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庆[1]2001年在《核—壳结构ACR增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就“核—壳”结构丙烯酸酯类树脂(ACR)增韧改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和性能叁者关系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核—壳”结构ACR树脂作为UPVC的抗冲改性剂,是一种特殊的丙烯酸酯类弹性体,其中核是一种低度交联的丙烯酸酯类橡胶,壳则是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类聚合物,由于含有橡胶成分,可以改善UPVC的冲击性能。 本论文根据UPVC型材生产配方,研究了ACR增韧UPVC的影响因素以及与不同细度的CaCO_3、不同类型的热稳定剂、加工助剂、润滑剂、TiO_2等其他组分的配伍性能。 通过对ACR改性UPVC制品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ACR用量较少时(6~8phr)时,就相当于添加10phrCPE(氯含量36%)的冲击强度;但当ACR用量超过15phr后,改性效果无明显变化。 实验表明ACR的核壳结构对PVC/ACR的增韧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核壳粒子ACR中的核层单体要均聚完全,还要进行适度的交联才能有效地引发和终止银纹,但交联剂的用量要控制在1~1.5%;由于主要由核层起增韧作用,核层含量不能太少,但如果壳层含量太少,将使冲击强度下降,因此橡胶核的含量不应超过70%。 通过微观观察发现PVC/ACR断面上出现樱束状结构,且樱束之间有较多的微孔存在,且出现撕拉状线条,显示出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ACR粒子的尺寸太小或太大,都不能使冲击性能提高,根据实验,ACR粒子的粒径应该控制在0.5~2μm;通过动态力学分析,可以证明PVC/ACR共混物中PVC与ACR是部分相容的,保持着微观上的两相结构。
李建强[2]2006年在《高抗冲击聚氯乙烯给水管的研制》文中指出某台资企业根据南方原有配方生产的不增塑聚氯乙烯(即UPVC)管低温下冲击性能达不到要求。为改进其抗冲击性能,本工作通过对配方研究与改进、寻找合适的填充剂和改性剂等助剂并确定其用量,以提高管材抗冲击性能。本文研究分析了生产PVC管的改性剂、填充剂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填充剂CaCO3进行常压表面改性处理、增加填充量、选用抗冲击改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叁元接枝共聚物(MBS)来提高抗冲击性能。采用了一种新的活性处理剂对碳酸钙进行改性。经该表面处理剂处理的CaCO3应用到UPVC制品中,不仅使抗冲击性能提高了10%以上,同时也改善了耐热性能及其它性能。
权英[3]2002年在《有机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粒子改性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相态与群子标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诱发的新技术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米技术是80年代末诞生并正在蓬勃发展的一种高新技术,主要是研究由尺寸在1~100nm之间的物质组成的体系。当粒子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其本身就具有一些常规粒子所没有的奇特的效应,如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因而展现出许多特有的性质,成为探索和制备高性能和多功能复合材料的重要途径。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复合材料正在崭露头角。 纳米复合材料是指材料显微结构中至少有一相的一维尺度达到纳米级的材料。无机纳米粒子一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复合体系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体系,也是最有应用潜力的体系。无机纳米粒子一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复合体系是集无机、有机和纳米材料的特点于一身,因此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同时,可以通过两相的优化组合来剪裁其物理性能,合成出不同用途的复合材料。 纳米粒子粒径小,表面能大,且粒子表面的原子价健处于不饱和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状态,表面原子有极大的物理与化学活性,因此纳米粒子非常易于团聚和吸附,而使得其拥有的性能难以充分发挥,从而失去应有的对高分子材料的改性作用。