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人民医院 158100
【摘 要】目的:比较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各自的效果。方法:选取74名在2011年6月到2014年2月之间入院诊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37人呢,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A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B组进行CT检查诊断,然后分别对两组的影响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差异。结果:经过核磁共振检查的A组患者影像诊断更加全面清晰,股骨头坏死检出阳性率为91.89%,经过常规CT检查的B组患者检测敏感度略逊色一些,检出率为78.38%,A组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相关差异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CT和核磁共振均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检查,其诊断结果均具有临床诊断价值,但是核磁共振对病症的敏感度更好,检出率更高,更易察觉早期股骨头坏死病症,所以应当以核磁共振为首选检查措施。
【关键词】股骨头化石;CT;核磁共振;比较分析
股骨头坏死也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是由于股骨头部位供血不足导致组织及细胞损伤或死亡,导致骨结构发生变形,影响正常的功能。引发该病症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且通常难以根治。根据客观原因,可以将该病症分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创伤性是由于受到外部伤害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非创伤性原因比较复杂,长期酗酒、服用激素等都有可能引起。股骨头坏死病症治疗的时间越晚,其治疗效果越差,所以患者在发现身体异常时应当及早诊治,提高预后效果。目前我国对于该病症的诊断方法主要是CT和核磁共振,为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下本文选取实际案例进行总结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男性42例,女性32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2.6±5.8)岁;合并髋关节外伤史患者36例;合并血液疾病5例,长期激素应用7例;均表现为髋关节及下肢活动受限、疼痛,出现间接性跛行。
1.2方法
CT诊断使用32排CT扫描仪,患者行仰卧位,设置层距3mm,层厚3mm,管电压150Kv,管电流350mAs,扫面从髋臼上缘至股骨颈下缘,实施横断扫面,作估算法重建;核磁共振检查使用核磁共振现象检测仪,设置层厚4.5mm,层距2mm,常规矢状位自旋回波 T1 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及 T2 脂肪抑制成像,部分病例加扫冠状面。T1WI:TRTE=450/3000ms;T2WI:TR/TE=25/105ms。
1.3分期标准
根据骨循环研究协会制定的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分析[3可分为0~IV期,0期无症状,经病理检查显示股骨头坏死;期未最早;临床表现,有轻微髋部疼痛,负重时增加;Ⅱa期为坏死形成,临床有明显症状,骨密度异常,股骨无骨质塌陷Ⅲ期为骨质塌陷期,症状严重,软骨下骨折;Ⅳ期时骨关节炎期,疼痛加剧,关节间隙狭窄,活动范围缩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经χ检验,率(%)表示,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义 (P<0.05),见下表。
2.结果
2.1由上表可见,A组检出阳性率为91.89%,0~I期6例,Ⅱ~Ⅳ期为28例B组为78.38%,其中0~I期为1例,其余均为Ⅱ~Ⅳ期;B组检出阳性率为78.38%,A组检出率明显较B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CT分期结果
本组 CT 影像学检查检出率为78.38%,检测影像显示,I期表现为星芒结构增粗、变形;Ⅱ期主要表现为星芒状结构消失并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Ⅲ期表现为“新月征”及轻度骨碎裂和关节面微陷;Ⅳ期表现为关节面塌陷、畸形及关节间隙变窄。
2.3 核磁共振分期结果
本组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确诊检出率为91.89%,检测影像显示,I 期在T2加权像上,于低信号硬化反应线的内侧还可见一条高信号线,形成双线征;Ⅱ期在T1加权像与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Ⅲ期在 T1 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是高信号;Ⅳ期在 T1、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股骨头塌陷变形,关节间隙变窄。
3.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大多数认为与股骨头损伤,供血阻断等相关,导致骨细胞坏死。有学者研究指出,一侧确诊为非外伤性股骨头坏死,另一侧出现股骨头坏死几率达50%以上;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长期饮酒患者,一旦出现髋部不适症状,需加强关注。针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早期确诊后,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方法主要为CT及X线、核磁共振等,X线检查成本低,方便快捷,但是有学者报道显示,X线检查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为41.36%。无明显参考价值,对于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具有一定的检出价值。本组研究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使用CT及核磁共振诊断,对两种检出方案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显示,CT检出率为78.38%,核磁共振检出率为91.89%,,两组具有较高检出率。
对CT于核磁共振两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CT检查方法可以通过高分辨率螺旋对患病部位进行多层次连续扫描,从而实现对坏死股骨头的多层次了解;同时,通过CT影像可以对股骨头内有没有形成死骨、碎裂骨,以及有没有关节脱位情况进行清晰观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股骨头坏死检测途径。但是往往检出病症的患者严重程度就已经是Ⅱ~Ⅳ期,对于早期股骨头病变难以发觉,即便是可以通过检测骨小梁异常来发现细小病变,也只是对于症状比较突出的患者才能检测到,无明显症状者容易被忽略。而核磁共振检测方式则可以对将患者的病变部位形成多方位影像,成像效果更加立体,可以清晰对比软组织结构,并且具有高密度分辨能力,所以相比于CT检测而言,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会更高。核磁共振可以实现对早期病变的检测,并且检测时所是哟经的射频脉冲电磁波辐射性比CT小很多,可以有效减少对人体的辐射损伤。另外,核磁共振的技术应用层次更加丰富,检测过程是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对病变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够准确对早期病变进行性质确定,还能对患者的患病组织进行病理有效的病理预测。对于病变部位有关节积液的情况,也能清晰检测得到,与常规的CT检查相比,具有很大优势。
综合上述,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CT及核磁共振检查均有一定价值,但是核磁共振检查对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核磁共振扫描是诊断股骨头缺血软死最敏感、最准确的检查方法,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利于检出早期病变,可通过多层面、多轴位对病灶进行判断,具有较高检出价值,利于患者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本组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率达到91.89%%,可作为股骨头坏死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艳明.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5(40):140-140.
[2]田盛东, 韩岳珊.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6):159-160.
[3]秦波, 张辉, 张兴云, et al.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4):1827-1828.
[4]孙健.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47-48.
论文作者:赵玉成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核磁共振论文; 股骨头坏死论文; 检出论文; 患者论文; 股骨头论文; 关节论文; 率为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