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天津市 300071)
摘要:通过相关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教育与高校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针对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行不断提升,是顺利构建良好道德关系的重要前提。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心理学教育所占据的位置相当重要,始终处于核心与基础地位,同时,也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以及相关教师,必须提高对心理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先进技术与手段,促使高校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心理学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进一步分析,这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改善与疏导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高校道德教育;作用
引言:
道德教育一直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道德教育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但是高校的道德教育在总体上存在一些滞后的缺陷,这也是导致各种道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我国道德教育历史进行客观分析后,可以发现,人性的预设偏差是导致道德教育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受到这种偏差的影响,人格中的各种情感以及理智等,会呈现出一种相互分裂的状态。尤其是人性中的阴影部分,会在这一过程中被否认、忽略。所以高校道德教育建设中的基础科学性以及客观性,并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最终影响到高校的整体道德教育效果。
一、高校道德教育缺少关心的主题
陈旧以及僵化是高校道德建设面对的主要问题,这种道德教育会导致学生与实际生活之间呈现出一种割裂的状态。丰富性以及生活化的特征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压。在构建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人格的过程中,这种存在较大缺陷的道德建设模式,也会对其造成相当大的阻碍。另外,我国还在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道德教育[1]。主要是教师将道德理论机械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希望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并良好的应用在实践中,应该是教师开展道德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长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会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主观性,学生的学习状态会相对消极,严重时会从心理上抵抗道德教育模式。
例如,现在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会享受到来自家庭的所有宠爱。知识教育是现代社会学生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但是在人格修养方面却呈现出一种被忽略的状态,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学生不会关心周围的人,只会关心自己,在感受其他人的关心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缺失。其实,学生会有来自于父母以及教师等各方面的关心,但是他们并不能直接的感受到这种关心,而且在处理与同学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自虐、伤害他人,以及自杀等行为都是大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教育人员在看待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应该从自身反思所使用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导致学生出现伤害自己以及他人现象出现的原因相当复杂,高校的道德教育存在不足就是其中之一。学校给予学生心理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梳理与引导,最终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的伤害事件。
二、心理学对于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对有能力的人进行科学培养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这是从心理学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后所取得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所培养的人具有关心他人,以及关心自己的能力。教师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道德要求得到满足,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对个体性、具体性,以及学生真实感受的重视程度。在此种背景下所培养的学生,可实现对有能力需求的满足,并且在关心自己的同时关心周围的人。
教师在实际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关心作为核心与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关心,这是对学生感受关心能力进行大幅度提升的重要前提,这也就是关心理论的实质与目标。学生的关心意识以及能力,都会在关心理论的影响之下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心理学家在界定关心理论的同时,发现人类对于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以及人们在做事情时所产生的考虑、想法都可对关心的本质进行直观体现[2]。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关心比做一种状态,在全身心投入的同时,人们会以较强的责任感实现对事情的有效完成。这也是提升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在分析心理学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将关心理论作为主要依据。这也是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所必须满足的条件。首先是必须实现一个良好榜样的树立,并且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理学道德教育中榜样的树立作为核心与关键内容存在,教师在此种背景之下,不需要直接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是需要通过自身与别人的相处作为榜样,实现对关心理论的直观体现。就是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对话的实质与目标,教师与学生都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彼此的全面熟悉与掌握,这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前提。最后是进行实践,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化态度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在证实效果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了解每个人的本质。
三、心理学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让大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
关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主题,其中所涉及到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积极关注、尊重以及宽容。从社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呼吁整个社会和谐的同时,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帮助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这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发展。道德价值的期望也会有大学生共同承担。所以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大学生所起到的作用相当重要。这要求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合作关系、以及尊重等理念进行着重培养,这也是大学生在不断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其次,我们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学关心教育进行分析,在针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关心培养过程中,可帮助其形成较为健康的人格。现阶段的大学生中,有各种问题存在,关心能力和态度不足是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大学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关心理论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上述现象可对其直观体现。所以,教师在实际针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提高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一定的措施与手段,帮助学生实现对了解他人以及爱护他人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大学生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想的沟通与分享。保障自身行为的道德性与规范性。
(二)促进师生的德性共同成长
在针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就是教育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观可作为一个概念存在,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环境以及主体思考都会对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在针对大学生进行强硬的道德思想观念灌输过程中,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大学生在自主思考能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对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是心理学关系理论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尊重以及相互关心的状态。在这种交流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可将自身的关心以及尊重的道德理念,利用理想的方式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传递。教师的关心被学生真正体会到之后,才能在价值观上实现一定的共识,并且促使学生利用关心的方式对待其他人。
(三)营造出充满关心的学习环境
生活上的教育以及课堂上的道德教育,都是在针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所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道德教育上。要取得明显的情感性、实践性以及内在性,就是要利用关心理论,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起到的主要作用。学生在经受过心理学思想的道德教育后,可在生活中实现道德的直观感受,并且从中总结经验、获取教训[3]。
现在,社会的很多高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都会被知识性教育所占据,所以道德教育并不在教师关心的范围之内。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方面,心理学关心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也相当重要,最终将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开展系列的生活与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以及在生活中都可实现对道德教育的直观感受。
结语:
在实际针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受到传统灌输模式的局限,也就是说需要在打破上述局限的同时,实现对心理学关心理论的科学使用。学生在受到道德教育的同时,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对各种积极能量以及正面影响的直接感受,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对良好道德观念的有效培养。这是符合当今时代需求与发展的一种培养观念,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样,从宏观角度来说,对社会发展以及经济进步也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下),2016(1):54.
[2]罗漪.心理学知识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2):108-109.
[3]张峰涛.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究[J].教育,2016(13):218.
论文作者:龙小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心理学论文; 高校论文; 大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