了开放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新贸易理论下的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 Helpman(1985)从规模收益递增或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角度分析贸易对经济的影响,提出规模变化通常会带来效率变化。规模经济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规模经济(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与厂商扩大产量具有同向关系,较大规模的厂商能更好地克服技术设备的不可分割性,能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同时,还能降低单位产出的行政管理、营销等费用。Helpman和Krugman共同所著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标志着新贸易理论的正式形成。书中总结了现有的有关贸易的理论,同时又建立了自己的模型来分析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特征的国际贸易。 (四)贸易开放与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 Grossman和Helpman(1991a)将新增长理论融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研究了开放经济中贸易、增长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研究中技术创新体现为中间产品种类的增加(即“水平差异”模型)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即“质量阶梯”模型)。Long和Wong(1997)的研究也认为国际贸易为一国提供了一个从其他国家学习的渠道,并指出技术进步、国际贸易和要素积累在经济增长中是互补关系。Chuang(1998)构建了一个基于贸易引致技术学习促进增长的两国追赶模型。Ben-David和Loewy(1998)的研究也持类似的看法。 Dodzin和Vamvakids(1999)的模型探讨了一国从进口机器设备中学习新技术,并由此带动其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Lawrence和Weinstein(1999)以日本和韩国为例分析了出口导向和进口导向贸易模式对增长的促进作用。Hendricks(2000)认为劳动力的技能和隐含在资本投资中的技术进步之间是互补的关系。Goh A.T.和J.Olivier(2001)构建了一个包含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南北贸易的叠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自由贸易下通过进口便宜的资本品,积累资本,从而有利于提高人均产出和增加干中学效应。 Sachs和Warner(1995)、Frankel和Romer(1999)的实证结果都表明,贸易有利于国际知识的溢出,有利于经济增长;但Slaughter(2001)的实证结果与此恰好相反。Keller(2002)以部门数据代替Coe和Helpman(1995)方法中的国家总量数据,检验发现,R&D在相邻国家间的溢出效应能明确地测定,但结果很小。Branstetter(2001)利用面板数据检验了美国和日本的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认为知识的溢出是不对称的。 三、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基本框架 本文在陈宗胜(2004)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借鉴爱德华技术吸收增长模型的思想,构造了技术吸收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 (一)基本假设 本文仍沿用了陈宗胜(2004)模型的三个假定条件: 第一,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非农业部门。农业部门中通过投入土地、技术以及劳动力进行生产,非农业部门中投入技术、资本、劳动使产出增加。两部门的生产函数分别是: 方程(6)包括两部分:g为国内非农业部门技术进步增长率,即表示来自世界的知识积累。这是本模型的一个关键假定,本假定吸收了爱德华技术吸收增长模型的思想①。将世界知识存量的增长率引入非农业生产函数中,这就考虑到在开放条件下二元经济的增长状况。其中,0<δ<1,反映了该国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国外的技术成果,一般认为开放度越大的国家,对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吸收能力也越强,反之吸收能力则较弱。因此δ可视为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增函数,即δ=δ(p),δ'>0。其中,p为贸易开放程度指数,它随政府的贸易干预程度增强而减小,随一国开放程度的扩大而增大。ω为世界知识存量的增长率,假定一国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全部通过国际贸易实现②,如果一个国家是完全开放的,则δ=1;相反,若一国是完全闭关锁国的,则δ=0。 第二,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流出速度 这意味着该流出速度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减去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增长率。其中,表示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增长率。 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入速度 即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速度减去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其中。 从以上模型的基本假设可以看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交互作用的通道主要有两类:一是以资本为媒介的技术互动,二是基于平衡增长路径的部门间劳动力转移。 在贸易开放的条件下,从非农业技术进步的角度看,通过吸收世界知识进步的成果,国内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技术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导致产出和资本积累增加,这又会通过技术的“扩散效应”和资本的“反哺作用”进一步提升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 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都会对两个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技术进步对不同部门劳动力边际流动速度的影响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要求是决定经济平衡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 (二)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 二元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过程就是农业人口不断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把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比例提高到一个合理数值。二元经济增长是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均衡过程,“二元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结构转换”(陈宗胜,2008)。 1.农业部门发展的均衡条件: 对方程(1)取对数得: 其中,,是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率;,为农业部门技术进步增长率;当n=n[,1](t)时,说明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增长速度等于人口的增长率,农业部门没有释放劳动力。方程(10)表明,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率取决于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当然也受制于外生变量有效劳动1-α的贡献。 