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低碳隐性基因显性化对策研究
赵国超a,b , 虞晓芬a,b , 张娟锋a,b
(浙江工业大学 a.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b.管理学院,杭州 310023)
摘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低碳是全球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推广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研究课题。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单元之一,是使用可持续理念和具体技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切入点。为加快社区低碳的推广,促进低碳社区的发展,借助基因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构建社区低碳基因结构图,分析隐性基因显现化障碍并提出显现化对策。研究表明:社区低碳隐性基因显现化包含社会化、综合化、显现化和内在化4个阶段,低碳意识提升、低碳潜力开发、低碳技术实现和低碳现状维护能够有效促进社区低碳隐性基因显性化,提高社区居民低碳参与积极性。
关 键 词: 社区;低碳推广;基因;对策
0 引言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影响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全球性问题[1]。2015年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再次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2],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风险报告将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失败的风险列为2016年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害。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走低碳可持续之路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的推广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课题。日本提出了“面向2050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美国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并出台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将低碳、减排列为大部分州政府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3]。在我国,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低碳经济体系、低碳的能源体系以及低碳的生活方式”,明确了低碳发展方向。《“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t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
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将有超过60%的人生活在城市。为推动城市的低碳发展,白宏涛等[4]基于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探讨了城市低碳评价方法,黄艳雁等[5]提出城市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6],是使用可持续理念和技术措施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切入点[7]。为加快社区低碳的推广,更有效地促进低碳社区的发展,黄茹等[8]对社区碳排放的计量方法开展了研究。《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并强调了社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9-10]。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目前发展的趋势,有学者将基因理论引入建筑节能、城市规划等领域。龙恩深提出了建筑能耗基因的概念[11],通过构造建筑节能基因图谱[12]分析节能设计对建筑能耗影响的规律;魏秦等基于地域基因作用的分析,提出构建建筑地域基因图谱的设想[13];刘沛林等提出“景观基因”概念,并将“聚落景观基因”定义为一种区别于其他聚落景观的东西,并通过引入生命科学中基因的概念,提出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构建聚落景观基因图谱,为聚落文化景观内在要素的深度挖掘和科学表达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14-15]。
为加快社区层面的低碳推广,本研究将基因的思想引入到社区低碳领域,提出社区低碳基因的概念及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在分析隐性基因显现化障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其显现化对策。研究结果可为政府低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助于社区居民对低碳的理解,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低碳建设的积极性。
第一,增强种薯的生产经营,规范脱毒种薯行为。增强马铃薯脱毒种薯市场的有效管理,紧抓市场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对马铃薯的脱毒种薯生产经营、生产地基地、种薯质量作出相关规定。加强对种薯仓储、加工、检验等要求,认真贯彻马铃薯生产和经营许可。通过规范相关生产条件,明确准入门坎,有效提升种植马铃薯生产能力和标准,保证质量。
1 隐性基因概念的提出
1.1 社区低碳基因的提出
