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德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德育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样,德育教育也是如此。作为独立不到40年的国家,新加坡从一个贫穷落后、骚乱不断的岛国一跃而成为一个政局稳定、经济发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其成功的德育值得研究。同时,新加坡作为一个亚洲国家,与我国一样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侵蚀;新加坡崇尚儒家文化,注重用儒家伦理的精华去塑造其国民的品性。因此,其成功的德育经验对我国而言,就有着更大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德育目标:弘扬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新加坡作为一个曾经的英属殖民地,无疑带有浓厚的原殖民宗主国的色彩。独立后的新加坡人种复杂、宗派林立,为了避免种族矛盾与宗派纷争,统一国民思想,大力发展经济,新加坡政府决定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因此,其60~70年代的德育目标“在于寻求充分个人的潜力,以及确保社会集体的福利,尤其是注重灌输热爱自由、真理与正义,尊重基本人权,接受民主生活方式,并珍视对种族宗教的容忍;同时也可培养足以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责任与效忠本共和国的习性与态度;此外,还要努力培养经济建设的各种能力。”80年代中期,由于新加坡经济的一度滑坡,致使大批优秀人才陆续移民国外,面对这种情况,新加坡政府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开始重新审视德育教育。前副主理拉贾拉南曾指出:“国家意识在国家受到威胁时才能考验出来。在国家处于逆境,陷入危机时,那些有条件远走高飞但却坚定留下来与其同胞共沉浮、共生死的人,才是真正的新加坡人。”吴作栋总理则要求:“把我们的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在学校、工作场合和家庭中教导,使他们成为我们的生活指南。”从1988年开始,全国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活动,以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1995年,在莱佛士女子中学新校舍开幕式上,吴作栋总理要求学校必须使学生了解新加坡经济即使飞速发展,也是会受到限制的;作为一个国家,新加坡有它的脆弱性,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新加坡政府唱响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主旋律却是恒久不变的。
二、德育内容:结合实际,紧跟时代,不断调整完善
独立之初的新加坡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和培养公民道德观念,颁布了学校道德教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
70年代,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把公民课、历史、地理三者结合起来,开设“生活教育”课程,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国家的历史沿革与地理环境;明确国家建设的意义及其自己作为公民的职责和义务;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对待传统、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日趋频繁,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各种价值观念不断碰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时的学校德育并未对新情况做出及时而有力的反应,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这使新加坡政府痛定思痛,修订学校德育规划,认为学校应该对青少年从效忠国家,社会责任感、个人品格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应全力配合其进行。
由于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下滑,一部分优秀技术人才外流,新加坡政府审视了学校德育教育,并于90年代初提出“采用一套新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也采取一些更有效、富有创意的辅助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业、价格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这一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温情、具独立思考的公民,并为他们步入急剧变化的技术时代做好准备。”1992年,小学各年级开始使用新编《好公民》教材,继续强化道德教育以协助政府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意识的好公民以及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社会。
三、德育方法: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注重实践
新加坡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德育内容。如小学的德育课程涉及五个主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涵盖了35个德育指标。每个指标下面都有具体的要求。中学课程则涉及七个主题(培养良好的品德;发挥个人潜能;促进人际关系;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挥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与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每个主题下面也有各自具体要求。因此其中小学德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避免了德育项目的抽象性。不同的年级又有不同的要求与标准:低年级偏重于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思想品格;高年级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加坡的学校德育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为了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其对国家的归属感,学校非常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熏陶。例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对于青年,其法律规定:每一个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高中毕业必须先服役两年才能升大学或就业。退役之后,每年仍要回部队参加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新加坡学校还把课堂讲解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如学校把灌输爱国主义与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或参加大型建设工程相结合;把法制教育与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等结合起来,从反面教育学生应树立法制观念。同时,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睦邻周”、“礼貌周”等各项活动,强化学生与人为善、互助友爱、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总之,新加坡学校总是善于利用每一次机会,借助每一项活动让学生践行在课堂上学到的德育知识。
四、德育环境: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新加坡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建设与家庭和社会的结合。政府通过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手段来为学校德育创设良性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巩固学校德育教育成果。
