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区域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国家在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相对减弱,而区域的重要性却逐渐加强,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德国的巴登—符腾堡、我国台湾的新竹等等,区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研究表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Porter,1991),因此,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成为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从区域层面研究创新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1)创新系统在区域层次上易于观察。(2)地域毗邻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隐性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承认,而密切接触以及面对面交流是这类知识交流的前提。(3)不同区域的非正式惯例和规范对企业行为以及企业间合作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会影响企业创新[1]。文章在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
1.1 区域创新系统的提出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教授在1992年撰写的论文《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中正式提出的,在此之前,文献中虽有“区域创新政策”、“创新环境”、“创新网络”等的提法,但没有明确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后来在《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Braczyk H.,Cook P.and Heidemeich M.(eds),1998)一书中,Cooke等人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他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教育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及其机构经由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系统地从事交互学习(Cooke等,1998)。有学者指出,可以从3个方面来进一步阐释这个定义:第一,“交互学习”相当于知识在生产系统内通过交互作用结合而成的各类不同行为主体的一种集体资产;第二,“环境”指的是一个开放的地域综合体,包括规则、标准、价值观以及人力和物质资源;第三,“根植性”(Embeddedness)包括企业内外创造和复制经济及知识的过程,这些过程一般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社会交互形式来完成的,可以呈现不同的形式而增加复制的难度(Maskell和Malmberg,1999)。该定义的关键在于根植性这一概念,即RIS的建立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包括资源地理条件、主导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来完成。
1.2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界定
自Cooke教授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之后,大量的学者开始投入到对RIS的研究中来,这使得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不断趋于完善。但是关于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界定,基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同的学者所给出的RIS的定义也不一样。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例如,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胡志坚和苏靖(199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所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它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体现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罗守贵和甄峰(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定区域内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政府部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不但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且包括政府部门,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盖文启(2002)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环境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组成的系统,“是区域内网络中各个结点在相互协同作用下创新与结网,并融入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创新系统。”Asheim(2002)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支撑机构围绕的区域集群,即由两类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第一类主体是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时包括其支撑产业;第二类主体是制度基础结构。
不同学者对RIS的定义尽管各有侧重,但也突出了一些共同点,如Cooke(1998),黄鲁成(2000)等学者在对RIS的定义中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胡志坚和苏靖(1999),罗守贵和甄峰(2000),盖文启(2002)等学者在对RIS的定义中则突出了创新网络的地位;Asheim(2002)等学者则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区域集群,而交互学习或者组织内各要素的互动性几乎在所有学者的定义中都得到了体现。作为一个正处于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的概念框架,RIS将知识创造、创新和扩散置于其中心,创新和知识创造被看成是在制度设置中相互作用和累积的过程。对于RIS的本质,有学者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来认识:RIS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社会系统,创新可以被看成是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的;RIS包含着不同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且学习是这种作用的中心,创新网络中的交互作用和区域根植的模式是创新和集体学习开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会促进创新和集体学习;RIS是为了增强和提升区域的本地化学习能力而对系统的交互作用模式的表述[2]。
通过深入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以上前人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笔者认为,广义上,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由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旨在推动区域内知识创新的区域创新网络,并通过与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的作用和系统的自组织作用推动区域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区域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 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结构模型
2.1 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
