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在国外图情领域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国外论文,分析法论文,领域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内容分析法对显性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与分析,通过对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1][2],是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内容分析法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主要服务于宗教对报纸媒体的舆论监控。19世纪后,内容分析法应用的领域、所讨论的问题更加多样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内容分析法逐渐为图情领域研究者关注并青睐。据统计,1943年至1963年间,Library Literature发表的论文中有超过60%的研究工作使用到了内容分析法[3]。并且,内容分析法目前依然是国外图情领域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在2001年至2010年内,Journal of document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和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三种刊物发表的论文中,应用内容分析法的论文数量占到论文总数的近五分之三[4]。在国内,马文峰[5]、邱均平[6][7]、孙瑞英等[8]也都专门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过讨论,亦可见国内图情领域对该方法的重视。不过,国内在应用内容分析实践方面还较为有限[9]。本文从Web of Science的“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类目下,检索收集了国外图情领域应用内容分析法开展的研究工作,发现内容分析法主要应用于学科进展、人才培养及市场人才需求、信息用户等研究中。因此,本文从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及发现等角度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促进内容分析方法在国内图情领域的应用。 1 图情学科进展研究 1.1 面向学科整体 面向学科整体的进展研究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关注特定时期的研究进展;2008年,M.R.Davarpanah和S.Aslekia[10]选取了2000~2004年间56份图情领域SSCI刊物刊发的894篇论文,设定了通讯与信息技术、信息存储与检索、图书馆利用与用户、文献计量与科学计量、信息传播等18类主题对论文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发现,通讯与信息技术、信息存储与检索、图书馆利用与用户是研究最多的三类主题,有关档案管理、信息素养和书目控制的研究较少。2012年,N.Aharony[11]选取图情领域期刊影响因子前十的期刊,收集2007~2008年刊发的1250篇论文,并利用系统抽样抽取了417篇进行研究主题和作者编码。编码时,先从论文标题和摘要中抽取关键词,编码依据的内容类别来自C.Zins提出的十类研究主题,包括信息科学基础、研究方法、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数据组织与检索等,每个关键词只归入一类。结果发现,10个刊物中有3个共同关注的主题,分别是信息技术(如研究信息检索系统、智能排序算法)、研究方法(如定性与定量研究、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以及社会信息学(如残障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和行为、健康信息需求、信息素养);相比而言,有关信息道德和法律、信息科学发展历史等基础理论问题受关注程度不高。 第二类是从时间变化角度考察研究主题的变化。2014年,O.Tuomaala等[12]选取42种图情领域SSCI刊物,抽取1965、1985和2005年三个年份刊发的1024篇论文,依据前期研究提出的研究主题类别对这些论文进行编码,结果反映出,尽管从三个不同时期来看,有关信息存储与检索的研究数量有小幅增长,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活动的研究略有下降,但从整体上看,这两类研究始终是三个年份受关注最高的研究主题。同时发现,有关社会信息学的研究从早期更多关注个体信息需求,发展到后期更多关注不同文化群体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的自助服务、健康信息服务等问题,揭示出图情领域研究的对象从传统的图书馆、信息中心等机构拓展为信息社会这一更广泛的空间。在此前的1993年,K.Jrvelin和P.Vakkari[13]已经开展过类似的研究。当时,他们只选取了37份SSCI刊物,抽取的是1965、1975、1985年三个年份刊发的950篇论文,该项研究中已经发现,有关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活动的开展、信息存储与检索两类主题在不同的三个时期始终都是研究的主要关注问题。 