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我国的地形和地质状况复杂,在岩土工程的施工前,做好相关的地质勘察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工程前准备。根据勘查结果做出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与预控计划,并依照计划进行施工,是保障工程与人员安全的有效措施。遵照消除灾害隐患的施工原则,运用合理且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措施,保障岩土工程施工建设及其过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争取做到岩土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与预控。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1 前言
随社会现代化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固有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地质灾害数量增多、波及规模不断扩大,严重威胁到大众人身及财产安全。因此为更好组织资源开发及工程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工程管理部门需做好施工期间地质灾害成因的研究工作,结合岩土工程施工环节及需求,制定出更加专项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早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2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征
岩土工程包含了地质土层的开挖和加固,而地质灾害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岩土施工区域所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两者项目关联,相互影响。从实践过程来看,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1)隐蔽性。隐蔽性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工程建设中,岩土项目施工的内容较为丰富,并且在土层开挖和加固过程中,原有的地质基础会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这就使得土层结构的稳定性和紧密性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工程潜在危害。施工过程中,岩土工程建设人员若不能及时的发现这种变化,就容易造成后期地质灾害,影响工程的整体建设。
(2)突发性。与其它工程危险因素相比,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具体而言,若地质条件存在一定潜在威胁,其会随着人为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扩大,并且当基础地质无法承受这种影响时,就会直接迸发,从而给岩土工程的建设造成较大影响,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社会性。社会性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附带属性。社会实践中,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社会各界会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救灾工作开展,从而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从实践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具有社会公众参与的特征,由此可导致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社会性。
3 常见的地质工程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联合国划分的自然灾害有三十种类型,包括地质灾害、气候灾害、海洋灾害及环境灾害等。我国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变形等,以下为针对这几种灾害类型及其成因的分析。
3.1 滑坡
滑坡,即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某边斜坡上的岩石及土体因遭受较大冲击与压力导致的山体斜坡的土质产生松动进而产生持续的下滑的地质灾害现象。山体滑坡的出现,将对在山下居住的居民财产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山体滑坡的成因主要是地震、大面积或持续性降雨及山体底部大面积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一般来说附近或高差较大的地区更易发生山体滑坡,在此地质情况下施工时,应注意提前做好关于山体滑坡现象的防预工作,以保障施工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崩塌
崩塌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山体、岩体下部过于空虚或陡坡上部不稳固导致的岩体下部不能承受上部压力的地质灾害现象。崩塌现象往往是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造成的。由于人们的不节制开采、对山体底部的过度挖掘造成破坏和随意堆砌导致的。崩塌现象的出现会严重影响整体工程的施工,甚至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损失巨大。
3.3 泥石流
当山坡发生大量泥沙与石块的混合的颗粒流、强降雨及沟谷大面积冰雪融化时,山坡原本稳定的砂石出现松动,与雨水或冰雪融水径流一同滑下,造成泥石流。关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多为人为因素:如在山体开凿时使用不合理的挖掘方式,或山体挖掘后将弃石和岩土随意堆放,或对树木随意砍伐及不合理地开垦土地,造成山体的土地塌陷。泥石流灾害一旦出现,将会对地势位置较低居民造成严重威胁,为其带来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
3.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是我国大部分区域岩土工程均出现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面裂缝、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多为地下资源的过度开发,如过度开发地表岩溶及地下活水等资源。因此,须做好岩土工程施工前的地质勘查工作,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避免地面变形灾害出现,保障施工的安全进行。
4 针对各类地质灾害特征的措施与防范
4.1 滑坡防治手段
在防治岩土工程滑坡地质灾害出现的过程中,工程管理部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注重地面排水设施建设工作,采取清方减载、填土反压等手段,提升坡体结构的稳定性;②设立抗滑挡土墙结构,防止滑坡地质灾害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与其他防治方式相比,设立抗滑挡土墙的施工工艺更为简便、施工效率高;③采用综合防治手段,将地面地下加固、立体排水及锚索、锚索桩支挡等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切实提升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性。
4.2 崩塌防治手段
由于崩塌地质灾害是不同缝隙面或结构面组合而引发岩体脱落现象,在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期间,需从加固岩体结构等方面入手,防治岩体滑落,降低裂缝区的扩展,保障施工场地岩体结构的稳定性。具体而言,细致开展施工现场地质环境看场工作,分析施工现场所存在危险岩石区、卸荷裂缝区等。及时清除危险岩石结构,在岩石结构表面增设挂网喷射锚固,更好缓解岩石结构卸荷缝隙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危险岩石结构加固设计的过程中,需整合边坡的岩体结构、卸荷系数等因素,划分重点加固区域,切实提升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性。
4.3 泥石流方式手段
泥石流是岩土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之一,对工程结构及经济效益影响巨大。由于我国具有多山地质特征,地质结构复杂多样,泥石流地质灾害频繁活动。当前常用泥石流防治方式为事前预控及事中控制两结合,在泥石流发生之前做出及时预警,同时泥石流地质灾害波及地区居民快速从家中撤离,减少泥石流造成人员伤害。采用山坡技术,在上游地带建设涵养林,修复受破坏自然环境,降低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几率。
4.4 编制防治工程方案
在编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期间,应实现开展防治工程设计工作,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目。依照地质灾害类别,选择专项防治手段,如建设排水工程、支挡工程、加固工程等。注重特殊天气下施工工序的避让,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方式,在工程成本合理的前提下增大森林面积、种草护坡,切实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程,通过从根本上改变自然条件等方式,控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
4.5 动态监测与报警
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环境变化隐藏灾害隐患信息的监测和深入分析,及时掌控环境变化及灾害先兆情况。在地质及环境灾害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报警系统,综合动态监测到的地质环境具体变化信息与反馈根据检测结果迅速预警并向附近居民发出防灾报警信号。提醒区域居民和防治部门作出及时的应对措施或防治响应,以支持后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具体的地质灾害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保障能够正确运用相关防治技术。
5 结论
地质灾害防治对于岩土工程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实践中,工程建设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特征,并在地质灾害原因分析中,进行合理的控制措施应用,才能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质量的提升,进而推动岩土工程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农又瑜.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低碳世界,2019,9(01):64-65.
[2]张晋源,李鑫.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2):140.
[3]王馨语.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策略分析[J].四川水泥,2018(05):169.
论文作者:郭蓉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泥石流论文; 山体论文; 岩土工程论文; 地质论文; 工程论文; 岩土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