在现有的文献中,国内外不同学者对RIS的要素构成以及结构模型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Wiig(1995)认为,从广义上讲,RIS应该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和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支持与约束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3]。Todtling和Kaufmann(1999,2002)认为RIS由5类要素构成,包括区域中的主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所形成的网络、作为知识提供者的研发机构和大学、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和相关的服务机构[4]。Cooke & Schienstock(2000)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网络与机构组成的,这里对于RIS存在着明确的地理界定和行政安排。区域创新系统内的机构主要包括研究机构、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商会或行业协会、银行、投资者、政府部门、个体企业以及企业网络和企业集群等[5]。Doloreux(2002)认为,RIS概念的前提就是创新作为一个过程依赖于企业内外不同的要素,一般说来,企业、制度、知识基础设施和创新政策是构成RIS的主要因素[6]。
Autio(1998)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根植于同一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两个子系统构成: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以及知识生产和扩散子系统,前者主要由企业构成,后者主要由公共或者私立研究机构、大学、技术转移机构、执业培训机构以及区域和当地负责创新支持政策的政府机构组成[7],他的观点得到了Cooke(2002)的认同。
基于我国RIS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国内学者在RIS的组成和结构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例如,国内学者胡志坚和苏靖(199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构成,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构、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8]。黄鲁成(2000)认为,从知识的角度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知识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知识传播子系统和知识应用子系统构成;从创新的结构看,区域创新系统由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基础子系统(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科技设施等)、创新资源子系统(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金等)和创新环境子系统(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等)构成;从创新的动态过程上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创新导引子系统(创新计划与战略)、创新运行与调控子系统(制度、规则和政策)、创新支撑与服务子系统构成;从创新对象上看,区域创新系统由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组织创新系统和管理创新系统构成。黄鲁成(2002)认为,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组织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政策创新系统、过程创新系统和基础条件创新系统构成[9](如表1)。吴慈生、张本照(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一般由区域创新的执行子系统、区域创新的制度子系统、区域创新资源以及相关基础设施4大要素组成[10]。
综上所述,对于RIS的要素构成,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种角度进行研究:一种是子系统角度,如Autio、Cooke以及黄鲁成等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研究;一种是从机构和网络的角度来探讨,如Todtling、Kaufmann以及Doloreux的研究。尽管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RIS应该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中介机构、政府等,这些机构在区域内发生交互作用,通过知识的产生和扩散、知识的应用和开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合网络,这些机构以及机构间的动态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就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
2.2 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
Cooke(2002)在考察欧洲11个地区的基础上,从聚集性经济、制度性学习、联合治理、相近性资本和互动性创新5个方面对BIS进行研究,提出了RIS的框架,包括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知识生产和扩散子系统、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以及外部因素4部分[11]。Trippl(2004)认为,在该结构图中,还应该增加政策维度。Andersson和Karlssson(2002)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中要突出集群的作用,他们在Eriksson(2000)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以集群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图[12]。Radosevic(2002)则通过对中东欧地区(CEE)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区域创新系统的4要素(国家、区域、行业、微观)概念模型。
3 区域创新系统的类型划分
为了更精确地刻画区域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大量学者都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分类。如Cooke(1998)从“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和“商业创新”(Business Innovation)两个维度对RIS进行了划分。他指出,基于治理结构,可以将RIS分为基层式(Grassroots)、网络式(Network)和统制式(Dirigiste)3类;基于商业创新,又可以将RIS分为地方式(Localist)、交互式(Interactive)和全球式(Globalist)3类。Asheim & Cooke(1998)根据内生和外生创新网络的区别,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区域性国家创新系统(Regionalise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和空间一体化的创新系统(Territoriaily Integrated Innovation Systems)。随后,Asheim(2002)再次对RIS进行了研究,他根据RIS的社会根植性,将RIS分为本地根植性区域创新网络(Territorially Embedded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区域网络创新系统(Regional Networked Innovation Svstems)和区域性国家创新系统(Regionalize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3类(如表2),这和Cooke(1998)基于治理结构的分类相类似。Asheim和Coenen(2005)还根据各种产业和经济部门的知识基础划分了两种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分析知识的区域创新系统(The Analytical Knowledge Bas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和基于综合知识的区域创新系统(The Synthetic Knowledge Bas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此外,Cooke等人(1998)从区域创新潜力这一角度,将RIS分为高潜力的RIS、中等潜力的RIS和低潜力RIS。Howell(1998)根据地域邻近和空间集聚将区域创新系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从属于国家创新系统的自上而下的区域创新系统;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具有独立的内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区域创新系统。Todtling和Kaufmann(1999)依据创新网络类型、重要性及企业的根植性程度将RIS划分为企业基础型创新系统(Firm-based Innovation Svstem)、科学基础型创新系统(Science-based Innovation System)和政策基础型创新系统(Policy-based Innovation System)。Isaksen(2001)根据对区域创新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将RIS分成3类:组织薄弱的区域创新系统、零散的区域创新系统和封闭的区域创新系统。这种分类方法对于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促进企业与创新资源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类型划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性观点:
