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教育论文,香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了香港并租借了九龙半岛,于是香港成了英国在远东的海军根据地。
1941年,香港被日本占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重新被英国接管。当时,政府忙于重建社会,无暇振兴教育事业,对教育采取的是不干预的政策。许多香港市民为养家糊口疲于奔命,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办的“天台学校”(即在屋顶露台办的学校)应运而生。一些慈善机构及宗教团体为照顾贫穷的幼儿设立了幼儿园。后来,一些商人发现办学有利可图,也纷纷办起了家庭式的托儿所。他们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盲目地加深教学内容;为了节省工资,聘请资历浅的教师,无限制地招生。当时曾有每班70多名幼儿只聘用一位教师的情况,且有虐待幼儿的个案发生。1973年,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编印了《日托幼儿园标准》后,状况才有所好转。
香港教育在殖民地政策下只讲求眼前实用,而没有长远计划,对幼儿教育更是不予重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为英政府服务的香港华人。自从1982年由外国专家组成的“国际顾问团”考察、评审香港的教育之后,香港的教育政策才开始有所改变,其中包括成立一个有教育专业人士在内的教育统筹委员会、建议小学及初中都用母语教学、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等。
(二)香港幼儿教育的概况
香港的幼儿教育机构有幼儿中心和幼稚园两种,它们分别归两个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
幼儿中心由社会福利署管辖。香港所有的幼儿中心都由民众团体、宗教团体或私人创办。幼儿中心是全日制(即早上8时入园,下午6时离园)的,招收2岁至6岁的幼儿,每天供应早餐、午餐及两顿点心,幼儿在园午睡。幼儿中心要求每名幼儿占地2.3平方米,幼儿工作员(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幼儿的比例是1∶14。
幼儿中心以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要任务。教学内容有故事、音乐、美劳、体育等,教师采用“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比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但由于许多家长注重让幼儿学习知识,因此一般在孩子3岁后,都将孩子转到半日制的或非正规全日制的幼稚园。
在香港只要有初中三年级程度即可注册成为幼儿工作员,但必须接受为期8周的在职训练。社会福利署设有职前训练的机构,只要有初中三年级程度就可接受两年的职前训练。富有经验的幼儿工作员或者园长还可接受两年的在职高级课程的培训,但必须中学会考(相当于高中二年级)两科以上及格才有资格参加。
幼稚园由教育署管辖。香港的幼稚园也与幼儿中心一样由民众团体、宗教团体或私人创办。幼稚园一般是半日制的,分上、下午班,招收3岁至6岁的幼儿。由于香港幼儿5岁8个月就可申请入小学,因此不少幼儿2岁8个月就进幼稚园了。幼稚园要求每名幼儿占地1.2平方米,教师和幼儿的比例是1∶30或1∶40不等。
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为了多招生,幼稚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活动结果,而忽视活动过程。目前,幼稚园的课程一般以写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为主,因为这些是家长看得见的成果,也是教师感到较易控制课堂秩序的课程。幼儿入园不久,就要开始执笔练习,就要完成家庭作业和接受学期考试,负担很重,而音乐、美劳、体育这些课程却被视为“闲课”,往往以时间不够或没有合适场地为由,不予重视。
1982年,“国际顾问团”在考察、评审香港的教育后,发表了《国际顾问团报告书》,文中批评了政府不重视幼儿教育的做法,提出应改革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署接纳了民间已提出20多年的“在游戏中学习”的活动教学法。1989年,教育署鼓励民间出版主题式的系列教材。当时笔者亦应香港新雅出版公司的邀请,与当时的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萧炳基博士合编了用故事形式为题材的幼稚园主题系列教材,并附有教师手册。这套教材体现了活动教学法的思想,即注重学习环境的提供,发挥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1992年,教育署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指引》,进一步统一了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指导方法。然而,由于幼稚园多属商业登记的私人机构,幼稚园教师的素质又偏低,所以幼稚园表面上都采取活动教学法,但实际上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香港仍没有一所幼稚师范学校,99%的幼稚园教师是没有受过职前训练的。1980年,政府规定初中三年级程度、年满18岁者可注册成为幼儿教师。这些学历低、没有经过职前训练的教师必须任教一年或一年以上,并在园长的推荐下方可申请接受在职训练。教育署的在职训练有每周上课两个半天的两年制或上课96小时的12周制。1995年,教育署在教育学院成立了幼儿教育部门,设置了两年制的在职训练课程,入学资格是中学会考(即高中二年级)两科以上及格。在职训练的课程包括数学、生物、化学等,一些教师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教学没有什么用处而纷纷退学。
总的来说,香港的幼稚园和幼儿中心的优点是自由竞争、百花齐放,但缺点是商业气息太浓。由于工资低且缺乏福利保障,教师的流动性较大,以致影响了幼儿教育的质量。
香港幼稚园的学费不尽相同,每月收三百元港币到四千元不等(校服费、书簿费、点心费、校车费另计)。幼儿中心属全日制,收费相应地高一些,每月为二千元港币到七千元不等。
(三)香港幼儿教育的展望
为了香港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孩子,笔者有以下一些祈望:
1.希望政府和社会人士重视和关注幼儿教育,改变幼儿教育并非必需的观点,把幼儿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系统。
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无论是品德、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态度,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的,因此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幼儿教育,承担应尽的责任。
2.希望政府尽快设立幼稚师范学校,提供幼儿教师接受职前训练的场所。
幼儿教师的素质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笔者盼望“97回归”后,政府能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前训练,创造有利的条件,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幼儿教师趋于专业化。
3.尽快纠正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①不要“重英轻中”
香港现有600多万人口,其中98%是华人,平时讲中文,但在政府机构、工商企业机构中,无论是文件的往来,还是会议都用英文,因此学校教育“重英轻中”的现象一直较为严重。应当认识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在当今世界上有独特的影响力。对本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将直接影响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幼儿在语言发展初期,在基本的母语还未被掌握前,是不必提前学外语的,何况香港幼儿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较低,常常让幼儿进行单一的写字母、串单词的练习。
②不应正式写字
在手眼协调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情况下,是不适宜正式教幼儿执笔写字的。香港的幼儿3岁就开始用铅笔在小格子里反复书写似懂非懂的汉字、英文字母、数字,这种练习非常枯燥乏味,是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③不要轻视音、体、美
体能活动、音乐唱游及美劳剪贴都可以让幼儿的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它们是重要的课程。
④不要商业化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而不是为了赚钱。文化事业与商业挂钩是很容易变质的,教育关系着人民的素质,关系着国家的盛衰,因此幼儿教育万万不可沾染商业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