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田几种套种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平义,龙莉[1](2021)在《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种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作种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马铃薯与玉米则是在各地都有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所以为了保证种植效率,就需要在栽培期间合理安排作物茬口,以此来保证种植时的增产增收。本文通过对马铃薯与玉米种植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针对马铃薯与玉米的套种模式提出个人观点,希望为关注其套种模式的人群提供帮助。
李克杰[2](2020)在《广佛手中药材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主产于两广地区,在广东具有悠久的种植和使用历史,在2016年列入《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是广东省重点发展保护的道地药材品种。本课题组前期调查发现广佛手在广东省几乎未见野生资源,人工种植资源也由于病害严重而大幅减少,仅在道地产区肇庆市、罗定市还存在较大规模种植,但由于种植技术、管理技术等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导致广佛手药材质量存在差异。本文从广佛手的种苗繁育、种苗分级、生态种植、采收加工、存储年限等方面对广佛手生产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道地产区育苗实际情况,通过研究不同的扦插枝条长度、扦插枝条直径、不同浓度的IAA、NAA以及市售生根粉处理扦插枝条对其性状的影响,以其生根率、根长等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用扦插枝条长度为15 cm,直径0.5-1.0 cm,且扦插前用500 mg/L的IAA处理的苗木具有最佳的性状。2.采集广佛手道地产区肇庆市、罗定市7个规模化种植基地共计700株繁育一年的广佛手种苗,测定8个主要生长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种苗实际生产情况,对广佛手种苗进行等级划分。最终根据株高、根系长、地径、叶片数4个指标把广佛手种苗分成3个等级,Ⅰ级种苗:株高≥134cm,根系长≥33 cm,叶片数≥94片,地径≥18 mm;Ⅱ级种苗:134 cm>株高≥69 cm,33 cm>根系长≥18 cm,94片>叶片数≥24片,18 mm>地径≥12 mm;Ⅲ级种苗:69 cm>株高≥30 cm,18 cm>根系长≥2 cm,24片>叶片数≥7片,12 mm>地径≥6mm。等级外苗属于不合格苗。3.为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资源,减少水肥和农药的使用,根据广佛手与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生长期、采收期、生态位、需肥特点、药用部位的不同,提炼广佛手套种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以广佛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态元素变化、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广佛手套种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对广佛手根际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显着影响了土壤的pH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镁、有效铜、铁、锌、锰、硼的含量,改变了土壤酶的活性,提高了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抑制了有害菌的增长,同时提高了广佛手田间的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广佛手生态种植提供了一个实践模板。4.在广佛手采收期,选择不同的采收时间、不同的果实成熟度、不同的干燥方式处理广佛手,通过观察其饮片外观形态、含水量、及三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在整个采收期所采收的广佛手以8月1日采收的黄果在40℃干燥条件下香叶木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216 mg/g、2.291 mg/g;在7月1日采收的黄果在60℃干燥条件下其5,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最高,为1.684 mg/g。为广佛手有效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采收加工数据参考。5.研究了不同存储年限对广佛手中药材的品质的影响,以总多糖、总黄酮、三种主要成分(香叶木苷、橙皮苷、5,7-二甲基香豆素)的含量为检测指标,结果发现香叶木苷含量高低变化为:存储1年>存储3年>存储2年;同时橙皮苷的含量也存在显着差异,其高低顺序为存储3年>存储1年>存储2年;而存储2年和存储3年的广佛手的5,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并未存在显着差异,存储1年的广佛手中与另两组存在显着差异,且含量最高。总黄酮含量高低变化为:存储3年>存储2年>存储1年,总多糖含量变化为:存储1年>存储3年>存储2年。