1.2 面向特定研究方向、分支和问题 在信息行为、信息素养以及图书馆无障碍服务等研究中,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也较为常见。在信息行为方面,H.Julien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信息行为研究进行过多年跟踪。2011年,她在1996[14]、2000年[15]的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1999~2008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从“Library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数据库中搜集了749篇与信息行为有关的文献[16],从作者、文章及期刊类型、引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所研究的用户对象,以及论文提及的认知行为、情感因素、信息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内容编码和分析。结果发现,在这十年间,信息查寻行为研究的对象从早期的专业人员逐渐转向普通用户的日常信息行为研究;在研究主题上,对用户认知行为和情感因素的研究关注度没有太大变化,而探讨信息系统设计的文献数量下降明显;通过引文分析发现,信息行为方向的论文跨学科文献引用的情况增加,表明信息行为研究正在与越来越多的学科发生交叉。 在信息素养研究方面,2010年,N.Aharony[17]使用检索词“information literacy”从Web of Science上检索到1999~2009年发表的论文2000篇,结合文献计量的方法考察了文章类型、发表时间、标题、语言等特点,然后抽取了660篇进行摘要和关键词编码,该研究并无明确的预设研究主题类别,而是在编码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逐步生成的,并且每篇文章可以归入多个类别。结果发现,尽管这些论文来自图情、教育、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公共医疗与服务、护理学等19种不同学科的刊物,总体上还是以图情为主,占到近三分之一。同时,研究主题涉及十余个领域,表现出多样化特点,总体上受关注最多的研究主题为健康与医药、教育两大类,比如研究医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病患者的信息搜寻能力、交互式环境下信息接收能力等问题。 在图书馆无障碍服务研究中,2013年,H.Hill[18]用“service to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disabled people”,“blind and partially sighted”和“learning disable等关键词在LISA数据库中检索收集了2000~2010年间发表的198篇相关论文,然后从研究主题(包括技术、服务相关、法律)、所关注的障碍类型(包括视觉、学习、肢体、听觉、混合、一般),以及研究类型三个角度进行内容编码和分析。结果发现,探讨网络、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服务无障碍问题的数量最多;其次是残障用户服务内容和项目研究,这类研究通常讨论如何根据残疾人群的特殊性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总体来看,有关法律法规、物理设备和设施方面研究数量最少。并且,从所关注的残障类型来看,约五分之二的研究关注图书馆的无障碍政策、相关项目或产品的发展研究,以及网站可访问性等与信息障碍有关的一般性问题,另有五分之二左右的研究则更为明确地关注视觉障碍用户,相比而言,学习障碍、肢体残障和听力障碍用户受关注最少。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更微观的角度选取内容分析处理的数据源。2005年,H.Julien等[19]曾探讨信息系统研究中对情感问题的关注程度,该研究选取图情领域影响因子前五的期刊,以“system”为关键词挑选出从1999~2003年发表的与信息系统有关的748篇论文,从中随机抽样242篇进行分析。在考察这些研究论文对情感问题的关注程度时,研究者设置了重要、中等重要和不太重要三类,同时也对讨论情感的文字在论文中出现的位置进行了类别设置(标题、摘要、正文),以此为依据对论文进行内容编码和分析。结果发现,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及了情感因素;而在提及情感因素的论文中,也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论文把情感因素作为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从对情感因素论述内容出现的位置来看,不到十分之一的论文在标题或摘要中出现了情感有关的关键词,由此指出研究者在研究信息系统问题时较少关注情感因素,并且检索获得这类文献也存在困难。 2 图情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研究 2.1 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时,大部分从课程设置角度进行考察。