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骨科 云南腾冲 679100
摘要:目的:观察多模式疼痛管理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20例髋膝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并对康复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联合早期康复训练的康复优良率为90.00%显著优于单纯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的80.00%,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髋膝关节置换患者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具有极高的康复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模式疼痛管理;联合;早期康复训练;髋膝关节置换 影响
由多种原因如骨性关节炎、骨无菌性坏死、某些髋膝部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造成髋膝关节功能异常而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目前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是恢复患者的髋膝关节功能的主要方式[1],在术后由于人工髋膝关节在与其他相关组织接触融合中会出现如疼痛等症状,因此会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正常康复和正确训练方式[2],为此我们进行多模式疼痛管理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现报导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20例髋膝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分组,分组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为:对照组: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分布在41~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2±2.2岁。观察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分布在40~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2.5岁。两组患者均进行髋膝关节置换治疗,且手术均或成功,并在我院接受后期康复训练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性治疗对比差异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模式进行康复训练:(1)在手术后的第二天对患者创口附近位置进行按摩护理,并对患侧端的踝关节行主动屈伸活动和抗阻活动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并在术后的一周对患者的患侧股四头肌等进行收缩训练以及进行患侧髋、膝关节被动活动逊良,同时根据患者的症状协助患者进行抬臀活动,在此阶段的康复训练应注意合适的活动训练量,仅作为适应性锻炼,严禁任何中等以上量度的训练。(2)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在术后一周后指导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如保持足尖向前(防止髋内收),并进行主动性患髋膝屈伸能力训练(在无痛或微痛前提下),屈髋度数可控制在30°以内或45°~60°之间。同时加强患侧髋周围肌群和股四头肌的力量性训练(在无痛或微痛前提下),通过抬高床头的方法使患者行床上半坐位(每天在3次以上),为后期的坐站练习做好准备。同时继续进行床边体位转换训练,通过使用平行杠或四脚助行器内进行健腿支撑三点式步行,转体训练等。注意次阶段的康复训练可增加频率,但力度以中度或中度以下为宜。
1.2.2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如治疗管理、个人卫生健康护理等。
1.2.3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进行康复训练护理;(1)治疗护理:为防止患者的患肢部位出现过度屈曲和伸直、内旋、内收等产生的疼痛,采取在患者患肢部位放置软枕的方法来保持有利于恢复的体位,并使其相对固定,同时可防止置换的人工髋膝关节脱落;每天对患肢部位附近进行按摩并用温水敷擦,以促进患肢部位附近的血液流通,降低患者患肢部位的疼痛感;对疼痛感觉较为强烈的可使用镇痛剂(通过镇痛泵)降低患者的疼痛(手术结束后的初期)。对疼痛感虽然明显但可以接受的可采用物理疗法,如使用冰囊对创口位置冷敷来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起到镇痛效果。(2)心理护理:向患者详述髋膝关节置换后产生疼痛的原因以及处理的方法,让患者了解疼痛的必然性,消除患者因此产生的畏惧等负性情绪以降低对康复训练的影响,我们采取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进行心理干预,列举一些治疗较为成功的患者来鼓励、激励他们,让患者知晓早日康复对消除疼痛的意义和作用等。
1.3 评价指标
将康复效果为评价指标内容。其中康复效果按Harris髋膝关节功能评定方法分为优:总评分>90分,疼痛评分40分;良:总评分在76~90分,疼痛评分≥35分;一般:总评分在50~75分,疼痛评分≥20分;差:总评分<50分,疼痛评分<20分。在治疗结束的六个月后进行回访。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将评价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 时表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见表1,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00%,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体 会
由于髋膝关节置换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无法避免手术造成的疼痛(由创伤引起以及置换关节与相邻组织磨合造成),而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不但可以降低髋膝关节的脱位发生率,还可以及早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看到,多模式疼痛管理主要包括对患者从心里和治疗中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干预,首先提高患者的疼痛接受度而降低对康复训练的影响,其次通过对护理中的如体位、药物等来降低患者的疼痛敏感性而减轻疼痛症状[4]。从本文结果中可以看到采用的患者其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方式的患者,充分表明其显效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琴.早期康复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160-161.
[2]钱思琪.康复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100-101.
[3]岳淑梅,靳红娥,武爱华,等.优质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4):132-133.
[4]黄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护理在早期康复锻炼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6,3(17):128-129.
作者简介:张毅蓉(1975年3月12日-),女,汉族,云南腾冲人,本科学历,护师,主要从事骨科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张毅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患者论文; 膝关节论文; 疼痛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 多模论文; 腾冲论文; 评分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