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庄园”助推“空壳村”转型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壳论文,庄园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盛夏时节,绿皮里泛着亮光的核桃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漫山遍野。在树下,“笨土鸡”在夏日的午后拍打着翅膀享受草地里的清凉。远远望去,一座座特色农舍点缀山间……7月22日,笔者驱车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粟城乡和会生态庄园的盘山路上,远远望去,当地农民赵和会承包的200亩生态庄园,恰如一幅灵动的乡村田园画。
赵和会是左权县较早建起生态庄园的农民之一。“庄主”赵和会对笔者说:从昔日的“空壳村”,到如今的“绿色银行”,他们夫妻二人在山上安营扎寨多年已尝到了不少甜头。在这种荒坡荒地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具有充分、重复利用资源,节约成本,高效益等特点。截至目前,他们已栽植树木6000余株,每年这个生态庄园给他创造达40万元的产值。
这也是左权县推广生态庄园经济模式以来,群众得到实惠的一个缩影。左权县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山大沟深、广种薄收、人口分散。穷则思变,2005年,县委县政府对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19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实行整体搬迁,并利用移民搬迁后的“空壳村”、撂荒地等土地资源,通过购买、租赁等形式进行规模开发。这样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因地制宜,创新经营机制。生态庄园经济开发从产业类型上看,主要有规模种植、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多种经营综合开发等模式。特别是集种植养殖、标本观赏、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庄园正在成为不少庄园的发展目标。从经营形式上看,主要有独资、股份制、自然人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村集体经营等形式。从投资主体上看,主要有民营企业家、普通农户、离岗机关干部、在职职工、周边省市外来人员及外商等。
“综合管理+先进技术”齐头并进。生态庄园开发坚持生态优先,林业开路,全县2/3以上的生态庄园经济以经济林开发为主。过去劳动力+土地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现在转变成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使传统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等综合功能发展,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这种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左权县的传统农业改造和农村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拓展融资方式,创优服务理念。左权县委县政府各部门积极广辟融资渠道、争取扶持资金,把企业和城市资金吸引到农村投资方面,实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依托市扶贫协会组建于市级专家顾问团深入生态庄园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完善发展规划,推广高新实用技术,实施无公害、绿色生产,切实提升庄园开发的质量与水平。短短三年多时间,全县140处生态庄园中已发展经济林2.4万亩、生态林3.4万亩、养殖畜禽5.8万头(只),累计投资8727万元。
一个庄园就是一个“绿色银行”。生态庄园经济的开发体现了能人带穷人,庄园带农民,企业带农村的发展效应。“土地搞流转,不种有钱赚”。目前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益达到900余万元。“农民当股东,年年能分红”。农户的土地、资金,甚至饲养的畜禽都可以入股,股份分红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农民变‘工人’,就近能打工”。生态庄园经济开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去年全县生态庄园累计雇佣农民长期工600多人,人均收入8000多元;雇佣季节性工人4000多人次,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
眼下,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左权县的“空壳村”也正在“脱胎换骨”,朝着科学发展的方向推进。在和会生态庄园的“酵母效应”带动下,左权县庄园经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联系电话:0791-852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