判断生物体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的依据主要是杂交实验,在二倍体生物中当一个等位基因决定生物性状的作用强于另一等位基因并使该生物只表现出其自身的性状时,就出现了显隐性关系,其中,表现性状所对应的基因是显性基因,而被掩盖的性状所对应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然而,社区不同于生物,无法直接通过杂交实验来判断其隐性性状与显性性状,本研究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判断社区低碳基因的显隐性的方法: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简称为“熵值增加”定律,熵增定律被描述为:“在孤立系统内,其熵不会减少,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依据“熵值增加”定律,社区总是会朝着不利于低碳的方向发展,使得住区的混乱程度加强。因此,本研究假设不利于住区低碳发展方向的基因均为显性基因,这样便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当混乱产生后,开放系统保持平衡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是:d i s <d e s ,住区系统需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引入低碳技术保持其可持续性,并保持“耗散结构”。
可见,社区与生物体之间确有某些深层次的联系,研究表明建筑乃至整个城市是具有生命特征的,以上研究为本研究中社区低碳基因以及隐性基因概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思路。
要想到达城乡空间完全融合发展,不能只依靠相互帮助、相互联系的城乡空间结构,还要依靠城乡之间的经济融合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有城乡经济实现了融合发展,才能够说是真正的城乡融合。受到“城市搞工业、乡村搞农业”思想的长期影响,乡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收益比较低。因此,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逐步达到城乡之间经济融合,从而实现城乡空间的真正融合。
图1 社区与生命体的类比
Fig.1 Analogy between community and life
本试验采用Langmuir吸附模型和 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两种吸附剂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测定。吸附等温线是评估吸附剂吸附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按照DNA结构图分别从布局、交通、建筑、环境、市政、管理6个方面分析社区低碳隐性基因组成[19],并分别对其显现化主要障碍进行分析(表1)。
ds =d i s +d e s ;d e s =d c s -d r s 。
盱眙农商银行董事长陈雷介绍,截至目前,盱眙农商银行累计发放“虾稻(莲)致富贷”1850户,金额5.32亿元;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65户,金额1645万元,有效推进了全县“虾稻共生”新模式快速发展。
熵被描述为度量系统混乱程度的量,熵值越高系统越混乱无序,社区的总熵变可分为系统内部熵增d i s 以及系统和环境交换产生的熵值d e s 。社区系统在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内部运行过程中均会产生熵增,如果没有与外部环境交换产生的熵值,系统的熵值就会不断增大。为解析社区低碳的内在特质、外在表达特点,受生物学基因概念启发,本研究将影响社区系统内部熵增d i s 的低碳因素称为“社区低碳基因”,社区低碳性状是低碳基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式中:ds 为系统的总熵流;d i s 为系统内部产生的熵流;d e s 为系统和外部环境交换的熵流;d c s 为流出到外部环境的熵流;d r s 为外部环境流入的熵流。
1.2 社区低碳基因结构
为了对“社区低碳基因”进行直观地分析,将其形象描述为控制社区低碳性状的、位于“社区低碳染色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碱基序列”,进而绘制了“社区低碳基因”的结构图(图2)。
图2 社区低碳同源染色体DNA结构
Fig.2 Structure of community low-carbon homologous DNA
根据这个假设,决定社区低碳性状的基因大部分为隐性基因,低碳性状之所以受隐性基因控制,是因为其性状表现受到了约束,即存在制约其显现化的因子,这使得社区会朝着不利于社区低碳的方向发展,使得社区总熵值不断提高。当混乱产生后,社区系统只有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引入低碳技术,才能保持其可持续性,并保持“耗散结构”。
1.3 社区低碳隐性基因
法国著名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师柯布西耶在其著作《明日的城市》中提出“明日城市”的概念,其设计策略以“人体”作为结构原型,并在1951年印度昌迪加尔新城市的规划和首府行政中心的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6]。杨帆也认为社区是有生命的,可形象理解为一个有机生命体[17]。更多研究发现,社区与生命体存在诸多相似特征: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严整有序的结构、新陈代谢、应激性、稳态、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适应等,本研究将城市社区与生命体的特征进行类比分析(图1)。
那是一种陌生的暖意和温情,这种异样的感觉让我忘了反击,茫然到忘了我原来是跟谁也不来往,尤其对陌生人连看都不会看一眼的。
人和大部分高等动植物都为二倍体,并将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如图2所示,为绘制社区低碳基因结构图,假设社区基因特性类似于二倍体生物,基于“控碳源,扩碳汇”的基本低碳理念,社区低碳包含碳源控制(control)及碳汇扩展(expansion)2个维度,在关注节能和减少环境负荷时,也要考虑社区本身的碳汇能力,社区低碳因素关联性研究发现:低碳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而这2个维度所包括的低碳因素之间却影响很小[18]。因此,可认为控制社区低碳这一综合性状的基因位于两条染色体上,一条记为C染色体,一条记为E染色体,二者各有一条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同源染色体,社区更新的低碳基因可用CCEE统一来表示。位于C染色体上的基因主要与社区碳源有关,该基因所表达的性状需要控制,而位于E染色体上的基因主要与社区碳汇有关,该基因表达的性状需要加强。