另外,纳米粒子往往是亲水疏油的,呈强极性,在有机介质中难以均匀分散。因此,纳米材料的应用功效主要取决于纳米粉体材料的表面分子设计(即与基体材料的相容性问题)及其在基体材料中的分散度,也就是如何将纳米粒子以纳米尺度分散于高分子基体中。 因此,要制备有纳米无机粒子改性的功能材料,首先需要对纳米无机粒子进行表面处理和改性,其应用开发的难度也在于此。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碳酸钙因具有材料来源易得、价格较低、毒性低、污染小、白度较高、填充量大及混炼加工性能好等特点而成为塑料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无机填料之一。日本早在四、五十年代就率先将纳米级碳酸钙投入工业化生产。随着高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纳米级碳酸钙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 本文采用超重力场法制备的纳米级碳酸钙新鲜浆液,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碳酸钙粒子尺寸在20一60纳米之间。 本文研究了在纳米碳酸钙原生粒子存在下,进行的丙烯酸酷类的原位乳液聚合实验。通过实验,制备出以纳米碳酸钙为核、丙烯酸酷类为壳的核一壳型复合材料(纳米复合ACR)。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ESCA)、热失重分析(TGA)、动态扫描量热分析(DS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证实在纳米碳酸钙原生粒子存在下,可以进行丙烯酸酷类的原位乳液聚合,乳液聚合顺利,纳米碳酸钙表面被丙烯酸酷类聚合物所包覆,使纳米碳酸钙粒子间的团聚不易发生,同时由于丙烯酸酷类聚合物与PVC、ABS、AS等极性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从而使纳米碳酸钙在聚合物基体中能达到纳米状态分散,从而发挥纳米效应。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同时研究了纳米复合ACR对PVC、ABS、AS体系的改性效果,以及纳米粒子与CPE对RPVC的协同改性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制的纳米复合ACR对这些体系进行改性,具有增强增韧效果,特别是纳米复合ACR与CPE对RPVC的复合改性体系中,其增强增韧效果更为显着。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复合ACR与CPE产生了协同作用。通过扫描电镜显示,在此复合改性体系中,冲击断面结构出现了拉丝及网化结构,正是由于这种拉丝一网化的超大变形,吸收了大量的冲击能量,使得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样的研究结果在前人的工作中尚未见到报道。 本文在对一系列增韧、增强RPVC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首次运用第四统计力学一JRG群子统计理论对聚合物改性材料的破坏行为进行了分析。以群子模型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得到了力学性能与群子参数Rl、RZ、inRI、hiRI·R:之间的关系。群子理论能较好地拟合改性体系的粒度积分分布。群子标度InR,·R:与低温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及InRI与弯曲强度均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以上实验结果验证了群子理论的合理性。
张丽珍[4]2007年在《纳米碳酸钙/P(BA-co-MMA)核壳粒子的制备及其增韧改性PVC的研究》文中提出无机纳米碳酸钙粒子增韧聚合物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本论文通过优化界面设计,从提高无机纳米粒子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及其与基体的相容性两个角度出发,以改善无机粒子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粘结为目的,寻找适合的纳米CaCO_3表面改性方法,制备出以CaCO_3为核,PBA为内壳、PMMA为外壳的核-壳复合粒子,并将其应用于PVC树脂的填充改性上,研究其增韧改性效果。本论文第2章及第3章分别采用了乳液聚合及沉淀聚合的方法,在经预处理的纳米CaCO_3表面包覆上聚合物P(BA-co-MMA),采用接触角测定方法,研究了两种方法改性前后纳米CaCO_3的表面性质及其与PVC的界面张力,并分析了聚合条件对反应过程及复合粒子结构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初探改性粒子在PVC中的应用以选择合适的聚合改性方法及单体用量。