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魅力论文_徐新江 赵棠荣

“无声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魅力论文_徐新江 赵棠荣

徐新江 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264300;赵棠荣 山东省荣成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264300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无声语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方向迥异的反馈。这种不同的反馈,很重要地影响着教育效果。正面积极的影响,会增强效果,其乐融融;反之,会疏远师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我们要重视“无声语言”,要有灵活驾驭“无声语言”的能力,这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和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与学生的交往,因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可见,教师的肢体语言虽然是“无声语言”,却和“有声语言”一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够准确、恰当、灵活地使用肢体语言,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其乐融融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那么这“无声语言”就能传递出教师的“千言万语”。“无声语言”搭建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高效。

“无声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它主要包括表情、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肢体语言被称为“无声的语言”。心理学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70%是通过无声的言语即肢体语言来完成的。无数事实证明:那些具有高超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的教师,他们在课堂上运用了大量的“无声语言”,如同高明的导演,用自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处于青春期,他们表现出羞涩性、闭锁性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有时候不愿意直接与教师进行语言沟通,更容易去“意会”教师的一些非语言行为所渗透和表达的意思。有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无声语言”对于心理的催化作用更重要,起到了“无声胜有声” 的作用。所以作为学校的教师应该善于驾驭运用“无声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更多地获得“心灵的鸡汤”。

一、恰当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在人际交往中,与表情并驾齐驱的、同样重要的是人的手势。 “情动于中而外于形”,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动作而流露出来。如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在教育的过程中,恰当的手势有利于强化教育的后果。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广泛而纷杂,手势的不当运用带来消极的心理效果也很常见。

例一:课堂提问时,教师用一个手指指向某一学生:“张三,起来回答。”对比效果:“张三,请回答这个问题。”同时教师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例二:上课前教室里没有安静下来,教师拿起黑板擦,“咣咣”拍了两下桌子。对比效果:老师用手放在唇前,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

两种情景下的不同心理反应:尊重与否定,接受与拒绝。教师的威严感,在教育教学中是必须有的,单单有“威”是不够的,“恩威并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恩”,可以更好地体现在教师的“无声语言”上。例如:师生间的一场谈话,教师坐着讲,学生站着听。这种态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把这次谈话放在了一种不平等的位置,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上级与下级”的距离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与教师谈话,首要的是希望教师能够把他们当成一个朋友,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往往从内心深处抵触“俯视”般的说教。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种心理需要,或者是面对面正对着的说教,或者是手撑办公桌,或者是手背到身后,这些常见的姿势,其实都是教师内心未真正接纳学生作为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的外在表现。所以教师应该换一种态势,用好“无声语言”,去寻找最适合的心理距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反思教师的种种有意无意的手势,有的时候教师无意中用“手”把学生的“心”推了出去。当教师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双臂抱在胸前,传递出的是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信息,又如何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呢?而当那个调皮的男子汉出现在五千米跑道上,从赛场外看到老师“胜利”的V字手势时,他一定会得到满满的信心,他的步履会更加坚定、有力。当学生在一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时候,教师向学生竖起大拇指,给学生点“赞”,学生定会向着更加卓越的目标加油、努力。同样,手势在学生中也是利用率很高的一种动作表达方式,教师不妨赶一下潮流,学习和运用一下学生们所运用和喜爱的手势。“击掌”所蕴含的同心协力、一起加油,“拍拍肩”所蕴含的心里有你、信任爱护等等意思,在学习和运用手势的过程中,师生间的距离和隔阂逐渐缩小或消失。

二、温暖的表情是通向学生内心的“直通车”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表情是人最直接的肢体语言,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它是最重要的情绪信息传递媒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向学生传递思想情感、施加心理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必须善于通过丰富生动的表情来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什么样的表情是最能够触及到心灵深处的?是微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微笑作为最常用的表情符号。特别是对于待优生来说,微笑是心灵最渴望的一丝温暖。

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节课上,老师面带微笑,会令人如沐春风,四十五分钟悄然滑过,留下丝丝不舍;反之,老师板着面孔,整节课肃然无声,给人的感觉是时间过得太慢。这就是表情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暗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们都深有感触:待优生各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学习上不思进取,行为习惯上经常违反纪律,在做思想工作、进行教育引导时,经常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架式,脸上漠然。很多教师都打怵这种“又臭又硬”的表情,非常窝火,束手无策。此时,如果教师的表情是冷漠、鄙视、讨厌、烦燥或者是“一脸冰霜”地皱着眉头,那很容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滋生一种抗拒的情绪,把内心包围起来,那工作还未开展已经宣告结束。其实,待优生内心深处往往更加的孤独,从内心深处更愿意接近教师,他们看似很多“离经叛道”的行为,恰恰从某一个方面更反映出他们渴望心灵与心灵拥抱。而越是这样的学生,当教师进入他们心灵的时候,他们越容易与教师建立“亲密关系”。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有更高的“道行”,能够经常使用一种表情符号——微笑。即使是遇到最棘手的学生时,还能给他们一个能够温暖心灵的微笑,这种表情往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做起工作来会收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眼神传递善意,让眼睛更好地“眉目传情”

眼神是人与人之间最清楚正确的讯号,因为它们是人身上的焦点。利用眼神的接触,可以打开沟通、延续沟通或终止沟通。所以,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眼神的接触拉近师生的距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很少有其它肢体行为比眼神的接触更为有效。

上课铃声响后,教师进入教室,用威严、沉静的目光扫视全班,这时候老师的眼神就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安静、严肃,提示同学们认真、积极面对接下来的四十五分钟。当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教师饱含鼓励、信任的目光,可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助推学生前行。

但是有些时候,教师的眼神也是一把利刃,在无形当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所以我们更应该让眼神善意起来,别让自己的眼神伤害了学生稚嫩的心。走在校园的路上,经过教师身边的学生与教师打招呼时,教师要学会回敬一个热情的眼神而不是不屑一顾,学生会感到倍感亲切,如沐春风;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要学会发送一个“点到为止”的眼神而不是白眼下的厌恶,学生会感到老师的宽容与威严,马上收心、凝神;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给他们一个信任与期望的眼神,而不该是一种“杀气腾腾”。

教师要学会用“无声的语言”给学生心灵注入鸡汤,而不是有意的、无意的让“心灵受虐”。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教师自身能够准确把握到每一个肢体信号发出后所带来的反应,配合巧妙的“无声语言”送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中,相信我们的花朵定会更加的绚烂芬芳。

参考文献

[1]王京雎 巧用体态语言,优化优育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0年06期。

[2]胡春波 一种无声的语言——体态语[J].吉林教育,2009年36期。

[3]滕霞 让体态语言成为教学的好帮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论文作者:徐新江 赵棠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无声语言”在教育教学中的魅力论文_徐新江 赵棠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