对农产品的需求函数(4)取对数并求时间t的导数得: (11) 其中,为人均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率。方程(11)表明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等于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均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率。 按照乔根森(1961)的分析,要满足农业部门的均衡增长,农业部门的产出必须等于全社会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农业部门均衡增长的条件为: 式(13)说明: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增长率取决于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当然也受制于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均农产品消费的增长率以及有效劳动的贡献。 式(18)说明:当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不再发生变化时,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取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资本增长率。所以农业部门劳动力的流出速度为: 这说明农业部门流出劳动力的速度取决于非农业部门对农业部门资本的投入速度。 2.非农业部门发展的均衡条件: 对方程(2)取对数并求导得: 非农业部门均衡增长的资本增长率取决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入速度,当然也受制于来自国内的技术进步率和来自国外的世界知识存量的增长率,而世界知识存量的增长率又取决于国家的开放程度。 为了反映二元经济的增长,用二元经济转换程度指标,代表劳动力非农化水平。经过一系列变换,得到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出和流入的关系: 该式和索洛模型的条件类似,所不同的是二元经济的增长率还包括从农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的速度以及国内吸收的来自国外的技术进步速度。当世界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时,要使得K保持在现有的水平上所必需的资本投入量也要提高。 (三)平衡增长路径 二元经济两部门同时均衡增长时的资本增长率、农业部门经济增长率、农业劳动力流出速度、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入速度分别为: 四、贸易开放对二元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静态分析 现在考虑一个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和二元结构转换的影响。对式(25)求δ的偏导数,得: 于是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一: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只有当城市化水平大于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增长和反哺农业部门的资本增长的某一临界值,即时,贸易开放能够促进均衡时的经济增长;反之,当城市化水平小于该临界值,即时,贸易开放会抑制均衡时的经济增长。 需要说明的是,抑制经济增长并非意味着经济水平下降,而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当然也可能降为负值,但也可能经济继续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比原来低。 同样,对式(26)求δ的偏导数,得: ,说明贸易开放对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起促进作用,即贸易开放促进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出。反之亦然。于是得到另一命题: 命题二: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当城市化水平大于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增长和反哺农业部门的资本增长的某一临界值,即时,贸易开放能够促进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出;反之,当城市化水平小于该临界值,即时,贸易开放对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出起反作用。 理论上,反作用不一定意味着为负,即劳动力由非农业部门向农业部门回流。当然,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下文将会具体分析),贸易开放不仅导致劳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减少,而且还可能出现向农业部门回流,也就是说贸易开放可能导致城市化倒退。 当然,分别对式(27)和(28)求导,也可以得到: 式(31)的符号取决于,当,即城市化水平大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对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即城市化水平小于某一临界值时,贸易开放对农业部门经济增长起反作用。式(32)则是,当时,贸易开放对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起促进作用;当时,贸易开放对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起反作用。以上两式机理与方程(29)和方程(30)类似。 (二)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作用拐点形成机制分析 以上是从数理推导得出的结论,为了直观地看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和二元结构转换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方向,将在的二维坐标系中对其形成机制进一步分析。 直线与纵轴的截距代表当劳动力在部门间不流动时,非农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率。此时无论是否存在贸易,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农业部门,即非农业部门均衡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高于农业部门均衡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⑦。 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均衡解取决于二者的斜率,两条直线的斜率有三种关系:,下面将对其分别进行分析。 图1 二元经济均衡发展图⑧ 1.当城市化水平时 由于,表现在坐标轴上就是非农业部门均衡曲线陡峭于农业部门均衡曲线。部门均衡曲线表示均衡经济增长率和该部门经济均衡增长状态下劳动力流动速度的一一对应关系,非农业部门比农业部门均衡曲线陡峭,说明单位非农业部门经济增长率的变动需要更小的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变动相对应。例如,经济增长率下降一单位,非农业部门均衡所要求的劳动力减少量小于农业部门均衡所要求的劳动力减少量,是因为此时城市化水平φ较低,非农业部门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占比较小,因此单位经济增长变化所要求的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变化相对较小;而农业部门技术参数γ和θ相对较大,这意味着工业对农业反哺改造的力度和深度,以及农业技术自我积累创新的能力都较高,因此,单位农业部门的增长率的变化会带来较大的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动的变化。 下面将分析在城市化水平时,贸易开放对于均衡增长率和均衡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从图形上看,贸易开放使得非农业部门均衡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而农业部门的均衡曲线不变,非农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共同作用的均衡点由图1中的E点移动到了E′,这意味着均衡的经济增长率和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水平都下降,即出现命题一和命题二中前半段讨论的情形。 