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的无缝隙护理效果论文_张小红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四川宜宾 644000

【摘 要】目的: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的无缝隙护理效果的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患者随机平均的分成每组15人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月常规护理+无缝隙护理,最后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状况、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进行观察。结果:在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改善状况、各维度评分、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且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推行无缝隙护理,将有效的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再次住院频率,因此值得广泛的推广运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无缝隙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62-01

引言: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大多是因为常年患有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这主要是因为急性心脏病变、心脏收缩力快速减弱导致的心排血量不足造成的静脉回流受阻、心脏舒张压上升,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积极推广无缝隙护理模式,提高护理效果,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等是十分重要的。

一、一般资料及方法

1.1资料分析

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既往有心力衰竭疾病史。②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发现其中17例Ⅲ级、13例Ⅳ级。③患者年龄大于18岁。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并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患者。②有其他严重的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④不适宜内科治疗的心脏疾病。患者均接受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后,均被确诊为心力衰竭。其中男女比例为2:1,年龄在40~75对之间。然后将患者随机平均的分成每组15人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身高、体重等资料对比中不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含义。

1.2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所有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无缝隙护理,相关护理方法为:

首先做好入院后护理:患者入院之后,要及时的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及个人需求,根据患者需要安排并布置房间,护理工作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力求创造最佳护理环境。对于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恐惧、焦躁不安等症状,护理要人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帮助患者改善情绪状况;另外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介绍治疗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恐惧感,环节患者焦虑等状况,并通过积极地沟通,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病魔的自信息与乐观心态。

其次要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日常治疗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用药、饮食、呼吸训练等指导工作。比如在饮食方面,要告知患者每餐要少食,但是一日可以多次进食,另外日常的摄钠盐含量方面要做好控制,不应使用苏打粉等食用品。

然后要做好护理交接工作:护理人员在换岗交接的时候,要将患者全天用药、排便、病情变化等状况告知接班护士,确保接班护士可以掌握患者的全面状况,提高护理效果。

再次是要做好出院指导: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可以出院后,护理人员高将具体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然后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生活规划方案及目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效果。

最后要做好出院后的指导: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出院后的2、5、7、14天的时候对患者进行电话访问或者家访,并根据患者实际状况设计针对性强的用药、运动等干预方案。

1.3观察标准

要将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状况、生活质量评分、再住院率、治疗依从性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标准版,主要包括机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躯体功能、活力、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每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心功能改善情况采用NYHA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对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级:一级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为出现心理衰竭症状;二级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护理困难等轻微心力衰竭症状的表现;三级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较重心理衰竭症状表现;四级为患者在静卧休息是由心理衰竭症状表现;治疗效果:有效是指患者患者的心理衰竭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心功能提升>一级;无效是指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没有任何变化或心功能等级提升<一级。

1.4统计学研究

本文搜集的数据使用SPSS20.0数据软件进行处理,使用X2对技术资料进行检验,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若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二、结果

2.1观察组及对照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图表观察组对照组对调)

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详见表1。

2.2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心功能等状况对比

在心功能改善、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再住院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详见表2。

三、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疾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坚持以科学护理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无缝隙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结合当代创新护理理念,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等,在坚持以患者为护理核心的基础上,推广责任护理负责制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措施,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提高护理质量。通过研究发现,在生活质量评分、各个维度评分中观察组均要由于对照组且P<0.05;在心功能改善、治疗依从性比较中观察组也要优于对照组、其再住院率也比对照组低,且P<0.05。综上所述,在进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积极推广无缝隙护理方式,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并改变患者心功能状况等,因此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管丽春,刘娟,冷敏.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优质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4)

[2]贺凤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5(05)

[3]童应军.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6(23)

论文作者:张小红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  ;  ;  ;  ;  ;  ;  ;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的无缝隙护理效果论文_张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