由于新加坡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家庭作为社会最活跃的细胞,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程度。所以政府格外重视家庭对公民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强调学校应与家庭建立良好的联系。李光耀指出:“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年轻人则通过耳濡目染从中学到如何做人。由于这种教育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往往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对学校德育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深化。为了巩固家庭的社会地位以及维系家庭结构的完整,新加坡政府在解决居民住房以及纳税等方面都给与相应的优惠政策。由于学校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所以政府非常重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便使学校所推行的德育教育与家庭所倡导的、社会所弘扬的德育教育三位一体,相得益彰。例如:为了防止西方各种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等对青少年的侵蚀和负面影响,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的舆论导向,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对各种进口影片分成不同的等级,严格规定RA级的外国影片不能在居民区放映;如果21岁以下的青少年观看RA级的外国影片,一经查出,电影院就会受到惩罚,罚款高达2万元。
不同时期,新加坡在维护本国利益,捍卫民族尊严,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的入侵等方面所进行的侧重点不同的德育教育极具针对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的时代,在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的时代,如何提高本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自觉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捍卫国家利益方面,新加坡的德育经验无疑对我国有着极大的启示:
1.国家必须始终如一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极富感召力的旗帜。新加坡深谙此道。因此,它针对不同情况总是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振奋民族士气,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必须始终如一地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把这一教育任务贯穿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通过正面教育以及借助各种活动使他们切身感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意蕴,体会到国家的兴旺发达、蓬勃发展给人民所带来的幸福安康,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从而使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应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学校德育内容并不是一经确定就永恒不变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只有紧紧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却是千呼万唤未出来。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是因循守旧,固守原来的一套讲义,因而在市场经济的有力冲击下,显得有点儿束手无策,举步维艰。而新加坡的学校德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总是认真讨论,及时解决,并提出新的德育要求,更新德育内容,从而使学校德育始终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德育的研究力度,探索德育教育的规律,增强德育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3.学校德育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由浅入深,逐层递进。
我国近几年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北京大学曾以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与提倡文明行为为主旨,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学生修身养性的活动。一时间,各大报刊也陆续呼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这种顺序颠倒的道德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影响了教学效果。而综观新加坡的德育教育,如小学开设的《好公民》课程内容,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核心;二年级以“家庭”为主要内容;三年级围绕“学校”展开教育;四年级以“邻居”为中心内容;五年级则是“国家”;六年级扩展至“世界”。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逐级递进,使德育收到很大成效。因此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体现出层次性和序列性的特点,按照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及其思维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开展教育。
4.学校应大力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校应设专职课外活动主任,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诸如:学习小组活动、学生社团、社会服务等,而且必须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分数计入成绩册。而我国学校教育长期受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往往只注重在课堂上对德育内容的简单传授,而常常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更不用说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来培养其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知、情、意、行本来是一个有机整体。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对于应该怎样做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学生“嘴上说一套,背后行一套”的言行分离的局面。事实上,道德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而且有利于内化道德观念,积淀道德素质。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应大力重视社会实践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资源优势,以及周围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其精神,培养其良好的行为。
5.家庭、社会要全力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果家庭、社会的德育工作开展的不好,就会在客观上冲击或弱化学校的德育效果。因此,学校良好的德育环境的营造往往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有时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人思想的无意识的熏染,常会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大氛围对学校小环境的影响,正如江泽民所说的:“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然而,在实际中落实得并不够好。新加坡在这一方面是借助严格的法律来保证实施的,执法之严,成效显著,举世公认。我国各级政府在落实中央这一精神时,是否应该借助法律手段保证落实,媒体如何长期有效地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及我们怎样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以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为之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大气候,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