为广佛手的药材的保存时间及其药效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贾令晨[3](2020)在《鸡泽县辣椒产业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河北省鸡泽县是我国着名的辣椒之乡,被誉为中国辣椒产业龙头县,辣椒产业已成为鸡泽县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调查发现,鸡泽县辣椒栽培模式虽较多,但存在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不明晰、部分病虫害发生难以控制导致果实品质变差等突出问题,制约了鸡泽辣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试验研究等方式,对鸡泽县辣椒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的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鸡泽县辣椒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结论如下:1.近年来,鸡泽辣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6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971 hm2和17.6万t,2018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至5603 hm2和23.4万t。鸡泽县主栽辣椒品种为羊角红系列,约占辣椒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拥有5家省级龙头辣椒加工企业,共计200多个加工类型产品,销售遍布国内市场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鸡泽辣椒栽培方式主要有单作、间作和套种;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病毒病和炭疽病。2.设置辣椒-玉米、辣椒-小麦、辣椒-玉米-小麦和单作(CK)4个种植模式,研究间作套种模式对辣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套种模式可明显降低土壤温度和田间光照强度;降低病毒病发生率、细菌性果腐病发生率和害虫蛀果率;以辣椒-玉米-小麦套作模式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34.33 kg/667 m2。3.通过研究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均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保温性能,抑制杂草生长;提高辣椒株高、茎粗、单果重及单株结果数,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不同颜色地膜对辣椒生长及产量影响由高到底依次为黑色地膜>蓝色地膜>银灰色地膜>普通白色地膜。4.调查发现,鸡泽辣椒主要病害为病毒病和炭疽病。本文选用10种高效低毒杀菌剂对辣椒病毒病和炭疽病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防治辣椒病毒病最佳药剂为植病灵1000倍液和20%病毒A 200倍液,防控效果分别为73.45%和68.96%;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最佳药剂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对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83.75%和79.26%。5.在辣椒上应用新型植物激活蛋白—大丽花轮枝激活蛋白(VDAL),研究其对辣椒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VDAL可明显增强植株长势,提高辣椒产量和商品率,增加植株叶绿素含量,其中以喷施3.33 mg/L浓度的VDAL效果最佳。
韩阳[4](2020)在《几种栽培措施对油用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寻找油用牡丹‘凤丹白’在平茬、喷施磷酸二氢钾方面的丰产栽培措施、及让油用牡丹植株在炎热的夏季也能健壮生长发育的遮荫方式与套种模式,本文对秋季平茬与未平茬、生长季磷酸二氢钾不同喷施次数、夏季不同遮荫方式、不同套种模式下‘凤丹白’的光合特性指标及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综合研究,旨在寻找出能够提高‘凤丹白’产量的栽培措施、遮荫方式及套种模式,为提高新乡地区油用牡丹产业的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1)平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平茬的‘凤丹白’在芽高度和直径、顶芽抽生枝条长度、花蕾高度和直径方面小于未平茬的,两者的各个指标的生长趋势基本一致,且在进入开花期后两者的顶芽抽生枝条长度、花蕾高度和直径达到一致;平茬能促进植株萌发新枝,增大冠幅,有利于‘凤丹白’牡丹植株的横向展开,提高北部通风透光条件;平茬后‘凤丹白’的花芽高度高于未平茬的,且差异显着;平茬的‘凤丹白’牡丹植株在萌发期、显叶期的持续天数均高于未平茬的,且进入萌发期、张叶期、展叶期、风铃期、透色期、开花期的时间会稍晚于未平茬处理的‘凤丹白’牡丹植株,延缓了芽的萌发抽枝,自身营养物质的存储相对较多,抵抗力较强,此外平茬与未平茬的‘凤丹白’牡丹植株各物候期总的持续时间均为50 d,总的有效积温相差不大,仅相差18.26℃。(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钾不同喷施次数下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且在全天每个测量时间节点的各个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磷酸二氢钾不同喷施次数下‘凤丹白’的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喷施3次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均值最高,对照的最低;除喷施1次处理的花芽高度和花芽直径低于对照外,其它各喷施处理的花芽高度和花芽直径均高于对照,其中喷施3次的花芽高度和花芽直径均最大。(3)遮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遮荫处理下的‘凤丹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且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其中双层立体架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不同遮荫处理下的‘凤丹白’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与遮荫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呈成正比关系,而表观量子效率(AQE)与叶面积指数呈反比关系。