2 低碳基因隐性基因显现化障碍
2.1 低碳基因显性化障碍组成
隐性基因显性化有主观障碍也有客观障碍。主观障碍是社区本身的原因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去推广低碳技术,客观障碍是指由于市场或者政策等原因导致不能够很好地实施低碳技术。社区低碳隐性基因显性化的障碍主要有:(1)低碳意识不足。包括居民低碳意识和住区建设者低碳意识。伴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恶化,社会低碳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觉醒,但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对低碳住区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大多数居民低碳意识不强,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不知道应该如何参与,住区建设管理人员对如何在建造、使用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知之甚少。(2)低碳政策缺乏。政府在低碳住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低碳住区是建筑规划的新领域,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与低碳住区相关的政策,地方也没有相应的促进机制来推动低碳政策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低碳住区的推广和发展。(3)低碳技术滞后。低碳技术是住区低碳化的工具,完善的低碳住区技术体系是住区低碳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低碳技术滞后严重阻碍了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推广。(4)低碳资金缺少。低碳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对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是制约低碳技术在我国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有机系统都可称之为自组织系统,社区也不例外。借鉴耗散结构理论开展相关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又称熵减定理,是自组织方法论的基础,借助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形象地对住区衰退与更新机理进行分析。开放系统的总熵变可分为两部分,即:
2.2 隐性基因显现化障碍分析
近年来独立影像诊断中心发展迅速,卫生行政部门不断跟进的政策文件为医学影像互认共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然而,新兴的独立影像诊断机构与现有影像共享体系之间如何实现系统对接、两者标准能否统一、相关者权责划分的依据又从何而来,随着独立影像诊断中心将来在我国的铺开,这些问题亟需深入探讨,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表1 隐性基因显现化障碍分析
Tab.1 Obstacles analysis of “explicit of recessive gene”
3 社区低碳更新隐性基因显现化对策
社区低碳更新隐性基因显现化流程可分为4个阶段(图3)。其中,社区低碳管理办公室是整个住区低碳更新的重要中转机构,为社区低碳运转和低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支持。
图3 隐性基因显现化对策
Fig.3 Strategies of “explicit of recessive gene”
基于社区低碳隐性基因显现化障碍分析结果,提出隐性基因显现化促进对策。
(1)隐性基因的社会化:低碳意识提升对策。通过低碳政策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加强社区建设管理者的低碳意识,通过对低碳住区宣传,增加居民对低碳住区的认知。
(2)隐性基因的综合化:低碳潜力开发对策。通过低碳资金的融资来加大低碳技术的开发力度,并通过引入新的低碳技术与既有低碳技术融合,最大限度开发社区的低碳潜力。
(3)隐性基因的显现化:低碳技术实现对策。以社区低碳隐性基因的综合评价为基础,在住区低碳管理办公室(或物业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通过社区开发商、物业公司以及住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使分散的隐性基因得以提炼和升华。
(4)隐性基因的内在化:低碳现状维护对策。根据社区全寿命周期熵值属性,低碳基因显现化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显现化的隐性基因会通过内在化而转变成隐性性状,通过社区公众积极参与低碳活动能够长时间维持住区的低碳现状。
4 结论
目前,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发展的趋势,有学者将基因理论引入建筑节能、城市规划等领域,本研究首次将基因的思想引入到社区低碳领域,提出了社区低碳基因的概念及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构建了社区低碳基因结构图,在分析隐性基因显现化障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其显现化对策。研究表明社区低碳隐性基因显性化的主要障碍包括低碳意识不足、低碳政策缺乏、低碳技术滞后及低碳资金缺少;围绕社会化、综合化、显现化、内在化依次通过低碳意识提升、低碳潜力开发、低碳技术实现、低碳现状维护,能够有效推动社区低碳隐性基因显性化。
本研究虽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低碳基因体系”,未来可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研究:(1)社区低碳基因的内涵与外延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社区低碳基因图谱的构建与绘制有待深入研究;(3)社区低碳推广的低碳成本效益有待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 LE QUERE C,RODENBECK C,BUITENHUIS E T,et al .Saturation of the Southern Ocean CO2 Sink due to Recent Climate Change[J].Science,2007,316:1735-1738.