2006年,H.Chu[20]考察了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证的45个图情硕士培养项目,收集了2 757门课程的信息,对课程的标题、性质和内容进行编码和分析。该研究指出,必修课在所有课程中仅占8.5%,其中,最常开设的必修课类目有“信息组织/知识组织/资料组织”类课程、“参考咨询/信息资源与服务”类课程以及“图书情报导论/信息环境”类课程;同时,各个培养机构在选修课设置上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设计,其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设置了113门选修课,最少的也有34门(如宾州克莱瑞恩大学)。从涵盖范围上来看,这些选修课涉及档案与保存、信息技术、信息伦理与信息政策、图书馆管理等14类主题。该研究还指出,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也是图情专业课程设置的一大亮点,例如与法律结合开设的网络空间法律与政策,与商业结合开设的电子商务,与心理及计算机结合的人机交互等。 2010年,M.C.Pattuelli[21]则仅考察了知识组织这一门课程,该研究收集了34所ALA认证大学的59份课程大纲及其包含的1 976篇课程阅读材料,并从主题和学科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发现,课程阅读材料共涉及43个主题、15个学科;其中,与书目格式与标准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多,而学科方向则书目控制、主题检索和词表控制最多,表明书目方法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仍然是知识组织课程的基础。 2.2 图情人才需求 2.2.1 图书馆的人才需求研究 (1)图书馆对人才整体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在探讨图书馆的人才需求时,有些研究者从图书馆整体出发,对图书馆的用人需求进行综合分析。2012年,E.C.Tewell[22]针对美国学术图书馆的招聘需求展开了研究,从网络上收集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发布的1 385条招聘信息。该研究从职位类型、任职要求、招聘机构类型等角度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发现,四分之三的职位要求具备工作经验,并且,大部分要求2至3年的工作经验;在招聘的所有岗位中,公共服务工作最多,如参考咨询馆员,其次是图书馆行政管理,而真正招聘档案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员的仅占8%。2007年,J.Kinkus[23]考察了图书馆员岗位对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情况,收集了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News在1993年、2003年和2004年发布的1 180则招聘广告,从岗位类型(包括技术服务、公共服务、信息技术、行政管理和特殊馆藏五类)和岗位要求中提及的项目管理能力两个角度对招聘广告进行内容编码。结果发现,128则招聘广告提及项目管理能力,其中31则显性提出岗位需要项目管理能力,97则招聘广告暗含着隐性需求,显性表达需求的招聘信息从1993年的1%提高到了2003年的5.6%,而2004年又降为1.9%,虽然不足以说明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在不断增加,但也说明项目管理能力的需求相比十一年前数量是增加的。从不同岗位来看,IT岗位对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提出要求最多,其次是公共服务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因此,研究者建议图书馆从业人员有必要提前修读项目管理相关的课程。 与前面研究不同的是,2010年,R.K.Reeves和T.B.Hahn[24]从比较的角度,考察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人才需求差异。该研究从图书馆网站、期刊、讨论组、邮件列表等途径收集了2006年4月15日至2009年5月10日发布的1 042条招聘信息,然后从招聘职位、机构类型、对应聘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要求等角度对招聘内容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发现,学术性图书馆、档案馆在人才需求量上高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前者发布的招聘广告占到三分之二左右。对比图书馆与档案馆的差异,后者主要招聘一般性岗位和技术服务岗位,不要求任何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的初级公共服务岗位需求很少;而对于图书馆,超过一半的岗位需求是这类初级公共服务岗位。