那么命题一的经济学机理何在?为何贸易开放反而抑制经济增长呢?在二元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下,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联系通道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资本为媒介的技术互动,二是基于平衡增长路径下的部门间劳动力转移,这也就形成了影响均衡经济增长和均衡的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机制。 就部门间技术互动机制而言,其逻辑脉络极为清晰。贸易开放首先通过技术的引进和学习过程提高了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非农业部门技术进步促进了产出的增加和资本积累的增加,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又通过“扩散效应”和资本“反哺效应”推动了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从这方面讲,理论上将导致社会总体的增加。这是所谓的促进性机制。 但是,经济系统中还存在着一个抑制性机制,即基于平衡增长路径下的部门间劳动力转移。由前述分析可知,贸易开放导致非农业部门均衡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使劳动市场呈集约化发展,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将减少,即给定的非农业部门经济增长率对应较小的,而农业部门劳动力流出不变,所以劳动力市场出现非均衡状态。那么如何才能令经济继续走向均衡呢?如果社会总的增长率继续增加,非农业部门增加的较小,而农业部门增加的更大,这意味着更大的非均衡出现;但如果经济增长率下降,非农业部门减少的较小,农业部门减少的较多,则非农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速度差异逐渐缩小,进而达到均衡。 因此,虽然贸易开放具有提高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的趋向,但是城市化水平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即,贸易开放最终会导致均衡的经济增长率下降,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减少,当然也可能出现非农业部门向农业部门劳动力倒流增加。 2.当城市化水平时 由于,表现在坐标轴上就是非农业部门均衡曲线斜率小于农业部门均衡曲线斜率。显然,与图1相反,当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农业部门技术参数γ和θ相对较小时,单位非农业部门经济增长率的变动需要更大的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变动。例如,经济增长率增加一单位,那么非农业部门均衡所要求增加的劳动力大于农业部门均衡所要求的劳动力减少量,其原因当然与前面的分析类似。 无论是城市化水平大于还是小于必要临界值,贸易开放都将促进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这就是所谓的促进性机制一直成立。表现在坐标系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均衡曲线同样是向左上方移动(见图2)。 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由图2可见,贸易开放导致均衡点由E点移动到E′点,均衡时的经济增长率和劳动力转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提高的幅度高于贸易开放所推动的技术进步。这说明市场中不仅存在技术互动的促进机制,而且前面劳动力均衡的抑制性机制也不复存在,产生一种有效互动的良性作用机制,二者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二元结构的转换。 图2 二元经济均衡增长图⑨ 当贸易开放,非农业部门均衡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农业部门均衡曲线不变,这意味着在原来的均衡状态农业部门的大于非农业部门的。而在城市化高级阶段,不同于城市化的低级阶段,单位经济增长率的增加在非农业部门带来的的增加大于农业部门所能带来的的增加。因此,如果跟前述情形一样,经济增长率降低,那么非农业部门经济增长率降低也更多,二者的差距将越来越大,所以,劳动力市场要达到均衡,就必须提高经济增长率,同时也将增加,即促进二元经济的转换。 3.当城市化水平时 此时,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均衡曲线平行,二者没有交点,即经济不能达到均衡状态,经济系统将是发散的复杂系统。当然,也是一个非常严格的条件,经济一般不会长期维持在此状态,即在二元经济转化过程中只要超越该条件,那么经济就会趋向均衡。对此,不做特别分析。 五、结论 通过对农业技术内生和劳动力部门间流动两个通道的交互作用分析发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一定的二元经济结构条件。当一国城市化水平高于某临界值时,其对外贸易开放将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会抑制增长;同时,当城市化水平高于某临界值时,贸易开放将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相反,也会抑制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二元经济转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分析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改革,不仅不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发展,反而能够与贸易开放协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爱德华认为一国技术知识的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纯粹来源于国内技术创新,另一个来源于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吸收。见Edwards,S.,1993,Openness,Trade Liberalization,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Literature,31,September,1358-1393。 ②国际技术外溢的渠道一般有三种:国际贸易、FDI和信息的交流(如学术刊物、国际会议等),其中国际贸易与FDI又是最主要的(Keller,2001a)。而技术溢出导致生产率的增长可分成两类:一类称之为物化的技术溢出(ES,Embodied Spillovers),指知识体现在商品当中,通过商品的流动而发生技术溢出;另一类称之为非物化技术溢出(Disembodied Spillovers),主要是指通过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和专刊信息等形式发生,而现在学术界研究的主要是第一类情形。假定FDI的作用体现在国内技术进步率g上,而国际贸易是吸收世界知识进步的主要渠道。 ③④借鉴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著.何晖,刘明兴译.经济增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71(9.1式)。 ⑤借鉴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著.何晖,刘明兴译.经济增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71。 ⑥参见戴维·罗默著.苏剑,罗涛译.高级宏观经济学[M].1999:129。 ⑦事实上在二元经济条件下,非农业的技术进步远远大于农业的技术进步。详细的解释见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经济研究,2004(11):21。 ⑧⑨该图参考了陈宗胜、黎德福(2004)中的经济增长图,主要不同点是在原图的基础上加入线,突出了贸易对二元结构转换及经济增长的作用。标签:经济增长率论文; 城市化水平论文; 二元经济论文;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非农数据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二元结构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