木槿遮荫处理下的‘凤丹白’的花芽高度和直径最大,且遮荫处理下的‘凤丹白’的花芽高度和直径均高于对照。木槿和立体架遮荫均适宜在河南省新乡地区推广应用。(4)套种模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套种模式下‘凤丹白’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与林木的叶面积指数(LAI)呈成正比关系,而表观量子效率(AQE)与林木叶面积指数呈反比关系。五种套种模式中,“复叶槭(南北行)+‘凤丹白’”、“五角枫(南北行)+‘凤丹白’”模式下的‘凤丹白’的株高高于对照;除LAI最高的“白蜡(东西行)+‘凤丹白’”(LAI=6.9)模式的当年生枝长低于对照并达显着水平外,其它各个模式均高于对照并达显着水平。“白蜡(南北行)+‘凤丹白’”及“国槐(东西行)+‘凤丹白’”两种模式下,牡丹的花芽高度增长较快,增长量均高于对照,且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复叶槭(南北行)+‘凤丹白’”模式下‘凤丹白’的单株果荚籽粒总重最大,“白蜡(南北行)+‘凤丹白’”套种模式下‘凤丹白’的千粒重最大。综合考虑,“复叶槭(南北行,LAI=4.9,株距=2 m,行距=4 m)+‘凤丹白’”、“白蜡(南北行,LAI=4.5,株距=4 m,行距=3 m)+‘凤丹白’”两种模式适宜在河南省新乡地区推广应用。
林秋吉[5](2020)在《内江市林药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林药模式,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添林业附加值,促进经济林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江市为例,在林药模式产业发展调研的基础上,设立田间定点实验,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当地常见的林药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依据调研结果提出发展对策建议。调查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和建议如下:1、内江是四川典型的丘陵区,经济林木和中药材是其主要产业,现有经济林面积148万亩,虽然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余亩,品种超过40个,但林药套种模式发展滞后,农户的认识不够,采用度不高,套种品种混乱,种植技术落后,严重影响了内江林药产业协调发展。2、内江市林药模式综合效益评价:(1)柑桔林地套种药材模式中,套种半夏模式的经济效益值(0.322)最高,套种青蒿模式的生态效益值(0.194)和社会效益值(0.109)均为最大,但套种白及模式的综合效益值(0.546)最好。柑桔林下套种白及是优势模式,其每亩净利润达1904元。(2)吴茱萸林地套种药材模式中,套种青蒿模式的生态效益值(0.190)和社会效益值(0.112)均最高,而套种白及模式的经济效益值(0.374)和综合效益值(0.600)均最好。吴茱萸林下套种白及是优势模式,其每亩净利润达2363元。(3)毛叶山桐子林地套种药材模式中,套种青蒿模式的生态效益值(0.204)和社会效益值(0.092)均最高,而套种白及模式的经济效益值(0.294)和综合效益值(0.534)均最好。毛叶山桐子林下套种白及是优势模式,其每亩净利润达1668元。3、三种林地套种模式的综合比较,综合效益最高的为吴茱萸林下套种白及模式,其次是吴茱萸套种青蒿模式和柑桔套种白及模式,最低的为毛叶山桐子林下套种蒲公英模式。4、针对内江市目前林药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对发展推广林药模式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多种林药模式协调发展;推动林药套种模式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强林药模式宣传力度和技术培训服务;培育林药模式产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设中药材专业交易流通体系;实施政策倾向,加大资金补贴力度。
祝宁,宗静,齐长红,麻宏蕊,陈加和,陈明远[6](2020)在《草莓套种蔬菜高效栽培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在原有草莓单一种植基础上套种洋葱、鲜食玉米、水果苤蓝、羽衣甘蓝和小型西瓜等蔬菜,经济效益显着。其中以套种水果苤蓝纯收益最高,套种羽衣甘蓝纯收益较低,但能增加景观效果,增强生态效益。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以改善草莓栽培土壤环境,减轻连作障碍,增加设施复种指数,提升园区景观性,提高种植户收益,拓宽消费者采摘选择性为目标,集成推广草莓与多种蔬菜作物套种技术,目前共研究套种模式12种,重点推广草莓套种洋葱、草莓套种鲜食玉米、草莓套种水果苤蓝、草莓套种羽衣甘蓝以及草莓套种小型西瓜5种模式;开展不同定植期、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筛选、不同套种模式比较等试验20余项;集成推广配套的相关技术,如集约化育苗技术、水肥管理技术、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栽培环境调控技术、植株管理等技术14项,成为国内外草莓与多种蔬菜作物套种技术的先进集成示范地。