张斌等(2004)从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两个维度,将RIS分为4类:价值网络型的区域创新系统、企业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和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涂成林(2005)从动力角度将RIS划分为市场牵引型区域创新系统、研发驱动型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主导型区域创新系统和重点扩散型区域创新系统4种。林迎星(2006)从区域优势产业维度和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维度对RIS进行了划分。他认为,基于区域优势产业维度,可以将RIS分为高技术产业型区域创新系统、传统产业型区域创新系统和混合产业型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维度,可以将RIS分为政府主导型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与市场共推型区域创新系统和市场主导型区域创新系统[13]。毛艳华(2007)依据治理结构、社会根植性、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以及主体互动程度等将区域创新系统分为3个类型:地域根植性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化创新系统和区域化国家创新系统[14]。
从上述国内外学者对RIS不同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RIS的划分,学者们都是围绕着区域发展潜力、区域创新网络的类型及重要性、主体之间互动程度、区域政策支持力度、区域创新的障碍因素以及社会根植性程度等为标准来进行的,分类标准的不同也体现了RIS概念所强调和包含的不同方面。这些类型之间并不相互排斥,它们之间互相补充,使我们从不同角度深刻理解区域创新系统。
4 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区域创新理论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从现有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尚没有形成一套较为一致的区域创新系统评价体系。这是由于区域创新系统不同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区域,学者们对不同区域的关注重点显然不同,因此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方法也就不同。
Fritsch(2001)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欧洲11个区域创新系统的质量,他发现,区域间的R&D活动生产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心—边缘范式,的确存在显著的有利于R&D活动的聚集经济。Michael(2001)在对欧洲11个区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不同,R&D的合作也不同。Bovaird T等学者利用成本受益模型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评价,用货币价值来分析经济活动的效益,然而,由于经济活动中的成本收益无法精确地进行计算,Coulson等开始用定性分析方法对BIS进行评价。Maria(2000)把各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将参与性评价方法引入了区域创新系统。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研究起步比较晚,然而最近几年对RIS的评价体系研究的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代表性观点:
刘顺忠和官建成(2002)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各地区RIS的特点,并对各系统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15]。之后不久,他们又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机构资源配置状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间没有相关关系,规模效益递增的区域较少。李子彪(200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应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认为RIS评价体系应该包括4个方面:RIS的创新发展能力评价、RIS对区域经济作用和贡献的测量、RIS自身演化发展的测度以及RIS主要子系统的评价[16]。官建成、刘顺忠(2003)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测度的研究内容应该包括RIS知识流动的研究、RIS演化规律的研究、RIS创新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和RIS创新环境的研究4方面内容[17]。
5 目前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面临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文章主要针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要素构成,结构模型、类型划分以及评价体系展开研究和探讨。然而,由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起步比较晚,缺少足够的实践经验,因而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区域创新系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界定,基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同的学者在区域层面上探讨创新系统时所给出的RIS的定义也不一样。此外,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的界定也比较模糊,区域既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概念,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概念。再者,目前对于RIS的研究主要从“要素”、“构成”、“过程”、“系统”4个视角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存在着4个重要的假设前提[3],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缺少对中介组织作用机制的研究。在RIS中,中介组织起了催化剂和协调者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RIS研究中,对企业、政府、高校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对中介组织作用机制的研究却很少。
第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缺少对欠发达地区RIS的研究。目前,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以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然而,大多数学者仅对都市中心区域和成功区域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如对中关村RIS的研究,相反,对于边缘区域、欠发达区域的RIS研究的比较少。
第四,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至今尚未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白严重制约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使得理论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实证分析上。
尽管目前对RIS的研究中尚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现有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都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有益的启发。展望RIS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开展区域创新系统要素互动(创新网络)的定量研究,清楚把握RIS的运行状况;结合国内实际,开展区域创新系统专题研究,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研究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更加开放的视角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突出各区域不同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与区域知识资本研究相结合,考察知识资本对区域创新系统激发演化的推动作用,对区域知识扩散与溢出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