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生的各类城市轨道交通恐怖事件、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呈现出的突出治安问题,都毫无疑问地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暴恐袭击的主要目标和案件高发高危区。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关百姓切身安全,已引起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形势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形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56 文献标识码:A
1、轨道交通的发展及现状
近20年来,中国铁路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引进技术到输出技术,从1997年第一次大提速到2017年国家铁路旅客发送量30.83亿人,披荆斩棘闯过了前100年想都不敢想的路,创造了属于中国的世界奇迹。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线长度达到12.7万km,其中高铁2.5万km,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铁路电气化率、复线率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铁路技术装备实现升级换代,动车组上线运营达2522组,较2013年的908组增长149%,电力机车占比达到62%,载重70t及以上货车占比达到50%,重型钢轨、无缝线路长度大幅延长,调度集中系统广泛运用,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我国的高速铁路、既有线提速、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等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铁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三大领域成套技术体系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实现时速350km商业运营,树立起世界高铁建设运营的新标杆。
同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内地共有34个城市开通运营了16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线路总长为5033km。2017年新增运营线路32条,新增线路长度达880km,新增线路再创新高。在5033km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中,地铁为3884km,占线路总长的77.2%;其他制式线路为1149km,占线路总长的22.8%。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形势
2.1、抗风险能力脆弱,极易成为暴恐和突发事件袭击目标
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行上相对独立、在空间上相对封闭,能源集中依赖电力,通信、信号、电力、机车、车辆、线路、通风、照明、运转等多系统紧密联动,人员设备动态协同一致性要求高,乘客密度大、流动性强,轨道交通生存链系统庞大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会导致功能丧失和造成重大损失,并直接威胁乘客安全乃至发生群体性灾难。
2.2、安全事故影响范围广,社会影响大
城市轨道交通地处繁华带、客流集中,与城市通信、供水、电力、燃气、排污等管线交错,上下穿行于城市高层建筑、交通道路或河道之间,一旦发生暴恐袭击,往往形成人员死伤、水电供应中断、漏电和洪水涌流等新的次生灾害,造成连锁性灾难,人们在慌乱逃生中也极易引发更大范围的群体拥挤踩踏等各种不可预知事件,甚至导致城市运作瘫痪等更大面积的灾难性后果,形成社会影响大的舆论和群体的轰动效应。
2.3、打、防、管、控难度大
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公众性、流动性和便捷性,就目前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公众习俗而言,城市轨道交通的安检还难以实现全覆盖的雷同于细致、繁琐的航空化安检管理,也难以在成本受限的前提下实现不影响乘客出行便捷的快速自动化安检,技防能力不足,再加上线长、人防人检人巡密度低,薄弱环节自然多,安全防范难度也就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实现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应该是包括建立起动态制度更新和安全检查检测制度。即安全管理制度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的进行提高和完善。同时,要制定完备的安全检查监测制度,使得各种不安全隐患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规避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
3.2、构建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组织体系应由应急指挥机构、现场处置机构两级组成。车站管理应该有严格的安全事故责任制度,即对于安全事故的不同责任应该由相关人员承担,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发布运营调整方案,首先对安全预案的内容进行实施,组织相关安全处理工作,发布安全事故安抚信息,并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组织相关的调查和善后的工作。
3.3、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在轨道交通运行管理体制中,需要积极发挥监督机制作用,对全过程管理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制度有效实施,已达到杜绝潜隐患,安全管理的目的。为了确保在管理过程中不出现偏差,应使用有针对性的、先进的手段实现安全监督,并建立起监督制度,实现有效的安全控制。同时,监督应体现透明性和民主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安全事故的监督防范作用,进而推动安全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
3.4、加强设备管理和检修
针对轨道交通运营的实际情况,需要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维修,首先应该实现对设备的定期检修和定期维护,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追踪管理,以保证车站设备的安全与稳定。同时,如果车站相关人员发现设备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一定要及时上报相关责任人并且采取措施,对安全隐患进行控制。制定设备检测的长效机制, 通过定期循环检测的方法进行运营设备检测和日常维护,检查工作。
3.5、加强规划管理,避免相互干扰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道床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施工工序复杂、色合计内容多,在进行这部分施工的时候,第一道床基地清理、轨道铺设、轨道调整、混凝土浇筑等工序要做科学规划,为了避免各个工序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合理安排工序间隔,确保各个工序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形成流水化的作业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3.6、技术进步,适应时代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不断有新技术新方案涌现,在设计规划及构建交通运营模式时,决策者应当总揽全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政府财政收入及经济实力,积极了解行业前沿科学技术及方案,勇于创新,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在合理论证城市交通能够正常有序安全运转的前提下,选取最合理、最先进、最优的环境友好型方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方案的应用实践,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竖起新标杆。
例如,随着电动客车技术的显著进步,新能源电动公共客车已不再消耗汽油或柴油,也不排放尾气,解决了传统公共汽车排放污染的问题,而且噪声低。可以说,电动公共客车具备了现代有轨电车的主要优点,但造价要比现代有轨电车低得多,而且运行比现代有轨电车灵活。电动公共客车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通过运营模式的改进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结合,相信会是今后发展中、低运量公交系统一个很好的方案。另外,从产业关联角度看,轨道交通是骨干公共交通,围绕轨道交通还将进一步完善其他交通方式,若这些交通方式能将轨道交通产生的制动再生电能等再生资源接续利用,将是循环能源应用的典范。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很快将成为大型以上城市的公共交通主力。结合运营生产和安全特点,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发展战略高度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形势与策略,对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居民出行安全、城市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保持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打造平安中国,极为必要和重要,并会对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安全合作产生示范、引领效应。由此可见,本文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信心.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2]江岚.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对策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11):77-84.
[3]王忠文,方鸣.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现状综述[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3(05):1-5.
[4]李熙.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走行部安全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5]丁烈云,付菲菲.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标准体系研究[J].施工技术,2010,39(01):10-13.
论文作者:陆柱雄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轨道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交通安全论文; 城市轨道论文; 线路论文; 制度论文; 工序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