杨鹏[7](2019)在《大果榛子立体栽培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榛子是被广泛种植的木本油料植物,也是十分重要的坚果植物之一。其特点为坚果果粒大、形态丰满,并且产量非常高,果仁营养价值含量丰富,因此其蕴含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由于大果榛子是多年生的灌木植物,从幼龄树苗到成熟结果周期较长,栽种较注重于长期投入。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合理的林下套种方式,可以改善大果榛子的生长情况、并且可以改善土壤养分条件,实现短期的周期收益来供养长效的生态效益并且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针对以上提出的林下套种方式,本研究将1年生大果榛子幼林套种蒲公英、桔梗和绿豆进行随机区组设计。我们主要针对大果榛子幼苗的各项生理及生长性状指标和各项土壤理化性质(C、N、P等)进行测定,分析其对大果榛子幼林不同套种方式的响应情况,达到初步完善大果榛子套种模式的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方面:(1)套种物在大果榛子幼苗林的生长情况调查通过对大果榛子幼苗林套种物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实验样地内蒲公英和桔梗的盖度相对较高,在9月份达到峰值,分别达到了93.5%和80.4%,会明显的影响幼林地土壤的含水率。其中,蒲公英植株个体较小,其生长高度不到18cm,而且对1年生大果榛子的苗生长不能产生有效影响。而桔梗和绿豆株高生长明显,在7月初时株高能够分别达到25.6cm、36.5cm,10月底时桔梗能够达到38.07cm。其中,绿豆8月份已经收获,其生长高度都低于]年生大果榛子苗。(2)土壤理化性质对套种林的响应收获后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套种蒲公英、桔梗和绿豆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组分别低了约28%、26%和28%。经过套种后,土壤众多理化性质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增长理化性质如下,1年生大果榛子幼林套种蒲公英的林地田间持水量比对照组提高了约96%,套种桔梗和绿豆的林地田间持水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约48%和56%。套种蒲公英、桔梗和绿豆的土二壤孔隙度分别提高了48%、15.5%和21.7%。降低理化性质如下,套种蒲公英、桔梗和绿豆的土壤容重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约29%、17.2%、和13.4%。套种蒲公英、桔梗和绿豆后土壤中速效N含量分别降低了约10.77%、15%和13.49%。综合以上结果后进行分析,可以初步认为套种蒲公英优于套种绿豆和桔梗。(3)套种对大果榛子幼林生长影响调查分析表明,林中套种蒲公英、桔梗和绿豆影响1年生大果榛子的苗高和地径三种模式的套种植物对大果榛子的苗高、地径和新梢长影响不明显,可能是因为三种1年生作物高生长都比较低,矮于1年生的大果榛子苗。(4)套种的经济效益分析通常条件下,我们对各套种物的卖出金额与投入资金之间的比例,分析了大果榛子幼林下的经济效益。蒲公英的产投比值为5.41,桔梗5.17,而绿豆为4.17,比较而得,蒲公英比绿豆占有优势,与桔梗比略微占有优势。从获得效益的时间及次数上来讲,蒲公英和绿豆周转快,均可在种植当年收获一次,而桔梗一般需要2~3年收获一次,但是桔梗为现今市场中紧俏的药食两用蔬菜,在药用价值上含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孙兴民,陈巍,郭正兵,方应明[8](2019)在《葡萄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大力探索和推广葡萄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是破解葡萄市场供应量阶段性饱和、结构性饱和并存以及冬季土地和从业者相对闲置等难题,提高葡萄园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的关键选择。葡萄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比较常见的有葡萄园套种蔬菜、套种果树和套养家禽。从各地的生产实践来看,3种模式各有所长,也分别存在一些需要改进或解决的困难。本文系统综述和分析了葡萄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综合效益,并以句容市葡萄主产区示范、推广葡萄园套种蔬菜、套种猕猴挑和套养家禽的成功实践为例,提出了同一区域内推广多种复合种养模式,实现葡萄主产区多元发展、增效增收的发展路径,为全国其他葡萄主产区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卫威风[9](2019)在《泰顺县设施葡萄园高架草莓种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为落叶果树,在泰顺当地多采用大棚设施栽培为主。葡萄秋季采收结束后,存在设施闲置、利用率低等问题。在葡萄架下高架种植草莓,可以充分利用设施空间,增加经济效益。为了探究设施葡萄架下高架草莓的相关种植技术,本文以栽培架设计、草莓品种筛选、栽培基质筛选、水肥一体化等方面为研究内容,以5个草莓品种和5种基质配方为材料,分别比较了草莓生物学性状、栽培基质理化性状、果实品质等指标的差异。根据试验结果,总结设施葡萄园高架草莓种植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按照葡萄架下空间和人体采摘舒适度,栽培架设计类型为固定式单层“H”型,材质为镀锌钢管。栽培架宽度为80 cm,高度为80 cm,栽培槽深度为20 cm,左右槽口宽度各为30 cm。2、5个供试草莓品种物候期、植株生长和产量等方面均有差异。章姬和红颜长势强,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产量高,抗病性强,可作为主栽品种用于鲜食采摘;全明星长势强,耐运输,但成熟期相对较晚,抗病性弱,可作为晚熟品种搭配栽培;幸香综合性状表现为中等,可作为搭配品种适当栽培;越丽综合性状则表现较差,不建议作为当地主栽品种。综合以上,5个草莓品种中红颜和章姬综合性状表现较好。3、5种复合基质物理性状稳定适宜草莓生长,不同基质处理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不大;T2处理下,植株表现出长势强,产量高的特点;T4处理下基质pH值为7.43,偏碱性,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在1月3月,各处理草莓单株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先增加后下降,单株产量T2相对较高。综合品质、产量、单株产量等因素,5个基质处理中以泥炭:椰糠:珍珠岩=5:3:2栽培效果较好。综合以上研究内容,总结泰顺地区设施葡萄园高架草莓栽培关键技术为:在设施葡萄园内,采用“H”型栽培架式,栽培架高度为80 cm,栽培槽深度为20 cm,以红颜和章姬为主栽品种,基质配比选用泥炭:椰糠:珍珠岩=5:3:2,选用控释肥(16-6-12,含微量元素)做底肥,栽培效果理想,经济效益高。
