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思考_渐近线论文

双曲线的渐近线探究性教学设计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渐近线论文,双曲线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探究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新课程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本,要求在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如何让他们主动参与、展开探究呢?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这部分内容中,双曲线的渐近线是一个难点.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笔者精心设计,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交流为形式,以探究建构为目的,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攻克了教学难点,实现了学生对双曲线渐近线性质认识的建构和深化,也触发了笔者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些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明白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渐近线方程为了y=±(b/a)x,那么焦点在y轴上,双曲线(y[2]/a[2])-(x[2]/b[2])=1的渐近线方程是什么?

生:渐近线方程为x=±(b/a)y.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1:焦点在y轴上和焦点在x轴上就是把x,y对调一下,所以渐近线也就是把x和y对调.

师:很好.习惯上把它写成y=±(a/b)x,注意两者的区别.反之,当渐近线的方程为y=±(b/a)x时,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一定是(x[2]/a[2])-(x[2]/b[2])=1吗?

生:不一定.因为(y[2]/a[2])-(x[2]/b[2])=1的渐近线也是y=±(b/a)x

生2:不一定.因为(x[2]/2a[2])-(y[2]/2b[2])=1的渐近线方程也是y=±(b/a)x.

2.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生3:双曲线方程是(x[2]/ka[2])-(y[2]/kb[2])=1的渐近线方程也是y=±(b/a)x.

生4:不对,因为k的正负没有定啊,所以焦点在什么坐标轴上不知道,渐近线方程也不一定是y=±(b/a)x.

师:哦!那么怎么求这个双曲线的渐近线呢?

生5:当k>0时,焦点在x轴上,渐近线方程为y=±(b/a)x当k<0时,焦点在y轴上,双曲线方程写成(y[2]/-kb[2])-(x[2]/-ka[2])=1渐近线方程为y=±(b/a)x.

生6:(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叫起来)老师,这两条渐近线是一样的.

师:这说明(x[2]/ka[2])-(y[2]/kb[2])=1不管k为正为负,具有共同的渐近线,再思考:什么样的双曲线具有共同的渐近线呢?

生7:方程(x[2]/ka[2])-(y[2]/kb[2])=1所表示的双曲线都具有相同的渐近线.还有……

师:方程(x[2]/ka[2])-(y[2]/kb[2])=-1所表示的双曲线的渐近线是什么呢?试试看.

生:(齐声答道)这个双曲线的渐近线也是y=±(b/a)x.

师:对.方程(x[2]/ka[2])-(y[2]/kb[2])=±1所表示的双曲线都具有相同的渐近线.而双曲线(x[2]/a[2])-(y[2]/b[2])=1和(x[2]/a[2])-(y[2]/b[2])=-1的区别在于它们互换了实轴和虚轴,我们把这样的一对双曲线称为共轭双曲线.共轭双曲线具有共同的渐近线,具有共同渐近线的双曲线有无穷多对共轭双曲线.如此看来后面的“±1”对求双曲线的渐近线没有什么影响.再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双曲线的渐近线?

生8:把方程(x[2]/ka[2])-(y[2]/kb[2])=±1中的“±1改为“0”就可以了.

师:对极了.其实把方程y=±(b/a)x化简可以得到方程(x[2]/a[2])-(y[2]/b[2])=0,这就是渐近线方程,这种方法避免了对焦点在什么坐标轴的讨论,非常方便.

3.灵活应用,学会迁移

下面请同学们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课本第114页第2题的(4)].

已知:渐近线的方程是y=±(3/2)x.且经过点M((9/2),-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学生9: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没有定,我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①若焦点在x轴上,设双曲线方程为(x[2]/a[2])-(y[2]/b[2])=1(a>0,b>0),

由待定系数法得

②若焦点在y轴上,设双曲线方程为(y[2]/a[2])-(x[2]/b[2])=1(a>0,b>0),

同理得

平方数为负数没有意义.

所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x[2]/18)-(y[2]/8)=1

生10:(轻轻地讲)如果平方数为负数也有意义就好了,代入刚好一样。

师:(乘机问道)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1:把方程设(x[2]/m)-(y[2]/n)=1为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渐近线是(x[2]/m)-(y[2]/n)=0,则y[2]=(n/m)x[2],由已知得m=18,n=8.

师:(继续引导)把方程设为(x[2]/m)+(y[2]/n)=1行吗?试试看.按同样的方法来求渐近线方程(x[2]/m)+(y[2]/n)=0,则y[2]=-(n/m)x[2],由已知得m=18,n=-8.

生:(惊奇地叫起来)老师,这样也对啊!

师:是凑巧对的,还是有理论依据呢?

生:m,n的正负未定,同样可以用m,n的正负来确定焦点在哪个坐标轴.

