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四中学 266000
近年来,因我校学生生源的差异,给教育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老师们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没有得到好的效果,找不当老师的成就感,教师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我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的观点,提出了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教育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意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在教育教学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就最好的自己,都能成才。学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统一采取固定的形式,而是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多元化评价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教师的教学形式也是多姿多彩:学科与学科的有机整合,课堂与实践的结合,德育在知识学习上的巧妙运用……在每一个教学的延伸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多元化评价也让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完善.
从事音乐教学已有18年,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音乐的奥妙,享受音乐的美好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2009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开始担任级部的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至今已有6年。工作上的两大重点,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创新。原有的常规式传统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逐渐渗透美育、德育,实现教学内容与艺术化教学形式的完美统一。在学校提出的多元化理念的引领下,我的音乐课堂教学有了更新的体会和方法: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音乐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采取“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情操、思想、性格乃至意志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导入中悟德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就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当音乐的力量渗入人的心灵时就会使人在道德、情操、品质上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音乐作品中的德育体现是指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德育知识及思想教育内容。音乐作品内容广泛,主题明确,与学生日常生活非常贴近,包括赞颂伟大祖国、歌颂党、热爱人民、团结友爱、礼貌谦让、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关爱父母等题材,与传统道德教育非常吻合。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可使学生在接受美的同时融化美、传递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道德教育的新高度。
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新课是音乐教学的序曲,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导入新课的任务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作为课前的思想和情绪上的准备,为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基础。教师的导语要传情,“情动而言行”,“情信则辞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要抓住导入教学这一德育渗透时机,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富有激情的方法创设一种音乐情境,从而感染学生,动之以情。如在《让世界充满爱》一课中我这样导入新课:在《爱的奉献》的音乐声中观看四川抗震救灾的视频,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如此无私地奉献只因为“爱”的存在。在音乐声中观看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的事迹视频,接着播放丛飞生前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愿你幸福》,歌中提醒人们一生更多地为别人着想,多给周围的人一些关心和爱护。配合饱含深情的讲述,犹如春风荡漾,创设了一种弥漫着浓浓爱意的音乐情境,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神情完全沉浸在音乐情境中,懂得了世间爱是永恒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
二、抓住音乐内容的育人功能——学习中明德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将从音乐教育中获得。有位哲人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不可思议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格,播下品格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以及理想的升华。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德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育人功能。音乐之所以美,关键是音乐把动态与静态的美、情感的美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表现出来,使人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从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影响。它的美能使无数人为之动情、为之振奋、为之倾倒。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一首好的歌曲,会使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歌曲成为唤起民众的旗帜。《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等激励着一代中华优秀儿女,他们唱着歌,冲向敌人,闯过枪林弹雨,克服千难万险,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天,这些优秀的革命歌曲的教学仍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能唤起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激情。如《保卫黄河》有着非常鲜明、生动有力的音乐形象,它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了它的声调特征,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地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在这一刻,学生一定会受到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出爱国主义热情以及顽强的斗志,同学们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地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是干瘪的说教达不到的。
三、开展丰富的音乐教学活动——参与中养德
音乐教学活动包括课堂音乐活动和课外音乐活动。课堂音乐活动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转化的,从而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因为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达到教学相长。比如将学生进行分组,由小组自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包括制作音乐小报、音乐主题联唱竞赛等等,评出最有创意奖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通过自主设计音乐活动,在同学、同乐、同创的过程中擦出了艺术的火花,无意间又起到了互补相长的效果。如在学生制作音乐小报的过程中,就需要寻找很多有关音乐的资料,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进入角色,拓宽了音乐视野;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更激励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求异、求新的心理,如有的小组在创编为名曲填词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为演唱好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片段,反复聆听揣摩音乐,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在愉悦的演唱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我校艺术团几年来一直坚持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其中,舞蹈队、合唱队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始终是学校大型文艺活动的主力。学生参与舞蹈动作、造型的设计,同学之间的协作,个人与整体关系的配合,合唱中各声部的谐调等等,都给学生以启示。通过课堂、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互敬、互爱、互助,懂得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道理,这对健全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如果只是表面阅读,根本不会有什么深入的体会。只有在不断实践中,在孩子们的合作互动中,在用心陪伴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才会懂得各种智能的内涵所在。音乐智能有着神奇的魅力,音乐影响人的情绪,催人奋发向上;它使人心灵相通,促进人际交往;它还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促进人格完善。音乐教学更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特殊教育功能,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音乐教育对德育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洗涤灵魂、升华品质——用音乐塑造一颗美好的心灵。
论文作者:于静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智能论文; 德育论文; 心灵论文; 过程中论文; 就会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