陶宏彬,任志新,王铁军[10](2018)在《河北油用牡丹间作套种》文中提出油用牡丹已被大众所熟知,现在河北省各地种植积极性较高。但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针对河北省地形地貌特征进行油用牡丹套种模式尚无全面总结。本文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划分山区、平原、高寒地域,总结了河北省不同区域油用牡丹套种模式,为河北省合理发展油用牡丹提供参考。油用牡丹栽植后,一般需35年左右才能结籽见到效益,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国各地积极开展油用牡丹的间作套种技术研究,摸索出许多间作套种生产模式。但根据河北省地形地貌,气候环境、适生植物等因素,间作套种生产模式未见报道。因此笔者对河北省油用牡丹套种模式进行梳理,为油用牡丹种植企业及个体户选择栽培模式提供指导。
二、蔬菜田几种套种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田几种套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2)广佛手中药材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 |
1.2 中药材栽培、加工、存储现状研究 |
1.2.1 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
1.2.2 种苗分级标准研究 |
1.2.3 栽培技术研究 |
1.2.4 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 |
1.2.5 采收加工技术研究 |
1.2.6 存储时间研究 |
1.3 广佛手的研究进展 |
1.3.1 本草考证 |
1.3.2 栽培现状 |
1.3.3 应用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广佛手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研究区概况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不同扦插长度处理 |
2.3.2 不同直径处理 |
2.3.3 生根剂及浓度处理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扦插长度对佛手生根状况的影响 |
2.4.2 不同扦插枝条直径对佛手生根状况的影响 |
2.4.3 不同生根剂及浓度处理对佛手生根状况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广佛手扦插苗种苗分级标准的初步研究 |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和试剂 |
3.2 方法 |
3.2.1 种苗的健康检查 |
3.2.2 种苗质量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3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种苗指标的测定结果 |
3.3.2 种苗分级指标的确定 |
3.3.3 广佛手种苗分级 |
3.4 小结 |
第四章 广佛手生态种植技术的初步研究 |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试剂 |
4.2 研究区概况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4.3.2 根际土壤酶活性检测 |
4.3.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4.3.4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广佛手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4.4.2 广佛手根际土壤有效态元素分析 |
4.4.3 广佛手根际土壤有效态元素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PCA分析 |
4.4.4 广佛手根际土壤酶的变化 |
4.4.5 广佛手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测序数据总结 |
4.4.6 广佛手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测序数据分析 |
4.4.7 不同套种模式下的产量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广佛手采收加工技术的研究 |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5.1.1 药材 |
5.1.2 仪器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干燥时间及药材外观测定 |
5.2.2 水分测定 |
5.2.3 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广佛手的外观形态描述 |
5.3.2 广佛手的含水量变化 |
5.3.3 广佛手的化学成分含量(除水后)变化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存储年限广佛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 |
6.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6.1.1 药材 |
6.1.2 仪器与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2.1 指纹图谱研究 |
6.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
6.2.3 总多糖含量测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三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6.3.2 指纹图谱分析及评价 |
6.3.3 不同存储年限广佛手总黄酮含量分析 |
6.3.4 不同存储年限广佛手总多糖含量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名称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鸡泽县辣椒产业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国外辣椒研究进展 |