在此基础上,第4章系统研究了PVC/改性纳米CaCO_3及PVC/CPE/改性纳米CaCO_3两种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热性能及流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未改性纳米CaCO_3易团聚,在PVC基体中分散不好,界面粘结强度低,难以达到理想的增韧效果;经聚合物包覆改性纳米CaCO_3在10 phr添加量时可使复合体系的冲击强度提高1.53倍,而保持拉伸强度基本不变。此外,当PVC/CPE/纳米CaCO_3=100/8/10时,改性CaCO_3与CPE表现出良好的协同增韧效应,此时复合体系的冲击强度可达15.24 kJ/m~2,达到纯PVC基体树脂的3.98倍。加入改性纳米CaCO~3后,PVC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得到改善,维卡软化温度可提高1.9~2.4℃,且在低添加量下还能缩短体系的塑化时间,改善加工流变性能。ESEM观察显示:表面经P(BA-co-MMA)聚合物包覆的纳米CaCO~3填充PVC复合材料冲击断面出现滑移和褶皱,呈现韧性断裂特征,PVC/CPE/CaCO~3复合材料冲击断面则有更明显的网状拉丝结构。
魏洪生[5]2017年在《硬质聚氯乙烯塑料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硬质聚氯乙烯塑料是聚氯乙烯塑料中的一个主要种类。在本论文,研究了如何提高硬质聚氯乙烯塑料的塑化能力、增强其低温冲击强度、增加制成品的尺寸稳定性等;考察了影响聚氯乙烯塑料质量的一些关键因素,如不同聚合度的树脂原材料种类、不同粒度等级的活性碳酸钙、不同的抗冲击改性剂、不同的稳定剂组成的改性配方等,同时对混料工艺、挤出工艺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针对硬质聚氯乙烯塑料挤出加工过程中,存在工艺冷却水结垢和冷却水中杂质颗粒物留存定型模中的问题,开发出了反渗透脱盐水(脱盐率98%)作为冷却水,同时采用氨冷冻透平机组,实现了恒温控制,解决了工艺冷却水温度的季节性波动问题。在配方改性平行试验和稳定公用工程的基础上,研究了高速挤出,加强原材料指标质量控制,严格挤出机组工艺操作指标控制,实行工艺操作卡,对硬质聚氯乙烯塑料改性后的产品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产品在物理机械性能、耐候性及抗老化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改性后,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益,节能降耗,降低了环境污染。
周世一[6]2011年在《微晶白云母的表面修饰及其与核—壳型ACR共同改性PVC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PVC是世界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占合成树脂总量的30 %左右,具有不易燃烧、耐腐蚀、绝缘、隔离效果良好等特点,其产量仅次于聚乙烯而居于世界树脂产量的第二位,是应用领域最广的塑料品种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硬制品主要用于管、棒、异型材、建材、室内地板装饰材料、各种板材家具、玩具、运动器材、医用管件、包装涂层等。但其硬制品普遍存在性脆、韧性差、以及耐热性、热稳定性差的缺陷,因此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如何有效提高PVC材料的综合性能,拓宽其应用领域,是当今PVC材料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采用无机刚性粒子可有效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不但能保持高分子材料自身的一些优异性能,还可以增加高分子材料的韧性,赋予高聚物基复合材料更高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等。但不同类型无机刚性粒子填料对提高高分子性能的程度有一定差异,同时无机刚性粒子在高分子材料基体中容易产生团聚现象,分散性不好。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填料,并选用合适的改性剂和改性工艺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使之在PVC材料基体中均匀分散,在满足制品性能及加工性能要求的同时又提高填充量。川西地区微晶白云母是一种新型白云母类矿物资源,性能优良,储量丰富,与其他常见的硅酸盐矿物相比,微晶白云母具有高强度、耐热、耐酸碱、绝缘、化学稳定、耐候性、防紫外线、抗老化等优异的性能;与传统的白云母矿物相比,它具有天然粒度细、易磨碎、化学活性高的特性,是一种高品质的无机刚性粒子,在高聚物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选用川西地区微晶白云母矿物为填料,硅烷偶联剂KH-550为表面修饰剂,核-壳型ACR树脂为抗冲改性剂,PVC树脂为材料基体,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微晶白云母/ACR/PVC复合材料。