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及推进策略
余克强,宋怀波,何东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摘 要: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本文简要介绍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以农业工程专业为例,剖析了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构建农业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科研、企业平台与创新创业相辅相成实践教学方式,优化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逐步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多层次的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 农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剖析;推进策略
一 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背景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详细要求和建议[1,2]。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深入教学体制改革,优化学生培养模式,逐步构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对我国农业高等教育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农业类高校不仅引领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沿,更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农业方面创新创业人才的艰巨任务。随着农业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已将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质量等元素融入到农业相关专业内涵建设中,通过多学科专业交叉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已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许多传统农业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
二 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现状剖析
(一) 农业相关课程体系有待提高,学生在农业方面创新和
在农业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发现部分专业培养方案需要借用相关学科体系,如农业工程等专业需要借鉴机械工程,农学基础,车辆工程以及电子信息等专业的知识,这种现象严重限制学生学习前沿的先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新型农业的发展,导致学生学农不爱农,失去对农业的兴趣,导致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欠缺;另外,随着高校教育的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农业类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农业交叉学科学生课程量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更是难以全面开展学生对农业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使得学校管理、老师教学、学生学习三方面都受到影响,难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 农业生产多样化、长周期和低回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素养需提高
农业生产具有产业多样化、区域差异化等特点,这就使得农业创新需要满足多样化。高校农业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培养方向不清晰,无法形成高质量的服务“三农”创新创业大学生队伍;同时农业生产回报低、周期长、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低,学生毕业后服务农业的比例低,农业创新人才匮乏,同时各种创新创业方面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有些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照搬、局部修正或简单补充。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完善[4],同时要在提高大学生服务农业的素养。
(三) 农业类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师资有待提高
近些年,由于高校农业类生源匮乏,加之部分学生转出农业类专业深造,使得农业类特别是农业工程方面高校教师队伍中,有农业专业背景、懂农业、爱农业、的教师数量减少,有部分教师都是跨专业进行“嫁接”农业类教学科研工作,没有专业农业相关的研究背景,自然难以适应农业类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
三 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策略
实践教育既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以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化学、生物、物理等实验室,国家或省部级实验室)为载体,借助试验设备、场地、人员和管理,面向现代农业工程发展需求,设计农业生产领域多元化创新创业项目,结合教师和指导和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开展面向农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图1),培养具有创新、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5];构建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形成校企双赢战略合作关系,高校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培养学生能够为农业服务和觉得农业有所作为的意识。逐步形成科研、企业平台和创新创业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多元化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最终为“三农”发展服务。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需要有创新创业特征的教师队伍。针对多年来农业类高校师资相对匮乏问题,可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逐步形成具有学农业、懂农业、爱农业和农业深厚背景的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群体;同时对农业类高校教师加大培养力度或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其出国交流、公派访学等相关制度,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打基础;鼓励从事农业类教学科研教师到农业试验站、基地等单位进行实践或锻炼,接触和参与农业生产环节,发现农业中存在问题,切实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另外,加大农业相关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深多学科融合的师资培养,同时聘请相关专业的院士、成功创业人士、资深专家等不定期地到学校进行学术报告,创新论坛等,使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多元化,逐步形成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5],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 优化学生培养模式和目标,构建融入农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辨证统一体[6]。现有农业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片面的强调工科类(比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车辆工程等)的课程,脱离农业工程背景来培养学生,所以应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融入农业元素,培养大学生“学农爱农”的思想意识;随着新兴产业技术的出现,应在现有方案中加入新型基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互联网、云计算、农业物联网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前沿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的农业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借鉴国外高校农业工程类的专业特色,形成多元培养模式,加强交叉、边缘和前沿学科课程设置,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3,4]。
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所有制等。[6]在所调查的黑龙江省高校中,办学层次为本科及本科以上视为1,其余为0;办学性质为公办的视为1,其他性质的视为0;办学年龄10年及以上的视为1,其他视为0。
(二) 开展融合科研、企业平台与创新创业相辅相成的服务农业实践教学
针对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农业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科研、企业平台与创新创业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优化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多层次的培养模式,以保障创新创业人才体系的完善,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
图1 科研平台与创新创业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 通过内培外引,健全农业类高校师资结构,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孙晓娅以沈从文的创作时间为轴线,分析了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发展变化。孙晓娅认为,沈从文在1924年至1927年期间的创作中,仅限于单纯摹写或客观再现湘西世界,鲜有充满想象的构建;1928年以后,随着创作的不断成熟,沈从文开始有意识地将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渗透到湘西世界的构建之中,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已经不再是对现实生活中湘西世界的单纯摹写,而是一种艺术构建[15]。
图2 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 集成农业类“高校-教师-学生”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另外,针对现在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功能,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新鲜事物、求新求异;优化完善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促进学生多方面全面发展[8],强调人才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补充现代化农业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在新时代“现代智慧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第4次工业革命,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农业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农业类高校应结合国务院、农村农业部提出的“互联网+智慧农业”指导规划以及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和具有工科融合农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多学期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等(图2);教师应该根据结合学校要求,在完成对大学生授课的同时,优化大学生培养方案,完善学生的分流管理、分型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培养模式,架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学生应该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积累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开拓视野,了解专业前沿,与时俱进,有助于毕业后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或别的形式的从事农业方面就业。
(2)运输。运料车每次使用之前必须保持车厢内清洁干净,不得有余料集存在车厢内。另外,在车厢底板和侧板涂抹一薄层隔离剂或防黏剂。由于母体沥青混合料空隙较大,热量容易散失,在运输过程中混合料应有篷布覆盖,做好保温、防雨和避免污染环境工作。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接诊的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80例,年龄22~81岁,平均(49.68±3.26)岁。所有患者均以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量增多、不孕不育、白带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先对患者行TVS检查,其检查无异常,但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未见好转者,或TVS检查存在内膜病变转外院进行宫腔镜诊疗并回访确认者。
四 结束语
结合现在农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对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推进策略,初步结论如下: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通过融入农业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和目标,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融合科研、企业平台与创新创业相辅相成的服务农业实践教学;通过内培外引,优化农业类高校师资结构,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集成农业类“高校-教师-学生”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荣辉, 幸昆仑. “双创”人才能力解构与培养要素体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670(18):30-34.
[2] 唐德淼.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5):119-121.
[3] 陈挺, 叶欢. 从对能力认识的发展看创新创业能力[J]. 改革与开放, 2017, (24):101-102.
[4] 夏晖, 孔晓李, 李平. 管理与技术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 35(9):196-199.
[5] 占小红, 梁文萍, 周克印, 等. 论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5):121-122.
[6] 应义斌, 梅亚明.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 36(1): 1-6.
[7] 王桂莲. 基于第一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项目工作室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 25(04):64-67.
[8] 占小红, 梁文萍, 周克印, 等. 论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5):121-122.
Status Analysis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fo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YU Ke-qiang, SONG Huai-bo, HE Dong-jian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haanxi, Yangling)
Abstract: As a training base fo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universities shoulder major responsibiliti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hen, tak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ajor for example,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mode were analyzed. Lastly, promotion strategy fo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based on 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mode within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 and objectives, merging scientific research, enterprise platform and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in one group,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s level for cultivat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forming “school-teacher-student” multilevel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Status analysis; promotion strategy
本文引用格式: 余克强,等.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及推进策略[J]. 教育现代化,2019,6(71):22-2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1.006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452017125)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018107120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余克强,男,汉族,陕西汉中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农业信息感知技术。
标签:农业高校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现状剖析论文; 推进策略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