1.1.2 国内辣椒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鸡泽县辣椒产业特点、栽培管理技术调查与分析 |
2.1 鸡泽县辣椒产业分布和生产规模 |
2.2 鸡泽县辣椒产业发展优势 |
2.2.1 区位交通 |
2.2.2 自然资源 |
2.2.3 社会经济 |
2.2.4 辣椒品质突出 |
2.2.5 辣椒产业高度集聚 |
2.3 鸡泽辣椒栽培技术特点 |
2.4 鸡泽辣椒病虫害发生及防控要点 |
2.5 鸡泽辣椒加工产业及销售网络 |
2.5.1 鸡泽辣椒加工企业 |
2.5.2 鸡泽辣椒加工方式 |
2.5.3 鸡泽辣椒加工产品类型 |
2.5.4 鸡泽辣椒产品销售网络 |
2.5.5 鸡泽辣椒加工效益 |
2.6 调查结果分析 |
2.7 结论 |
第3章 间作套种模式影响鸡泽辣椒品质、产量及效益的分析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数据测定 |
3.4 结果分析 |
3.4.1 辣椒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及光照强度的影响 |
3.4.2 辣椒不同栽培模式对株高、果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栽培模式对辣椒病虫害的影响 |
3.4.4 不同栽培模式对辣椒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鸡泽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分析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自然状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试验方法 |
4.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6 数据处理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4.2.2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4.2.3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辣椒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4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
4.2.5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 |
4.2.6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鸡泽县辣椒主要病害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
5.1 鸡泽辣椒病毒病防治药剂筛选 |
5.1.1 材料和方法 |
5.1.2 结果分析 |
5.1.3 讨论 |
5.2 鸡泽辣椒炭疽病防治药剂筛选 |
5.2.1 材料和方法 |
5.2.2 结果分析 |
5.2.3 讨论 |
5.3 结论 |
第6章 大丽花轮枝孢激活蛋白(VDAL)对辣椒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分析研究 |
6.1 试验材料 |
6.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分析 |
6.4 讨论 |
6.5 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几种栽培措施对油用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油用牡丹生产概述 |
1.1.1 油用牡丹产业政策 |
1.1.2 油用牡丹籽油价值 |
1.1.3 油用牡丹经济价值及应用价值 |
1.2 影响油用牡丹花芽分化及果实品质的因素 |
1.2.1 植物激素 |
1.2.2 营养条件 |
1.2.3 温度 |
1.2.4 光照 |
1.3 几种栽培措施对油用牡丹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1 平茬措施对油用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油用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3 遮荫对油用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4 套种对油用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2 方法 |
3.2.1 试验设计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秋季平茬对‘凤丹白’生长特性及物候期的影响 |
4.1.1 平茬对‘凤丹白’生长特性的影响 |
4.1.2 平茬对‘凤丹白’花芽分化的影响 |
4.1.3 平茬对‘凤丹白’物候期的影响 |
4.2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对‘凤丹白’光合特性及花芽的影响 |
4.2.1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对‘凤丹白’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 |
4.2.2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对‘凤丹白’花芽分化指标的影响 |
4.3 遮荫对‘凤丹白’光合特性及花芽分化的影响 |
4.3.1 遮荫对‘凤丹白’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2 遮荫对‘凤丹白’花芽分化指标的影响 |
4.4 套种对‘凤丹白’光合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1 不同套种模式对‘凤丹白’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 |
4.4.2 不同套种模式对‘凤丹白’生长指标的影响 |
4.4.3 不同套种模式对‘凤丹白’发育指标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平茬措施下‘凤丹白’生长特性及物候期的比较分析 |