从工作技能角度来看,两类单位都会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图书馆而言更多是指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能力,而档案馆更强调掌握编程或标记语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从工作经验来看,大部分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具备在图书馆、档案馆特定业务部门的工作经验,并且档案馆还会更加强调在数字化资源保护与访问方面的工作经验,这与后者招聘的岗位更多处理电子档案有关。 (2)图书馆对特定岗位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这类研究从具体职位出发考察对应聘人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参考咨询馆员、电子资源馆员、元数据馆员、编目员等。例如,在参考咨询馆员的招聘研究中,2010年,H.Wang等[25]收集了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上从1966年到2009年由图书馆发布的参考咨询馆员的招聘广告,从职位数量、工作职责、任职要求、职位名称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整体趋势上,1966~2009年间参考咨询馆员职位数量呈增长变化,对应聘者的教育背景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职责覆盖的内容更加多样,从最初的仅开展参考咨询工作,发展到后来的以参考咨询、培训、馆藏发展为核心工作内容,同时还要肩负分类、馆际互借、网页设计、图书馆系统、远程教育支持和数字化等相关职责。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比较的角度考察图书馆中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差异。如K.S.Croneis和P.Henderson[26]分析了1990~2000年电子职位和数字职位的招聘需求变化,该研究从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上收集了岗位名称中包含“electronic”或“digital”的招聘启事233则,然后从岗位数量、招聘机构、职位要求等角度对招聘信息进行内容编码。该研究指出,11年间两类职位的招聘数量都在增加,并且,电子职位的需求数量一直高于数字职位,但是,后者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前者。两类职位的工作内容要求更加多样化,并体现出一些差别,如电子职位的工作内容相比数字职位更加传统,更多的是面向图书馆和以用户为中心,而数字职位更多面向管理、领导、数字项目等。M.Han和P.Hswe[27]则比较了元数据职位和编目职位对图书馆员能力需求的异同,并且分析了元数据馆员职位应具备的知识和经验。该研究以“metadata”和“cataloging/catalog”为关键词,从American Libraries、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News和在线资源中获得2000~2008年发布的86则元数据岗位招聘广告和85则编目岗位招聘广告,然后从岗位名称、机构名称、机构类型、职位需求等角度对招聘广告内容进行编码。结果发现,两类职位的需求超过八成来自学术图书馆;不同的是,元数据馆员的招聘机构还包括公共图书馆和商业性机构;在任职要求上,两类职位均要求应聘者具有元数据或者编目的相关专业知识,其中,元数据职位要求应聘者熟悉元数据标准(如DC、TEI、EAD),了解元数据框架和管理工具(OAI-PMH、XML、RDF);而编目职位则要求应聘者熟悉图书馆主要的编目方法(如AACR2、MARC、LCSH、LCRI、LCC)。同时,前者会在应聘者是否具有编码工作经验或者熟悉编码标准方面有更高要求,而后者会更注重对外国语言的运用能力。 2.2.2 非图书馆机构对图情专业人才的需求研究 从图情专业被需求的角度出发的研究,通常针对招聘海报中明确要求图情专业或者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岗位进行分析,从而考察图情专业可胜任的工作情况。S.Wise等[28]考察了澳大利亚人才市场对图情专业人员的需求,该研究从澳大利亚招聘网站收集到441则相关招聘广告,然后从工作类型(图书馆工作、政府或企业、博物馆等)和工作能力(一般能力、专业能力)角度对招聘内容编码分析。招聘工作类型的分析发现,图书馆提供的工作机会最多(如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其次是政府或企业提供的信息管理工作(如网络信息架构师、网络信息管理员),也有少量的招聘来自博物馆、档案馆。对图情专业工作能力要求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出现频次最高的专业能力要求包括信息与知识管理、参考咨询服务及档案管理三方面,同时对网络内容管理与传递、馆藏管理、个人用户或企业信息传递和服务等方面能力要求也较多,而对编目分类与元数据、图书馆系统相关方面的能力要求不高。相比2006年M.Anne Kennan等[29]针对图情专业招聘要求的研究发现,那时用户或企业信息传递和服务、网络内容管理与传递等方面的要求基本没有出现;这也表明,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招聘单位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需求更高,因此,传统编目分类知识成为基础性专业知识,而不再是核心竞争力。 3 信息用户研究 3.1 信息需求及表达研究 信息需求是为满足用户对信息的不足之感和求足感而产生的一种需要[30]。