优化了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修饰微晶白云母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复合加工性能、微观形貌等,探讨了微晶白云母、ACR及其协同改性PVC的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干法改性技术表面修饰微晶白云母粉体时,搅拌速度、表面修饰时间及表面修饰剂用量等工艺条件对表面修饰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在试验研究范围内,当微晶白云母的粒径在1μm~5μm之间,平均粒度为4.825μm时,表面修饰微晶白云母矿物粉体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搅拌速度25000 r/min、表面修饰时间300 s、硅烷偶联剂KH-550用量1.2 %。2.微晶白云母是改性PVC材料的高品质无机刚性填料,但直接添加未经表面修饰的微晶白云母,不能有效提高微晶白云母/PVC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这是由于未经表面处理的微晶白云母表面亲水,与PVC的界面相容性很差,处于两相分离状态,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体系中由微晶白云母造成的空洞与缺陷越多,材料能承受的外力越小。3.在力学性能方面,以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修饰后的微晶白云母为填料,能显着提高微晶白云母/PVC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随着微晶白云母的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均出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微晶白云母的添加量为35~40份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均趋于最高值,分别比纯的PVC提高了24.2 %~26.8 %和28 %~30 %,其杨氏模量、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硬度随微晶白云母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在试验研究范围内(微晶白云母添加量5~45份),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硬度最大值分别比纯PVC提高了65.5 %、15.2 %、71.6 %、32.8 %。综合分析认为,当经表面修饰微晶白云母添加量为35~40份时,微晶白云母/PVC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同时可大幅度降低PVC材料的成本。4.具有核-壳结构ACR的加入能显着提高微晶白云母/ACR/PVC复合材料的韧性。在试验研究范围内,相同的微晶白云母添加量(35份)下,当ACR的添加量在12份时,微晶白云母/ACR/PVC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11.5 KJ/m2,为微晶白云母/PVC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167 %,为纯PVC冲击强度的213 %,但会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等有所降低。综合分析认为,当ACR树脂的添加量在3~9份时,微晶白云母/ACR/PVC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优良。5.添加经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修饰的微晶白云母,可显着提高PVC材料的热稳定性,随着微晶白云母粉体添加量的增加,微晶白云母/PVC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维卡软化温度越高,热稳定性越好。当微晶白云母的添加量为35~40份时,PVC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维卡软化温度分别提高了5.1℃~7.9℃和16.4℃~20.2℃。ACR的加入能进一步提高微晶白云母/PVC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相同的微晶白云母添加量(35份)下,ACR添加量在3~9份时, ACR的加入对微晶白云母/PVC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温度影响不大,仍比纯PVC提高了愈14.3℃~17.6℃,改善了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延缓了材料老化。6.微晶白云母矿物粉体的加入会影响PVC材料的复合加工性能,随着微晶白云母添加量的增多,微晶白云母/PVC复合材料的塑化时间变长,转矩变大,不利于加工。但引入ACR后,复合材料的塑化时间缩短,有利于复合加工。7.