5.2.2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措施下‘凤丹白’光合特性及花芽的比较分析 |
5.2.3 遮荫措施下‘凤丹白’光合特性及花芽分化的比较分析 |
5.2.4 套种措施下‘凤丹白’光合特性及生长发育的比较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5)内江市林药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林下经济研究进展 |
1.2.2 国外林下经济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5.1 林下经济与林药模式的基本概念 |
1.5.2 成本理论 |
1.5.3 效益理论 |
1.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的创新 |
1.6.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内江市经济林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2.1 内江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 |
2.2 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2.3 内江市林药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
第3章 内江市林药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3.1 选取林药套种模式和实验地 |
3.2 选取效益指标 |
3.2.1 经济效益 |
3.2.2 生态效益 |
3.2.3 社会效益 |
3.3 确定指标权重 |
3.3.1 标度的选取 |
3.3.2 建立判断矩阵 |
3.3.3 计算权重 |
3.4 综合评价 |
3.5 材料与方法 |
3.5.1 研究材料 |
3.5.2 栽培措施 |
3.5.3 田间管理 |
3.5.4 药材收获 |
3.6 数据收集 |
第4章 内江市林药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
4.1 内江市林药模式经济效益评价 |
4.2 内江市林药模式生态效益评价 |
4.2.1 土壤肥力指数 |
4.2.2 林地小气候 |
4.2.3 光照面积利用率 |
4.3 内江市林药模式社会效益评价 |
4.3.1 产品良品率 |
4.3.2 产品丰富度 |
4.3.3 环境满意度 |
4.4 内江市林药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
4.5 内江市林药模式综合效益分析 |
4.5.1 内江市柑桔林药优势模式 |
4.5.2 内江市吴茱萸林药优势模式 |
4.5.3 内江市毛叶山桐子林药优势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江市林药模式发展对策及建议 |
5.1 多种林药模式协调发展 |
5.2 推动林药套种模式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
5.3 加强林药模式宣传力度和技术培训服务 |
5.4 培育林药模式产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
5.5 建设中药材专业交易流通体系 |
5.6 实施政策倾向,加大资金补贴力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草莓套种蔬菜高效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草莓套种蔬菜技术发展的背景 |
2 5种草莓套种蔬菜模式 |
2.1 草莓套种洋葱模式 |
2.1.1 品种选择 |
2.1.2 茬口安排 |
2.1.3 田间管理要点 |
2.2 草莓套种鲜食玉米模式 |
2.2.1 品种选择 |
2.2.2 茬口安排 |
2.2.3 田间管理要点 |
2.3 草莓套种水果苤蓝模式 |
2.3.1 品种选择 |
2.3.2 茬口安排 |
2.3.3 田间管理要点 |
2.4.1 品种选择 |
2.4.2 茬口安排 |
2.4.3 田间管理要点 |
2.5 草莓套种小型西瓜模式 |
2.5.1 品种选择 |
2.5.2 茬口安排 |
2.5.3 田间管理要点 |
3 经济效益分析 |
(7)大果榛子立体栽培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立体栽培模式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 |
1.2.2 套种综述 |
1.2.3 黑龙江省大果榛子栽培面积及其在立体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概况 |
2.3 土壤类型 |
2.4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5 试验材料 |
2.6 试验设计 |
2.7 试验方法 |
2.7.1 套种方法及时间 |
2.7.2 套种物生长状况调查方法 |
2.7.3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2.7.4 大果榛子生长数据采集时间及方法 |
2.8 试验目标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套种物生长状况分析 |
3.2 大果榛子套种样地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对套种实验的响应 |
3.3 套种对大果榛子幼林生长的影响 |
3.4 林下套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葡萄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葡萄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 |
1.1 葡萄套种蔬菜 |
1.1.1 套种豆类蔬菜 |
1.1.2 套种叶菜 |
1.1.3 效益分析 |
1.2 葡萄套种果树 |
1.2.1 套种猕猴桃 |
1.2.2 套种草莓 |
1.3 葡萄园养殖家禽 |
2 句容市实践案例及发展经验 |
2.1 葡萄园套种蔬菜实践案例 |
2.2 葡萄园套种猕猴桃实践案例 |
2.3 葡萄园套养家禽实践案例 |
2.4 发展经验 |