信息需求研究主要考察用户的信息需求动机、信息需求的主题与形式等特点,同时也关注用户表达信息需求的方式。如J.K.Yoon和E.K.Chung结合七分理论,考察了用户日常图像需求的动机[31]。在信息需求表达方式方面的研究,P.G.B.Enser[32]收集了Hulton Deutch CD Collection的2 722个提问,从中归纳出图像需求表达的二维框架,包括提问的单一性和修饰性两个维度,将需求类型分为单一无修饰、单一有修饰、非单一无修饰和非单一有修饰四类。作为基础理论框架,该理论后续又为不少研究者对搜索引擎的提问日志[33]、实验研究中收集的提问或者标注数据[34]等进行内容编码和分析提供支撑。此外,还有研究者采取不同的内容编码理论,如S.J.Cunningham和M.Masoodian[35]参考的是Batley理论,将需求按照专指、一般可命名需求、一般抽象、主观四类,用于日常图像需求的编码和分析工作。 3.2 信息标注与检索行为研究 标注与检索是描述资源、进行检索匹配的两个环节。一方面,信息标注行为研究通常关注用户描述信息资源时所涉及的资源属性特点。如N.Ransom和P.Rafferty[36]从Flickr下载了2 000幅图片,随机抽取了250幅,利用S.Shatford模型[37]对这些图片的标签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发现图像标签反映出人物、对象类标签最多,并且更倾向于使用一般性描述词。类似的,J.W.Yoon[38]也采用S.Shatford模型[36],以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对Flickr上的图片标签进行研究,同样发现总体上一般类标签多于专指类标签,抽象和颜色类特征出现较少。 另一方面,在检索行为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关注用户具体的检索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如S.Y.Rieh和H.Xie[39]探索了网络信息检索中普通用户进行提问调整的方式,该研究收集了Excite搜索引擎一天的检索日志,挑选出交互次数超过5次的313个检索会话。然后,结合Fidel对查询类型的归纳,补充建立了内容调整、格式调整和资源调整三类,最终形成了四大类、九小类的内容类别,通过对检索日志的分析,指出超过八成的提问调整方式为内容调整,而格式调整的情况不到五分之一。该研究归纳的提问调整方式,还被应用于对健康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用户行为调整策略的研究[40]。H.L.Moulaison[41]则对高校图书馆的OPAC日志进行内容编码和分析,探讨用户检索失败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3.3 信息评论行为研究 在网络舆论监测研究中,内容分析方法也常用于监测热点话题和用户态度。例如在甲流疫情爆发期间,C.Chew[42]从推特上以“swine flu”、“swineflu”和“H1N1”为关键词收集了2009年12月发布的200多万条推文,并从中随机抽取9天的记录,共计5 395条,从内容、表达方式、链接类型等角度进行推文编码。其中,内容类别包括与甲流相关的普及知识、网民个人经历、个人观点、言论的态度等六类;表达方式类别包括幽默、安慰、焦虑和关心等,链接类型类别则包括新闻网站、新闻博客、政府或医疗机构、社交网络等。结果发现,半数左右的推文介绍最新疫情及预防治疗信息;五分之一左右的推文描述网民的个人经历;从表达方式来看,随着疫情变化、时间推进,推文中幽默的表达方式逐渐减少,而表达关心的推文数量增加。此外,根据对推文中的链接类型的分析发现,对新闻媒体的引用要远远高于对政府和卫生组织网站的引用,由此呼吁政府和医疗机构要更重视新兴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渠道的作用。 在“维基解密事件”热议期间,N.Aharony[43]从“The New York Times”、“The Guardian”、“Ynet”三大新闻网站收集了新闻报道后的用户评论,从内容类型、风格以及语言特征角度进行内容编码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三家新闻网站报道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常常使用谨慎且有意义的标识。三家网站发布的评论中偶然会提及道德因素,但是提及较少。从评论风格来看,情感渲染型最多,其次是口号型;从评论语言来看,Ynet中评论内容相比另两个网站更加随意,拼写错误也最高,俚语使用较多,由此指出Ynet在报道的规范和严谨性上不如另外两个网站。 4 结语 综前所述,国外图情领域对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 从研究问题来看,在国外图情领域,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用户研究等研究中。其中,学科发展研究大都以期刊、会议论文为分析对象,分析单元包括研究主题、作者、研究类型、研究对象等,根据分析单元的不同构建内容类别,进而从学科整体、特定学科分支和具体研究问题等多个层次分析进展情况。