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1]2002年在《国外李品种引进筛选及区域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李为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 Linn.)植物,其果实色泽艳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成熟期各异,供应期长;除了鲜食外,还可以加工制干、果脯、蜜饯等;而且适应性强,管理方便,产量易形成,零星或成片都能栽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能够成为商品的李品种不多见,我国的李栽培品种不仅货架期短(仅有5-7天),而且上市集中在7-8月份,市场供应期集中,易给生产者带来经济损失。为加快我国李生产的发展,全国很多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捷克等国的优良李品种,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李栽培品种构成,提高了李鲜果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一些晚熟品种具有个大、味甜、品质优、外观美、在常温下货架期长等突出特点,可以加速发展,以提高对“洋水果”的竞争力。但在引种工作中也存在着品种区域适应性筛选、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滞后等问题。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和河南省洛阳市李生产现状,自1998开始引进15个国外李品种进行区域适应性及综合性状筛选试验,从中从中筛选出了适合洛阳市栽培的优良品种10个。研究成果丰富了洛阳市及豫西地区的李生产品种,将鲜果供应期提前到6月上旬,延后到9月下旬,考虑到晚熟品种的耐贮性,大大延长李鲜果的市场供应期。筛选出国外李品种均具有花期抗低温的优良特性,特别在2002年春季花期温度变化剧烈、花期出现低温的情况下,引进的品种普遍开花结果正常,表现出极好的丰产性,这一特点对存在着早春晚霜的我国北方地区尤为重要。同时针对筛选出的系列品种的品种特性,进行了区域性配套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一套包括高接换优、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主要病虫害防治等在内的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本技术条件下,定植后第二年开始少量见果,第3年达到7500kg/hm~2,第4年产量为16000kg/hm~2,第5年为28000kg/hm~2。按4元/kg计,分别创效益1.5万元、3.2万元、5.4万元。本研究成果已在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洛阳市科委组织的科技鉴定,技术水平属于省内先进水平,专家组建议该项成果在洛阳及条件相似的地区加以推广。
黄鹏, 路生林[2]2006年在《国外李品种区域化栽培试验》文中指出为加速河南省李树品种结构调整,引进了国外李品种22个,并进行了区域化栽培试验。通过调查国外李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果实品质,确定了评价标准。采用综合评分的评价方法,筛选出了10个适合河南省发展的早、中、晚熟配套国外李优良品种。
赵曦阳[3]2010年在《白杨杂交试验与杂种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杂交育种是杨树新品种培育最重要的手段。本研究以白杨派内不同种及杂种为亲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幼胚进行挽救,获得以毛白杨为母本的杂种群体。同时对先前杂交获得的经苗期试验初选的29个白杨杂种无性系和1个选种无性系(LM50)进行4个地点2-4年树高、胸径测定分析,对这些无性系进行遗传稳定性评价。进一步利用生长性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对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SSR标记特异性扩增分析的方法构建这些白杨杂种无性系指纹图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7个亲本材料,选配了19个杂交组合开展白杨派内不同种、杂种的杂交试验。对杂交亲本进行花序长度、宽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杨树单株花序长度、宽度存在显着差异。雄株花序长度变化范围为44.40-126.43mm,宽度变化范围为11.29-15.73mm。雌株花序长度变化范围为13.84-25.48mm,宽度变化范围为5.01-7.30mm。从杂交亲和力来看,以银腺杨和毛新杨作母本的杂交组合亲和力较高,获得种子量较大。以毛白杨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在幼胚未成熟时果穗容易脱落。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培育出以毛白杨为母本的6个杂交组合的杂交子代420株。对2年生子代苗高、地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间子代苗高、地径差异显着。苗高平均值为49.67-84.42cm,地径平均值为5.61-10.86mm。相同杂交组合内苗高变异系数为13.66%-45.32%,地径变异系数为13.03%-39.51%,为无性系苗期选择提供了依据。2.以实验室先前杂交获得的杂种无性系进行苗期试验后,初选出29个苗期优良无性系,另加1个毛白杨选种无性系(LM50),共30个无性系为材试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对其4年生幼林的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在不同地点间、无性系间以及无性系与地点的交互作用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19.84%-69.04%,遗传变异系数范围为14.65%-62.59%。遗传变异系数占表型变异系数比重逐年增大,表明随着植株增长,其变异增大,且这种变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重复力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4年生各指标重复力为0.8887-0.9902。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年-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胸径与4年生胸径表型相关系数高达0.8075,遗传相关系数达0.8841。3年生胸径和4年生胸径表型相关系数达0.9838,遗传相关系数达0.9979。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可以为无性系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地点白杨杂种无性系进行适应性分析结果发现无性系BL28、BL87、BL69、BL101和BL103具有广泛适应性,在4个地点栽培差异不大,其余无性系在不同地点显示出特殊地域适应性。3.对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试验点的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的17个生长和形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间17个性状差异达极显着(P<0.01)水平。无性系各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15.63%-57.50%,遗传变异系数范围为8.99%-52.57%。