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企盼“济世巨龙”的腾飞——畅谈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巨龙论文,南水北调论文,西线论文,西部开发论文,方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离不开水。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更离不开水。
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一直是困扰西北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地区穷就穷在水上,落后就落后在水上。严峻的现实表明,现有的水资源是无法满足大西北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需要在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另辟蹊径——企盼“济世巨龙”的腾飞。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快开发西部地区的重要讲话,拉开了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朱镕基总理关于“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大西北的开发建设将会面临许多困难,其中首要的、根本的困难就是水资源的短缺。西北地区因水资源短缺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经济发展缓慢,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今,面对西部大开发高潮的到来,就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
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被业界人士喻为“济世巨龙”,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在对大西线方案的批示中指出,“南水北调方案,乃国家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并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组织落实。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西北广大地区的缺水状况更为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0。黄河作为我国北方最主要河流,近年来由于自身水资源不足,加之流域内国民经济用水量的急剧增加,使得水资源供需严重失衡,并经常出现断流。1997年出现的断流最为严重,一年断流13次, 断流时间竟达226天,造成我国北方大部严重缺水。水资源的短缺,特别是黄河水资源的日趋缺乏和断流的不断出现,一方面加剧了流域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困难;另一方面直接制约了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北方水资源的短缺状况,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着南水北调问题。建国至八十年代后期,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直接关怀下,提出了三个南水北调方案。
一、西线方案:是在长江的支流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的上游筑高坝拦水入黄河,年调水195亿立方米,主体工程工期15年, 投资1500亿元。该方案可以解决西北部分地区的用水。但工程投资大,工期长,所调之水对黄河流域用水来说实在太少。
二、中线方案: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 沿太行山南麓修一条长1200多公里的输水干渠到京津地区,年调水200亿立方米,工期15年,投资1700亿元。该方案由于河程延长,使灌溉面积扩大,受益人口增多。但路径人口稠密地区,移民工作和管理费用、运营成本都会很大;输水干渠经过的太行山南坡段,山洪频繁,安全隐患极大;汉江上游用水量增大,几乎无水可调。
三、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从长江下游扬州逐级提水到京津地区,年调水190亿立方米,工期10年,投资1300亿元。 该方案可利用和开发京杭运河,不需开挖新河道,无移民之累。但近几年京杭运河污染严重,且有大量血吸虫;遇天文大潮会出现海水倒灌;路程远,投资及运营成本大,且所调之水到京津地区所剩无几。
上述三个南水北调方案,一方面因从长江或其支流引水, 可是到2020年,长江也将成为贫水户;另一方面因工期长,投资大, 效益又不十分显著,以及其它方面原因的制约,至今仍停留于论证阶段。针对这种情况,为寻找南水北调最佳良策,离休干部郭开在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大力帮助下,花了十几年时间,几乎踏遍我国的大小水域, 终于于1994年正式向国家提出了朔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
大西线南水北调基本走线是:在雅鲁藏布江朔玛滩筑坝,水位抬高至海拔3588米,引水到波密,过分水岭(3566米)进入美河入怒江。在夏里筑坝堵江,提高水位达3546米,回水过嘉玉桥,在马利打隧洞入紫曲,到昌都察雅会合澜沧江,在左岸支流麦曲筑坝使水沿勇曲溯源括热,过分水岭(3516米)进纳曲——热曲,到贡觉入金沙江。在金沙江然中顿巴筑坝拦江,壅高水位达3426米,回水入四川省白玉县境内的赠曲,溯源到打错开隧洞过分水岭入雅砻江。在甘孜南筑坝拦雅砻江回水向东,过分水岭入鲜水河。在炉霍筑坝,使水位达3396米,溯源溢流,过分水岭入大渡河上游的多柯河和麻尔柯河。引水到阿坝查理寺,过分水岭进贾曲,入黄河(3366米)。此后,利用黄河4600公里河道把水送到西北、华北、东北、中原;经青海湖调蓄,输水至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三大盆地以及河西走廓与阿拉善;经内蒙古的岱海调蓄,输水至晋、冀、辽、内蒙古。
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与西线方案、中线方案、东线方案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水源充足,确保了所调之水充分满足北方用水要求。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在西藏。我国西藏处于印度洋气流与太平洋气流的交汇处,降水非常丰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汽撞击高山,降水多而形成巨量冰川固体水。西藏地区以积雪冰川和地下水的形态保存的水资源达680万亿立方米,其中只有千分之一形成径流。 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引水区的集水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年总降水量12000亿立方米,径流量9800亿立方米,其中流出国境年总水量达6366亿至8109亿立方米。这些水不仅白白流出国境,而且每到汛期山洪暴发,就给下游国家造成洪涝灾害。在流出国境的总水量中,可取水3800亿立方米,考虑到水的流失、渗漏、蒸发等因素,实际可调水约2006亿立方米,仅占下游年入海量26000亿立方米的1/13,占出境水量的1/3至1/4,既合理,且有保证。同时,考虑到2020年以后长江也将缺水,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上游各支流只调汛期洪水。2006亿立方米水相当于四条黄河的水量,这些水的调入将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紧张问题,充分满足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第二,投资少,工期短,移民工作量小。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主体工程是朔天大运河,即从西藏朔玛滩至天津。朔天运河首期工程是引水入黄,然后修渠把水引入青海湖。首期工程引水线路低平顺直,全部自流,可利用天然沟壑,搞人工塌方,堆石筑坝,堵江溢流。所以,投资少,只需580亿元;工期短仅需5年时间;所经路线都是人烟稀少的山区,极少淹没,移民只有25000人。随后各期工程主要利用黄河河道, 因此工程量及投资都不会很大。
第三,效益非常显著。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一是可以控制长江源头,有效的保护三峡工程顺利运转,减少长江中下游的水患。二是使黄河永不断流;增强黄河的冲刷能力,16年后结束悬河的历史;使2000万亩河滩地和河口淤地成为新的良田。三是使西北、华北荒置的20亿亩土地绝大多数得到灌溉;可在新疆新增耕地6 亿亩,增产粮食1500亿公斤;农业的发展,将大大推动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腾飞,极大地缩短东西部的差距。四是既可灌溉黄土高原,遏制水土流失,又能使三北地区大片沙漠、戈壁变为绿洲,促进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五是可以给800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使国人摆脱下岗、失业之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六是可以使我国的发电量翻番再翻番。七是可以改造1000平方公里的若尔盖草地,使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变为600万亩良田,而且每年还能开发1亿吨泥炭。总之,朔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短东西部的差距,有利于彻底改变我国大西北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既有紧迫的现实作用,又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腹地,水资源的匮乏、水土流失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为迎接西部大开发、大发展高潮的到来,我们在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同时,企盼着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正式启动,企盼着这条“济世巨龙”在党和国家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战略方针的激励下早日腾飞,惠泽这片落后而又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土地。