人才培养研究则从课程设置、市场需求两方面进行考察,前者大都应用内容分析法调研图情专业的课程目录,从学位教育的课程大纲、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类型课程的开设比例等角度分析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现行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设置的关系,考察学位教育在树立、强化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设计上的特点,分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后者则往往以招聘启事为对象,从岗位职责、岗位任职基本要求、用人单位类型等角度进行内容编码和分析,洞察图书馆对各类馆员职位,以及各类组织的信息机构与部门对信息人才的要求。在用户研究中,研究者借助内容分析方法,常以系统日志、用户生成内容等为主要数据源,从信息需求及表达、信息标注与检索、信息评论行为等角度进行研究,揭示用户与信息交互过程中用户的需求动机、对检索或标注资源的标注方式、检索过程中的提问与调整模式等特点。 从研究过程来看,国外图情领域应用内容分析法的工作大都遵循了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过程,包括明确研究总体、抽取样本、确立内容类别、进行内容编码和信度检验、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步骤。其中,在抽样过程中,常采用概率抽样中的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多段抽样等方式;在设立内容类别时,既有研究者沿用已有研究或理论的编码规则[44],也有研究者从实际数据中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归纳、提炼出编码规则[45]。确立内容编码类别进行编码后,大都利用Holsti's Reliability[46]、Scott's Pi[47]和Cohen's Kappa[48]等指标衡量多人编码的一致性问题,亦有研究采取单人重测编码方式[49]来考察编码信度问题。 整体而言,内容分析法在国外图情领域的应用都较为广泛、成熟。不过,研究的规范性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对内容类别设置的合理性论证、对编码信度的计算方法和结果的说明等。据国外研究者统计,在论文中报告信度检验的比例不超过40%[50]。相比而言,在国内,王曰芬等[51]曾在早期阐述过内容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并将该方法与文献计量方法进行了比较。之后,也有研究者将内容分析法应用于竞争情报研究[52],如图书馆新浪微博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问题研究[53],人才需求问题研究[54][55]等。但是总体而言,国内图情领域对该方法的探讨和应用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未来研究中,如下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1)扩大内容分析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一方面,从处理的数据源来看,内容分析方法处理的文献不仅是论文、招聘启事、标签等文本性内容,还可以是图片、音视频等[56]更广义的各类文献传播形式。另一方面,从研究的问题来看,除了前文中总结的一些常见的研究问题,内容分析法在很多层面的问题上都可以加以运用,从政策制度问题(如图书馆隐私保护制度[57])、馆藏问题(如特色馆藏研究[58]),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分类问题(如用户评论主题的类目构建[59]),以及研究规范性的评价问题(如调查研究中缺失值处理研究[60])等方面。 (2)加强内容分析方法应用的规范性。从抽样设计、内容类别设置、信度分析等多方面,加强研究设计的合理性、研究实施的规范性,以及研究论文撰写的严谨性。例如,进行网络信息抽样时可以利用网络内容层级化特点,采用分层抽样获得样本[61]。又如,进行人工编码时,注重对编码员的培训,并保证编码环境的一致性[62]。 (3)加强与相关研究方法的比较和综合运用。一方面,与相关方法取得的发现加以比较,例如,近年来从文献计量、可视化角度,结合知识图谱工具开展了不少探讨学科进展、主题发展变迁等问题的工作;相比而言,内容分析法在对文献集合总体的抽样集合基础上,利用人工编码方式进行研究,其发现既可以与基于计量工具开展的研究进行比较,也可以对发现做出补充。另一方面,内容分析法通常需要与相关研究方法结合运用。尽管内容分析法分析的对象是自然状态下客观产生的信息,这也随之带来其相应的局限性,即研究者在分析、编码这些数据时往往难以追溯到这些数据生成时的状态。因此,在应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用户需求、动机、行为等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往往还需要与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统一使用。 总体而言,推动内容分析方法在图情领域的应用,将其与相关方法综合运用,有助于研究者对更多客观存在的显性文献加以利用,揭示问题发展的规律和相互关系,深化图情领域的实证研究,也同时促进图情学科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完善。内容分析法在国外制图领域的应用研究_图书馆论文
内容分析法在国外制图领域的应用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