各指标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7734-0.9849,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且变异受强的遗传控制,为无性系筛选提供基础。利用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的14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把14个性状分成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树高、胸径等生物量性状,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通直度、节间距等干形性状,第叁主成分包括叶片长度、宽度和叶面积等叶片性状。利用主成分评价无性系,BL106、BL107、BL23、BL46、BL78和BL83第一主成分值Y1是正值,且较大,表明这几个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材积、冠幅等生长量较大;无性系BL104、BL106、BL107、BL28、BL69和BL85第二主成分Y2值较大,说明这几个无性系通直度、节间距和分枝度较大;无性系BL106、LM50、BL104、BL107、BL98和BL49第叁主成分Y3值较大,表明这些无性系叶片的长度、宽度和叶面积较大。4.测定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的光合指标,结果表明无性系Pn、Gs和Tr日变化呈双峰曲线,Ci日变化曲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n-Par响应曲线和Pn-Ca响应曲线均呈S形,光饱和点lsp处于1396.55-1469.86μmol·m-2·s-1之间,光补偿点lcp处于33.08-81.17μmol.m-2.s-1之间。二氧化碳饱和点csp处于974.03-1080.50μmol.mol-1间,二氧化碳补偿点ccp处于74.03-93.35μmol.mol-1之间。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间瞬时光合指标呈显着差异(P<0.01)水平,平均Pn、Gs、Ci和Tr分别为19.82μmol.m-2.s-1,0.37mo1.m-2·s-1,263.68μmol·mol-1和4.38 mol·m-2.s-1。光合指标Pn、Gs、Tr与树高、胸径均达显着正相关水平,表明光合指标对无性系生长有很大影响。5.通过对白杨杂种无性系不同月份叶绿素含量、MDA含量、POD活性和SOD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白杨杂种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平均值处于一直上升状态,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POD、SOD、叶绿素含量与生物量显着正相关,MDA含量与生物量显着负相关。利用聚类分析,对无性系预抗性进行评价,把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分为3类,第一类酶活力最高,预抗性最强,在受到胁迫时受伤害最小,第二类无性系预抗性较强,第叁类无性系预抗性最差,在遭遇胁迫时最容易受到伤害。6.利用16对SSR引物对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进行特异性扩增,共获得40条DNA特异性条带,每对引物扩增的DNA谱带数目处于2-6条间,平均2.5条谱带,扩增的DNA带大小在100-600bp之间。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之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0864-0.2716,平均遗传距离为0.1436。利用DNA谱带进行无性系指纹图谱的构建,发现白杨杂种无性系间亲缘关系较近,可以用多对引物组合来实现无性系的区分。本研究利用生物量、干形、光合指标、抗氧化系统对白杨杂种无性系综合评价,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无性系进行指纹图谱构建,为优良无性系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黄朝言[4]2014年在《永泰县李果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永泰县种植李树历史悠久,素有“李果之乡”的美称,李果产业已成为永泰县农业的传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一课题研究,对进一步推动永泰县李果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促进永泰县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永泰县李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运用统计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永泰县李果产业发展所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并借助SWOT分析法,寻找出永泰县李果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包括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永泰县李果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永泰县李果产业种植规模居全国县级之首、加工业发展迅速、销售多元化、品牌建设不断发展、经营模式多样化,但也存在产加销一体化衔接不够顺畅、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劳动力较紧缺等问题。②永泰县李果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具备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地理区位、交通、技术、品牌等优势,同时永泰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闽台合作活跃、国际市场开放等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存在专业化程度不够高、行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品种结构不合理等弱势,并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威胁。③永泰县李果产业化发展对策具体包括: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创新合作模式,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加强闽台合作,深化产业发展;发挥旅游优势,延伸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体系,保障产业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和维护,推动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外李品种引进筛选及区域化栽培技术研究[D]. 张建国. 中南林学院. 2002
[2]. 国外李品种区域化栽培试验[J]. 黄鹏, 路生林. 河北林果研究. 2006
[3]. 白杨杂交试验与杂种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D]. 赵曦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4]. 永泰县李果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 黄朝言. 福建农林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