师:对椭圆和双曲线,当焦点在什么轴上没有确定的时候,可以设(x[2]/m)+(y[2]/n)=1,然后由m,n的大小和正负来确定焦点的位置及曲线的类型.

生12:老师,我不是这么解的.我也是分两种情况:

若焦点在x轴上,设双曲线方程为(x[2]/a[2])-(y[2]/b[2])=1(a>0,b>0)

又因为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y=(2/3)x,所以a=3,b=2.

这样的话,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x[2]/9)-(y[2]/4)=1.

师:哦!那有没有过点M((9/2),-1)呢?这个条件给你没有用.

生:这样啊,那就代入试试吧(通过验证,学生发现所求是错的).怎么错了呢?哦,我在a=3,b=2这里错了,这里应该有个倍数关系.

师:对,(b/a)=(2/3)应该设成a=3k,b=2k现在把方程设为(x[2]/9k[2])-(y[2]/4k[2])=1.

再把点M((9/2),-1)的坐标代入上式,由待定系数法得k[2]=2,焦点在y轴上的时候,用同样方法处理,得k[2]=-2(舍去).

生13:老师,把k[2]=-2代入方程(y[2]/4k[2])-(x[2]/9k[2])=1得到的也是(x[2]/18)-(y[2]/8)=1,只是k[2]=-2在实数范围内无意义罢了.

师:(老师乘机引导)把k[2]改成实数λ,这样不就有意义啦.

生14:设双曲线方程为(x[2]/9λ)-(y[2]/4λ)=1,再把点M((9/2),-1)的坐标代入方程得λ=2,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x[2]/18)-(y[2]/8)=1.若设双曲线方程为(y[2]/4λ)-(x[2]/9λ)=1,再把点M((9/2),-1)的坐标代入方程得λ=-2,所求的双曲线方程还是(x[2]/18)-(y[2])=1.

师:这样设双曲线方程,还需要讨论焦点在什么坐标轴吗?

生:双曲线方程设为(y[2]/4λ)-(x[2]/9λ)=1看似焦点在y轴,结果λ=-2代入之后,焦点还是在x轴了.

师:同学们原来是默认了λ>0,其实λ是正还是负定了没有啊?

生:没有定,方程(y[2]/4λ)-(x[2]/9λ)=1就表示焦点在坐标轴上,至于在哪个坐标轴上没有定下来.

师:很好!这种方法避免了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的讨论,由λ的正负直接确定了.

生15:老师,这种设法还是有点麻烦,直接设成4x[2]-9y[2]=λ再把点M((9/2),-1)的坐标代入方程得到λ=72;所求的双曲线方程还是(x[2]/18)-(y[2]/8)=1.

师:解法归纳;(1)容易想到,但分两种情况讨论,解两次二元二次方程组,运算复杂,容易出错;(2)避开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巧妙利用渐近线性质,只需解出入的值,再化简整理即可,解题过程中不涉及方程组,运算简单.只要同学们做有心人,就可以找到简单方法,课后还可以继续寻找别的解法.

二、课后反思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死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直接从(x[2]/ka[2])-(y[2]/kb[2])=1开始探究,比我在另一个班级用具体实例总结,探究的起点要高,学生发现了新知识——具有共同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和共轭双曲线,这是我在备课中忽视的问题.

2.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应以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各抒己见,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地发展.即使想法是错误的也应保护和鼓励他们探索的积极性.民主的教育氛围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必要环境,一闪而过的念头甚至错误的观点往往可能成为创新的催化剂.我顺着学生的“平方数为负数也有意义就好了”这句话,引出了新方法.还有,学生敢于说出(b/a)=(2/3),则a=3,b=2这个错误,而我及时抓住了这个错误,不失良机地给予清源正本,也算是个意外收获.

3.把“通法”教活,不使通法变成“笨法”

在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让学生套用程式,模仿练习,熟悉技能是可行的,但要达到熟练水平,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完成同样多的基础训练,熟练也不一定能生巧,关键在于领悟“通法”的实质.在第1.2部分的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后,我缺少了对学生探究结果的及时提炼升华.对由渐近线方程来确定双曲线方程,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导致后面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迁移困难,进行了费时、费力的重复研究,但我惊奇地发现学生又另辟新路,找到新法.如把双曲线方程设为(x[2]/m)-(y[2]/n)=1和(x[2]/m)+(y[2]/n)=1求解.学生对一些方法的不满意,又继续寻找,直到找到满意的方法为止.尽管“好方法”一波三折,千呼万唤始出来,但那是同学们自己探究出来的方法,显得特别珍贵!不仅在实践中领悟了方法的本质,而且这种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努力追求的思维品质,更值得培养和提倡.

标签:;  ;  ;  ;  

双曲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思考_渐近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