[2] 董思言,高学杰.长期气候变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56-59.
[3] 赵国超.住区低碳更新基因分析与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4] 白宏涛,王会芝,徐鹤.低碳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2):165-170.
[5] 黄艳雁,冯时.基于气候特征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6):77-80.
[6] ROHE W M.From Local to Global:One Hundred Years of Neighborhood Planning[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9,75(2):209-230.
[7] PEREZ M G R,REY E.A Multi-criteria Approach to Compare Urban Renewal Scenarios for An Existing Neighborhood.Case Study in Lausanne (Switzerland)[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3,65:58-70.
[8] 黄茹,何爱,吕拉昌.基于家庭消费视角的广州城市社区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99-103.
[9] ZHANG X L,SHEN G Q P,FENG J J,et al .Delivering A Low-carbon Community in China:Technology vs.Strategy?[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3,37:130-137.
[10] JIANG P,CHEN Y H,XU B,et al .Building Low Carbon Communities in China:The Role of Individual’s Behaviour Change and Engagement[J].Energy Policy,2013,60:611-620.
[11] 龙恩深.建筑能耗基因理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12] LONG E S.Individua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s-Guide to Reader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5,40(4):437-441.
[13] 魏秦,王竹,徐颖.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地域基因”概念的理论基础再认知[J].华中建筑,2012(7):8-11.
[14] 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8.
[15] 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6):810-817.
[16]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17] 杨帆.旧城住区更新工程的公众参与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8] 赵国超,王晓鸣,何晨琛.基于ANP的社区低碳系统结构分析[J].生态经济,2016,32(11):80-83.
[19] 赵国超,王晓鸣,何晨琛.城市社区低碳度指示系统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8):232-236.
[20] 田美荣,高吉喜,张彪.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3):87-92.
[21] 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J].住宅科技,2001(6):3-10.
[22] 周建飞,曾光明,焦胜.生态居住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2):24-72.
[2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Strategies of “Explicit of Recessive Gene ”in the Low -carbon Neighborhood
ZHAO Guochaoa,b , YU Xiaofena,b , ZHANG Juanfenga,b
(a .China Academy of Housing &Real Estate ;b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 )
Abstract :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climate change, low-carbon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and the promotion of low-carbon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 A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al units of city, the neighborhood is the basic spa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w-carbon city. In this paper, gene theor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tudy of low-carbon neighborhood promotion.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gene and the method for the judgment of recessive gene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analyzing the barriers of “explicit of recessive gene”, the manifest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his study will help the managers and residents to understand low-carbon, promote the initiative in low-carbon particip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low-carbon at the community level.
Key words : neighborhood; promotion of low-carbon; gen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 2363( 2019) 06- 0116- 04
doi: 10.3969/ j.issn.1003- 2363.2019.06.021
收稿日期: 2018-09-26;修回日期: 2019-11-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90417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LQ19E080016);浙江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GB201901002)
作者简介: 赵国超(1987-),男,湖北荆州市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zhaoguochao0907@163.com。
通信作者: 张娟锋(1979-),男,河南温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E-mail)juanfengzh@hotmail.com。
标签:社区论文; 低碳推广论文; 基因论文; 对策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a.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论文; b.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