复合材料冲击断面的SEM分析结果表明,以未经表面修饰微晶白云母为填料,其在PVC基体中分布不均,且与PVC基体之间存在明显空隙,界面结合力较弱;以经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修饰微晶白云母为填料,其在PVC基体中分布均匀,且颗粒被PVC基体包裹,增强了微晶白云母颗粒与PVC的界面的结合力。随着微晶白云母粒子的增加,PVC材料基体中的微晶白云母粒子之间的距离逐渐靠近,能有效的形成应力传递点,提高了微晶白云母/PV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进一步引入ACR,微晶白云母/ACR/PVC复合材料中出现“微孔”结构,“微孔”尺寸为200 nm,显着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8.微晶白云母与ACR协同改性PVC树脂机理研究表明,ACR、微晶白云母与PVC熔融共混后,ACR树脂的壳层PMMA与PVC基体的相容性很好,其分子链互相缠绕;而核层PBA由于是交联结构,不溶不融,不能与PVC分子链相互缠绕,作为弹性体粒子均匀的分散在PVC基体中,在微晶白云母/ACR/PVC复合材料中形成均匀的“微孔”结构,当材料受到冲击时,这种“微孔”结构能吸收大量的冲击能量,因而显着提高该复合材料的韧性。而微晶白云母粒子经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修饰后,与PVC基体的相容性很好,也均匀的分散在PVC基体中,且一部分微晶白云母粒子会接触PVC分子链的链段,阻碍PVC分子的链段运动,提高了PVC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常春巧[7]2014年在《ACM对PVC异型材配方的改性研究》文中认为聚氯乙烯(PVC)具有难燃性、抗腐蚀、抗磨损、绝缘、价格低廉以及原材料来源广泛等优点,通过添加各种添加剂以及经过多种成型方法可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其性能优异,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管材、板材、型材等众多领域。型材是我国PVC消费量最大的领域,约占PVC总消费量的25%左右,主要用于制作门窗和节能材料,目前其应用量在全国范围内仍有较大幅度增长。根据聚合物脆性--韧性断裂行为的表征,PVC是属于一种脆性材料,材料本身的耐冲击性差、低温条件下脆性大、抗冲击强度低,材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它本身的一些特点,对缺口的敏感性非常高,PVC的这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VC的发展及应用。必须经过改性混配,添加抗冲剂以后才能被应用。目前PVC异型材配方中常用的传统抗冲改性剂为CPE和抗冲ACR。CPE树脂的玻璃化温度大于-10。C,通过CPE改性制得的PVC制品在低温条件下的抗冲击性能也比较差,并且树脂本身中含有氯原子,因此制品的热稳定性也较差,即使在改性过程中加入热稳定剂,只能有效的阻止PVC的脱氯化氢分解,但是热稳定剂不能与CPE相溶,故不能阻止CPE的分解,因此通过CPE改性制得的PVC制品在热和紫外线的作用下极易分解,使得制品的力学性能下降,表面变色。为了改善CPE树脂改性的PVC制品耐候性差、低温下抗冲击强度差等缺陷,研究者们发明了丙烯酸脂类改性剂(如ACR等),可ACR作为制品低温条件下的抗冲击性能和耐候性都有明显的改善,但传统的ACR改性的PVC制品常温下易发脆破裂,故常温条件下韧性较差。因此为了克服传统抗冲剂的在克服其传统冲击改性剂的这些缺陷本文引进了新型抗冲剂ACM, ACM是基于现有的增韧改性剂CPE和抗冲ACR产品基础上某公司研发的一种高分子接枝聚合的新产品,ACM是用丙烯酸酯和轻度氯化的HDPE聚合成互穿网络共聚物,形成了新的化学结构,故而产生新的性能,ACM不仅可以改善传统冲击改性剂的这些缺陷还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基于新型抗冲剂ACM的优良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出了ACM在PVC异型材的最佳使用量,同时研究出了对PVC异型材配方体系的力学性能、耐候性影响较大的CaCo3及Tio2的最佳使用量,从而得出使用ACM的PVC异型材最佳的使用配方,进而对使用新型抗冲剂的PVC异型材配方体系与使用传统抗冲剂CPE及ACR配方体系的力学性能、耐候性、加工性能以及经济性能做出了对比分析,得出ACM在改性PVC异型材配方中确实可以克服统冲击改性剂的缺陷,同时可节约成本5%左右,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刘琴, 杨小玲, 张怡[8]2002年在《2000~2001年国内塑料助剂技术进展(续二)》文中研究说明3热稳定剂硬脂酸镁合成新工艺广东工业大学化工系开发了一种在水介质中由硬脂酸与新生成的氢氧化镁进行皂化反应合成硬脂酸镁的湿法新工艺。与传统的复分解法工艺相比 ,新工艺反应温度明显下降、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反应物料液 -固比大大下低、滤饼湿质量分数显着减少。该