2.4.1 重视政府引导 |
2.4.2 加大示范带动 |
2.4.3 做好技术指导 |
2.4.4 强化品牌建设 |
3 结论与展望 |
(9)泰顺县设施葡萄园高架草莓种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草莓生产概况 |
1.1.1 世界草莓生产概况 |
1.1.2 我国草莓生产概况 |
1.1.3 浙江省草莓生产概况 |
1.2 高架草莓栽培研究 |
1.2.1 高架草莓栽培类型 |
1.2.1.1 “A”字形 |
1.2.1.2 “X”形 |
1.2.1.3 “H”形 |
1.2.1.4 “品”字形 |
1.2.1.5 移动式 |
1.2.1.6 管道式 |
1.2.2 品种选择 |
1.2.3 高架草莓基质研究现状 |
1.2.4 高架草莓在生产上的特点 |
1.2.5 高架草莓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
1.3 套种模式发展现状 |
1.4 设施葡萄套种栽培研究 |
1.4.1 设施葡萄套种发展现状 |
1.4.2 设施葡萄套种模式优势 |
1.4.3 设施葡萄园套种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栽培架设计 |
2.1.1 设计思路 |
2.1.2 总体结构 |
2.2 不同品种草莓筛选 |
2.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设计 |
2.2.4 测定方法 |
2.2.4.1 成活率统计 |
2.2.4.2 物候期调查 |
2.2.4.3 植物学性状测定 |
2.2.4.4 果实产量及品质指标测定 |
2.2.4.5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
2.2.4.6 抗病性调查 |
2.2.5 数据处理 |
2.3 不同基质配比筛选 |
2.3.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2.3.2 .试验材料 |
2.3.3 试验设计 |
2.3.4 测定方法 |
2.3.4.1 基质理化性质测定 |
2.3.4.2 植物学指标测定 |
2.3.4.3 草莓果实品质指标测定 |
2.3.5 数据处理 |
2.4 栽培技术 |
2.4.1 温度 |
2.4.2 光照 |
2.4.3 水分 |
2.4.4 肥料 |
2.4.5 主要病虫害防治 |
2.4.6 其他管理 |
2.4.6.1 雄蜂授粉 |
2.4.6.2 疏花疏果 |
2.4.6.3 摘除匍匐茎 |
2.4.6.4 摘老枝老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栽培架设计 |
3.1.1 栽培架式选择 |
3.1.2 栽培架式基本参数 |
3.2 不同品种草莓高架栽培筛选 |
3.2.1 成活率分析 |
3.2.2 物候期观察 |
3.2.3 不同草莓品种生物学性状分析 |
3.2.3.1 不同品种草莓株高比较 |
3.2.3.2 不同品种草莓叶片数比较 |
3.2.3.3 不同品种草莓叶绿素相对含量比较 |
3.2.4 不同品种草莓结果性状分析 |
3.2.5 不同品种草莓果实内在品质分析 |
3.2.5.1 基本营养成分 |
3.2.5.2 维生素C含量 |
3.2.6 不同品种草莓抗病性比较 |
3.2.7 不同品种草莓产量比较 |
3.2.8 葡萄-高架草莓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
3.3 不同基质筛选研究 |
3.3.1 不同基质处理理化性质比较 |
3.3.2 不同基质处理对草莓生物学特性影响 |
3.3.3 不同基质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影响 |
3.3.3.1 不同基质处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较 |
3.3.3.2 不同基质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
3.3.3.3 不同基质处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比较 |
3.3.3.4 不同基质处理果实维生素C含量比较 |
3.3.4 不同基质处理对草莓单株产量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河北油用牡丹间作套种(论文提纲范文)
气候条件 |
间作套种作物选择原则 |
间作主要模式 |
油用牡丹套种类型 |
油用牡丹与中药材套种 |
油用牡丹与经济树种套种 |
油用牡丹与绿化苗木套种 |
油用牡丹与蔬菜的套种 |
注意问题 |
四、蔬菜田几种套种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与玉米不同套种模式研究[J]. 王平义,龙莉. 现代农业研究, 2021(10)
- [2]广佛手中药材生产技术研究[D]. 李克杰.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3]鸡泽县辣椒产业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应用研究[D]. 贾令晨.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4]几种栽培措施对油用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D]. 韩阳.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0)
- [5]内江市林药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D]. 林秋吉.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草莓套种蔬菜高效栽培模式[J]. 祝宁,宗静,齐长红,麻宏蕊,陈加和,陈明远. 中国蔬菜, 2020(02)
- [7]大果榛子立体栽培模式及技术研究[D]. 杨鹏. 黑龙江大学, 2019(06)
- [8]葡萄园立体复合种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孙兴民,陈巍,郭正兵,方应明. 天津农业科学, 2019(10)
- [9]泰顺县设施葡萄园高架草莓种植技术研究[D]. 卫威风.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10]河北油用牡丹间作套种[J]. 陶宏彬,任志新,王铁军. 中国花卉园艺,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