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会画画吗?_艺术论文

你的孩子会画画吗?_艺术论文

你的孩子有没有绘画才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们尚不能用语言表达情感,由此便把自己的愿望、好恶全都体现到自己的绘画里……

★早期儿童的绘画阶段是其绘画创作的黄金时期,成人们该使儿童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评价与判断一个儿童有没有绘画天赋,关键看他能否在画中体现诸如“活泼”、“悲哀”、“愤怒”、或“有力”等情感因素……

(一)

当幼儿尚未进入语言领域的时候,便已经开始进入到绘画领域中去了。幼儿初次握笔只是为这种握笔的感觉所吸引,他用笔尖往纸上乱戳,当戳出印迹时便快乐地发出某种声音,为自己在纸上产生的效应而感到高兴。接着便用肘部作为支点,在纸上涂抹。当幼儿能够画圆圈、画十字、画所谓图形的时候,便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为他进而便能画几何形状了。儿童利用这些几何形状去画太阳、房子、人(最初)的人画出来像蝌蚪,所以叫蝌蚪人),等等。5岁幼儿的画中能体现大量的潜在因素。从主题上看,这种画体现了幼儿以其自己的方式探索其意识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题和性向;从形式角度上看,这种绘画能体现儿童空间安排方面的知识的增长。然而在这段涂抹时期,幼儿的绘画活动都并非围绕再现而进行的。他们所画的东西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由于他们尚不能用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便把自己的愿望、好恶等等一古脑儿体现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去。所以学前阶段被认为是儿童创造力的繁茂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没有任何文化方面的包袱,他们不受传统、规则等因素的限制,不怕被人耻笑。因此,人们从幼儿绘画中往往能看到成人艺术家所达不到的一种美的境界,它们常能使人想起现代画派的某些作品。然而这种美的境界与成人艺术大师(像毕加索、克莱)所达到的那种境界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呢?这是个十分迷人的话题,它使人想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当要求一位脱离了哺乳期的儿童或成人去复现婴儿的吸奶式样时,他们往往力不从心了。所以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

(二)

确实,有些好的儿童画与现代绘画大师的画儿十分相近,其相近的程度甚至诱使人们在幼儿艺术家与艺术大师之间划上等号。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学前儿童与艺术大师之间毕竟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因为学前儿童尚不具备控制、规划、组织等成人艺术家必备的能力。当学前儿童成长到学龄期阶段之后(一般到小学三四年级以后),一切都变了。他们会自动地放弃原先那种迷人的画法,走上了写实主义的道路。很奇怪,幼儿在学龄前可以对歌唱式样、语言式样、绘画式样进行自由自在的试验与戏耍,而一旦进入了学龄中期,一旦经过学校环境的熏陶之后便羞于进行这样的试验了。他们唱歌唱到一半的时候便不安地问:我唱得对吗?画画儿画到一半的时候便问问旁边的人,画得像不像?语言方面也同样如此,他们为自己所出现的不规范的现象而感到不好意思。于是,先前那种富有魅力的造型表现形式不见了,代之以平庸而拙劣的写实主义图解式样。

不论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是大脑发展的结果呢,抑或是文化侵入的结果,它毕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普遍事实,就连天才画家都不能幸免。儿童9~10岁以后一般都产生了对准确性的强烈要求,所以多数儿童便不像以往那么热爱画画儿了。如果说儿童在这以前的画画儿活动是出于交流的需要,那么由于他们已日益对语言有了较为精确的掌握,所以他们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手段很自然便会转向了语言。因此,当儿童稍大一些之后,他们很自然便因为控制能力的增加而转向了写实主义绘画方式。

(三)

那么,在确定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早期儿童的绘画阶段是其绘画创作的黄金时期之后,教师与家长们便应在这个时期消退之前尽量去维持和滋润它,使儿童的创造力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是一件极其细致的工作,它真正像细心的园丁的工作一样,渗透着对于教育对象的爱,渗透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个性的尊重。然而带讽刺意味的是,在艺术(音乐、绘画、文学等)方面带有活泼的创造力的童男童女们一旦进入了校门之后,便会反复受到来自文化环境的无数次的践踏,直至最后他们完全变成了教鞭下的奴隶为止。

这里,绘画方面存在着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儿童绘画训练中究竟需不需要临摹、写生、记忆画与素描(亦即“复现”)这样的实践活动呢?教育家布伦特·威尔逊认为,复现是天才艺术家掌握技能的主要手段。因为儿童是进入学龄期之后,光靠自身的力量已经不可能再获得什么进展了,他们十分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儿童日益受其周围环境的裹挟,他们逃不脱环境的引诱与压力,所以,即便他们主观上想继续其原有的创作性画画方式儿,那也是完全做不到的。加登纳也同意这一主张。他认为,儿童如能在小学读书期间便具备准确的再现能力,那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现象。而复现活动则是达到这种技能的最明显的手段。

(四)

在儿童绘画的培养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难点,那就是,我们应怎样去发现人才。从传统来说,人们都以儿童绘画的写实程度来判断其才能的高低,画得像与不像便是判断儿童绘画才能的标准。然而二十世纪现代派的绘画却不是以写实为标准的,所以很难再沿用这一标准了。那么如果说,作品的优美程度便是判断标准行不行呢?这也不行。因为这本身便缺乏一种判断准则,同一个作品可能会遇到大相径庭的态度。而且,偶然作成的东西也可能会产生优美的印象。学者尼尔森·古德曼认为,比较可靠的判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看作品中对于美的符号的特质的体现程度如何,也就是表现力的程度如何。如果儿童能在其画中体现诸如“活泼”、“悲哀”、“愤怒”或“有力”,那就说明该儿童具有创作艺术品的迹象。另一种是看其作品中的充实性如何。也就是说,如果儿童能够调动自己对于媒介的知识(比如像线条、明暗、厚度等等)而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服务,那也能说明他具有绘画才能。如果根据这样两条准则去判断,那我们便能有效地去发现那些具有绘画天赋的儿童了。

图/丁纯一

标签:;  ;  ;  

你的孩子会画画吗?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