张藕生[9]2007年在《新型加工助剂在硬质PVC中的应用及HDPE托盘专用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详细研究了自制刚性有机小分子加工助剂M对硬质聚氯乙烯(RPVC)加工流动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M用量对PVC给水管材液压性能和冲击性能的影响。流变性能研究表明,随M用量的增加,体系的平衡扭矩逐渐下降,说明体系的流动性变好;而WAXD谱图中M的大部分特征衍射峰的消失,说明PVC与极性小分子形成了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小分子M的结晶;DSC热分析曲线显示PVC的玻璃转化温度(Tg)随M用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且塑化度明显提高;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体系的拉伸强度和液压性能明显提高,在配方中加入5份M比未加M时能多填充6份碳酸钙且仍能满足液压试验要求。热失重(TG)分析的结果显示加入M后PVC的耐热性能有所下降。此外,本论文还针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托盘在注射成型过程中容易出现翘曲变形的现象,探讨了HDPE/LLDPE、HDPE/PP、HDPE/无机填料等共混体系的结晶度和流动性对收缩率的影响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HDPE/LLDPE共混物的收缩率并未随体系结晶度的下降而下降,而是受熔体黏度和结晶度的共同作用,明显分为叁个阶段:随LLDPE含量的增加,先迅速增大,然后变化减缓,最后又逐渐减小。而力学强度受LLDPE的影响呈明显下降趋势。HDPE/PP共混物虽然力学强度较高、收缩率较小,但由于HDPE与PP不相容,共混物产生明显相分离现象,导致体系的韧性较差,难以满足应用要求。加入少量无机填料(碳酸钙或滑石粉)不仅能显着降低共混物或的成型收缩率,而且能显着提高体系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相对CaCO_3而言,呈片状结构的滑石粉(Talc)具有明显的补强作用,填充Talc后体系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而填充CaCO_3后体系的拉伸强度则明显下降;当加入30份Talc时,体系的弯曲模量提高了1.2倍,而同样份量的CaCO_3仅提高了0.6倍;但是,当Talc用量超过10份后,体系的拉伸断裂伸长率明显下降。因此,综合考虑力学性能和收缩率,填充10份左右的Talc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佚名[10]2010年在《合成树脂及塑料工业》文中指出TQ316.334201002169MMA/BA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成核过程及机理研究〔刊〕/张心亚,孙志娟…(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学报.-2009,(5).-409~417引入一种不溶于水的染色剂(BL-S)作示踪剂,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
参考文献:
[1]. 核—壳结构ACR增韧UPVC的加工工艺—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D]. 娄庆. 北京化工大学. 2001
[2]. 高抗冲击聚氯乙烯给水管的研制[D]. 李建强. 中国石油大学. 2006
[3]. 有机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粒子改性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相态与群子标度之间关系的研究[D]. 权英. 北京化工大学. 2002
[4]. 纳米碳酸钙/P(BA-co-MMA)核壳粒子的制备及其增韧改性PVC的研究[D]. 张丽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5]. 硬质聚氯乙烯塑料的改性研究[D]. 魏洪生. 北京化工大学. 2017
[6]. 微晶白云母的表面修饰及其与核—壳型ACR共同改性PVC材料的研究[D]. 周世一.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7]. ACM对PVC异型材配方的改性研究[D]. 常春巧.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8]. 2000~2001年国内塑料助剂技术进展(续二)[J]. 刘琴, 杨小玲, 张怡. 塑料助剂. 2002
[9]. 新型加工助剂在硬质PVC中的应用及HDPE托盘专用料的研究[D]. 张藕生.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10]. 合成树脂及塑料工业[J]. 佚名. 中国石化文摘. 2010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pvc树脂论文; 塑料粒子论文; 纳米粒子论文; 塑料加工论文; 加工工艺论文; 云母论文; 聚氯乙烯论文; cpe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